电影评论

电影《红雨》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4-12-07 10:2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以病人为中心 ——电影《红雨》影评观后感

1975年老电影《红雨》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主人公是小医生红雨。
有两个原因,使16岁的红雨决心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赤脚医生。
1.他目睹村里缺医少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了生产生活。
2.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医生”孙天福不地道。
孙天福解放前就已经是药铺的掌柜,从医30年。
但是,他除了卖假药,治病还讲条件、看对象。德高望重的石匠爷生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孙天福听说后,在家里慢悠悠地洗漱,抽烟,聊天。
被催了无数次后,他提出一个条件:得石匠爷亲口请他去看病。
最终,石匠爷的病,他硬是没给看。队里只好用担架把石匠爷抬到了县医院。
然而,在能否当上赤脚医生的问题上,红雨仍面临和孙天福的竞争。
当时,县里要生产队推荐一名学员去参加医学培训。学成回来,就可以做赤脚医生。
但红雨和孙天福都强烈要求去参加培训。孙天福参加培训的目的,按他自己私下对老婆的说法,是“吃香的,喝辣的”。
与孙天福相比,红雨的优势是态度端正。他的短处,是对医学一无所知。
而孙天福的优势,是从医时间长达30年,有一定的经验。短处是医德不好,唯利是图。
解放前,石匠爷曾和妻子一起,在一个风雪之夜,抱孩子到县城去找他看病。
孙天福正在和一帮人打麻将,他骂石匠爷“妈的,生病也不看个时候”,不给看。
打麻将散场后,孙天福给孩子简单看了看,就开了药方,并按夜诊收费3.35元。
石匠爷搜光口袋的钱,也只有2.8元。他求孙天福先给药,等孩子服药后,他再回村借钱。可孙天福却说,概不赊欠,不给他药。
等石匠爷借上钱返回药铺取药,再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病故了。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鲁迅在《朝花夕拾》讲到的一个医生:大约十多年前吧,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
孙天福除了水平太低,称不上“名医”,没资格收百元高价,其它方面跟这位“名医”完全一样。
面对这两个人,该选谁去参加培训?是重态度,还是重技术、资历、年龄?
大队长二槐认为,孙天福比较合适。主要理由是红雨年龄太小,只有16岁。
对此,红雨反驳说:“说我小,小。你还记得毛主席说过的话吗?‘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虽说我还不到青年,可我就要到16岁了,现在太阳已经冒红,他就要升起来,谁也挡不住的。”
而大队党支部书记庆林和其他支委,也支持红雨去参加培训。
庆林的理由是:“小鹰不练翅膀,多会也飞不上天,总是想老母鸡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
“现在这些小年轻人啊,咱们不可小看他们……

毛主席教导我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咱们一定要把他炼成钢,变成穿云破雾的小鹰。”
少数服从多数。红雨得以进入赤脚医生训练班。
一段时间后,红雨学成归来,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他是怎么做这个医生的呢?
1. 以病人为中心。
对一个医生来说,是以病人为中心,还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决定了他不同的工作态度。
态度不一样,选择就不同。
电影中,孙天福治病,基本上就是为了个人利益。
比如,小莲妈得了重感冒,孙天福开的药方,要3块多钱,其中竟然有鹿茸、人参等贵重补药!
开什么药,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跟态度密切相关。
以病人为中心,首先要为病人着想,尤其是为经济状况一般的病人着想,就得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开便宜的药。
可为个人利益着想,就会不顾病人的经济能力,多开能增加自己收入的药,甚至乱开病人根本不需要的药。
如果按孙天福开的药方买药,小莲家就得卖掉一头小猪。
一个农民家,能养几头猪?看一次小病,要卖一头猪,怎么能持续?像孙天福这样看病,必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有病不敢看。
而红雨给小莲妈看病,只打了一针,买了1毛5分钱的药,就药到病除。
可是,以病人为中心,有时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甚至冒极大的风险。
一个暴风雨之夜,山那边有一个孩子惊风。
因红雨外出,病人家属找到了孙天福。可孙天福听说孩子的病情后,当即装病不去。
他的理由是,小儿惊风,十有八九无治。他不愿冒这个风险。他要把“治死病人”的风险留给红雨。
红雨回来后,听说孩子的病情,二话不说,冒着暴风雨,就赶去治病。
途中,他不慎滑落到泥石流中,差点丧命。可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他马上往孩子家里赶。
跌跌撞撞地赶到孩子家,他立即实施救治,经过一夜努力,他救活了孩子。
为了给石匠爷治病,红雨又冒险跑到山上采草药……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态度,红雨不可能这样做。
2.不断学习提高。
在培训班,红雨是学习最认真的学员。在很短时间里,他勤学好问,掌握了多项技能。
可是,实践总比理论丰富,培训班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红雨回村后,给村民治病之余,业余时间坚持学习。
当听说几百里外有一位老中医水平很高时,他步行前往,虚心向对方学习。
经过学习,红雨的技能不断提高。
3.做好自己的事。
生活中,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往往会引起心术不正者的忌恨。
一次,红雨给一位病人扎针。可是,因病人过于紧张,肌肉扭曲,扎进去的针,一时竟抽不出来。
红雨帮患者按摩,引导患者放松,慢慢将针拔出。
但就这件事,孙天福马上在村里造谣,说银针断了,会顺着血脉进入心脏,致人死亡。
多数村人医学知识匮乏,听信了孙天福散布的谣言,不再找红雨看病。
怎么办?
红雨没有沮丧。他的选择,是做好自己的事,治好每一个病人。
谣言在事实面前是最无力的。当红雨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后,孙天福的谣言不攻自破。
见谣言无效,孙天福又使出一招:换药。
红雨给石匠爷开好了药方。福贵到公社去买药,孙天福听说后,跑来找福贵喝酒,将其灌醉,在他买的药里下了巴豆霜。
喝下这些药后,石匠爷病情加重,生命垂危。
孙天福趁机在村里大放厥词,说红雨治死了人。
恶性竞争之下,有些居心不良的医生就是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恶语中伤好医生,甚至不惜伤害病人。
幸好红雨出诊回来,抢救了石匠爷。
事后调查,很快查明了孙天福在背后使坏的真相。
眼见自己做的丑事败露,孙天福狗急跳墙,在红雨回村的路上,持刀行凶,准备杀害红雨。
好在邪不压正。红雨把孙天福引到桥上,将对方打翻落水,孙天福束手就擒……
电影告诉我们几个基本事实:
1.现实生活中,既有“以病人为中心”的好医生,也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坏医生。
2.坏医生“吃香的,喝辣的”的愿望,终究难以实现。
3.好医生“战胜”坏医生的前提,是要不断学习,坚持做好自己的事。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徽商情缘》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电影《鸳鸯楼》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