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小小的我》观后感影评

发表于2025-01-15 09:1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小小的我》观后感影评

陈学林

看手机刷到电影《小小的我》很多次,故事主人公刘春和,从出生便是脑瘫患者,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小小的我》讲的是一个脑瘫患者的故事。这应该是中国第一部以脑瘫患者为主角的电影。这种电影最难的地方是,演员是个正常人,即使演技再好,也演不出他们完全理解不了的领域——脑瘫患者的各种奇怪而别扭的肢体动作,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歪歪扭扭的面部表情。这些对于正常人的演员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想象的。正如我们脑瘫患者难以想象正常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作为真正的脑瘫患者,我很感激所有为这部电影做出贡献的人,尤其是主演易烊千玺。我能想象,要演好刘春和这个人物,易烊千玺要吃多大的苦,遭多大的罪。

观看过后,深受共鸣,别人异样的眼光,恶毒的言语攻击,亲生父母的嫌弃,甚至他做的春梦我也做过。这些都很真实。也许通过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脑瘫患者不是智障,不是傻子,不是神经病。他们有正常的理想和追求,有正常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有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你的身边,有脑瘫患者,请你多点耐心,多点包容。

我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把我看哭,我满怀着流泪的期望去看,但它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或许是导演和编剧太过善良,电影里有太多让我这个真正的脑瘫患者难以入戏的地方。比如,给刘春和安排了感情戏,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居然对他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企图走进他的世界,鼓励他,了解他。甚至问了他一个在我看来非常诡异的问题:你会勃起吗?哎哟,我看到这里,我觉得好荒谬!现实中,真的有那么理想化的女孩吗?还是导演和编剧硬给刘春和编织了一场梦。的确,每当看到他和女孩欢爱的镜头,不用猜我就知道,他在做梦。因为这样的梦,我经常做。

再比如,他们居然给了刘春和一个工作,太不可思议了。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这样的人,别说进入工作,你去应聘,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让你滚蛋。即使那个老板是为了作秀,也不可能找我们这种不太好掌控的演员,因为我们自己都无法掌控自己。

最后就更荒谬了,刘春和居然学会了开车?这不是说,我瞧不起他,而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刘春和的情况比我严重更多,开车需要的各种肢体上的协调,根本不不是他通过训练能练出来的。这一段真的太让我跳戏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困惑的地方,这个电影并没有展示刘春和上学期间发生的故事。它没有把一个残疾人(尤其是没有正常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残疾人)在以正常人为主导的世界里生存,他的无法适应,他的有心无力,他的孤立无援,尤其是他不得不承受的孤独寂寞,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呈现。这也是我期望看到却没有看到的,很遗憾。

我一直在想,这个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小小的我》。现在,终于领悟了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巨大悲哀。这个“我”不是人称代词,它是指“自我”。我们现在都在鼓励年轻人活出自我,完整的自我,独立的自我。而脑瘫患者,他们没有资格拥有完整的自我,只能用一个非常卑微渺小的自我在跟这个世界做无谓的挣扎。电影中的刘春和如此,电影外的我们也是如此。

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刘春和高考分数过一本线八十分——他是脑瘫,但他是智力正常的类型,甚至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填的是西中师范大学的汉语文化专业(估计对标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梦想做语文老师。他阅读量很大,他跟有好感的女生雅雅说,当手脚受限了,看书就变得容易了起来;他也会写诗,还作了写给雅雅的诗。

但是,他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去教培机构应聘,给小学生试讲语文课,因为“脑瘫”的样子“影响市容”,被刷下去;他的母亲说即使是达到了分数,他的梦校会因为脑瘫不会给他录取通知书(其实一般学校招生网上都没有这项规定),他恐惧;他去咖啡馆兼职赚大学学费,为咖啡馆抵税、宣传,最后月工资到手一千二;他喜欢的女生虽然也对他有好感,但还调笑他有没有勃起的功能。

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刘春和在试讲语文课的时候选了袁枚的《苔》。即使是生而为“苔”,也要像正常的花儿一样努力地开,还能绽放出艳丽的牡丹一样的风采。

于是,他试讲;于是,他兼职。在公交车上因车结构不合理,开车摔倒,他也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写一封投诉信。有没有回音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即做出了努力。

人格尊严,是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尊重的权利。刘春和认为自己于社会,就像木桶中的短板一样;他总是见到别人怜悯的目光、鄙弃的目光、厌恶的目光,希求能见到真正把他当做“自己人”的尊重目光。

在老年合唱团中,他真正感受到了这种尊重。疼爱他的外婆让他充当临时鼓手,一开始他受到其他队员的怀疑和旧鼓手的轻视:他手都用不利索,还能打鼓?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思考,旧鼓手开始害怕被取代,开始找他说:打鼓不能身子单薄,用别的说法来规避这个威胁。合唱团的老人手机用不顺,他不仅手把手教,还用白板教,教得有效,被夸聪明,也赢得了老人的尊重。

刘春和在咖啡店兼职。面试的时候,老板跟他说,做服务员需要考验人的体力、耐力和智力,要记很多咖啡的品类,还要行动。刘春和说:自己能一直站着,行走可以连续十几分钟,歇一会可以再走。他不断行走,不管老板的“可以了”,边走边背诵“蒸羊羔”、“打南边来了个喇嘛”之类的顺口溜,最终赢得了这个职位。在工作上,他也无比地敬业:公司叫他手作牛轧糖为门面宣传,他耐心、尽力地去做。

做牛轧糖的时候,有顾客说:要不是为了抵税,这傻子还能被招啊。刘春和是听到了,但是这没关系,也没办法,说就说吧,工作重要。有工作,做得好,就有了尊严——手上的活不能停。

刘春和觉得自己和老人都像短板一样,有“不便利”、“不足”的地方,他们都像“短板”一样;所以才能得到老人的尊重。在康复科,刘春和也有关系好的病友,他们之间也是互相尊重且亲密的。

但即使是“短板”,也是个普通人。刘春和的母亲不让他报外地的师大(刘春和说: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怪不得叫“西中师范大学”:成都到某个西部地区。“华中师范大学”太远了),要求他复读,说即使是拿到通知书也不给他交学费;控制他什么时候吃喝拉撒,控制他的每日着装,让一个二十岁人还没有自己的手机,没有微信,天天带着小天才电话手表与家里联络。刘春和认为母亲认为他只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一样,像动物园里的猩猩一样被圈养起来。

但是,刘春和也是有性需求的啊。作为一个二十岁的成年男性,也会做春梦,会遗精。在梦里,雅雅拿着火把,像缪斯,又像普罗米修斯;刘春和跑步。雅雅夸:你跑起来真帅!刘春和说:我还会翻跟头呢!并连续翻了两个漂亮的跟头。之后雅雅把刘春和扑倒在地,说“宫廷玉液酒。”。刘春和说:“你压着我的手。”。雅雅说:“这酒怎么样?”,刘春和说:“好美的模样。”然后精液就出来了。

雅雅在刘春和的卧室里,问刘春和说会不会勃起。刘春和说会。之后雅雅抓起刘春和的手按在她的胸前,刘春和果然勃起了。之后,刘春和无奈又决绝地表达,很多人都以为残疾人只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这时,刘春和的妈不敲门打开了刘春和卧室的门,刘春和补充道:比如我妈。这个镜头表明了刘春和的母亲认为刘春和没性需求。

刘春和蜷缩在黑色行李箱里,这是他从小时候就喜欢做的——(窃以为这样的行为可以如此解释:)正常人可以蜷缩,他也可以蜷缩,他蜷缩着的时候就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小的时候蜷缩着,盖上行李箱的盖子,那就更没什么两样了,不透光的黑和外界隔绝着,仿佛一切的病痛都不存在了。

痛苦的刘春和,知道自己总会呛到,带包装吞咽了很多牛轧糖,最后进了医院。这是他面对自己残缺受限的人生的发泄方式。那正常人的生活就一定不残缺、不受限,没有苦痛了吗?不,世人皆苦,只是苦痛以不同形式放在了不同人的身上。

刘春和的母亲,生产刘春和的时候,医生和护士叫她使劲,她使不上劲,最终导致刘春和缺氧脑瘫。于是,刘春和不过生日,她怕回忆起医生和护士对她的责怪、面对使不上劲的身体的绝望和脑瘫孩子的出世。这些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她生二胎的时候百般注意:控糖、住院、剖腹。

于刘春和,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可是,这源于她没有被父母正常地抚养长大,不知道什么样才是健康的带小孩方式。坐月子时父亲离开,八个月的时候母亲离开,十五岁才认回她。

她很关心刘春和,关心他的成绩、性命,还给他请了康复科的专家长期训练,用专业的设备、科学的训练与指导帮刘春和提高肢体功能。虽然她不会在言语中表达“爱”,也不会用肢体表达“爱”。在家里,父亲是缺位的(可能为了刘春和赚钱去了);没有她,就没有刘春和现在能胜任咖啡店兼职的运动能力了。

刘春和的外婆,是一个懂得尊重他,理解他,并且能真的安慰到他的人。这跟我太像了,我生命中也有这样的人,那就是我的爷爷。外婆为刘春和做过的事,我爷爷都为我做过。

刘春和的外婆,她永远是一个吵架不落下风的形象——她爱孙儿,在孙儿被人骂“傻子”的情况下,敢于和人叫板,敢于引起骂战和混战;在公交车司机急刹后孙儿跌倒在地,公交车司机叫孙儿不要坐公交车,她的做法是硬刚,叫公交车司机道歉,厉害得很。然而,她的厉害,或许有几分是被过往的挫折磨砺出来的——不厉害,就遭殃。只有厉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才不会被他人侵占权益。

雅雅的存在简直是一个谜(也可能是电影倾向于把她当符号和“手天使”来看,而不是一个人),她的过去和将来都如是。“雅雅”这个名字,也不像写在身份证上的大名。

是因为什么使得雅雅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去做拿工资的全职女儿,做了一年多觉得不合适(也有可能是她客户快病死了,只是不愿意这么说)就离开?是孤儿,还是和父母决裂了?她看到刘春和没有手机,问他是不是还没毕业,这表明她大概率可能读过高中,她的学生时代是怎样的呢?

没有工作的时候,雅雅会和一群运动型男生在公园里一起玩飞盘。电影特写了其年轻、有活力的性感的一面,以高饱和度的慢动作效果展示了她衣服的带子在打球时自然地脱落下来。雅雅在刘春和的卧室拿着他手就往胸上放,表明她是有一定性经验的。是什么样的经历才会造就如此开放的性格?和异性交往时,一遇到“性”有关的方面,就完全地物化自己。

其实雅雅对刘春和,应该是没有“喜欢”的感觉的。她和刘春和接触只是因为感兴趣,或许还有“同病相怜”的成分。她夸刘春和拿鼓棒的方式帅,是出于善意,希望刘春和不要看低自己,能跟她平等地交往。或许她和刘春和交往的方式,就和她对许多感兴趣的男生交往的方式一样。

她与刘春和的告别是突然的——在一个行人摩肩接踵的景区,雅雅对刘春和说要去上厕所。过了不久,刘春和有预感似的一转头,看到雅雅正在景区出口站着,看着他,挥着手微笑与他告别。在雅雅的生命中,仿佛所有人都是过客——无论是影片中出现的刘春和、客户“妈妈”、“飞盘搭子”们,还是隐藏在冰山下面形形色色的人们。待刘春和要搭高铁上大学时,她恰好出现在高铁站——这个镜头表明她要去往下一个地方,开启她新的生活。雅雅好像风雨飘摇的浮萍一样,没有稳定的住所与工作,更没有稳定的“家人”和圈子。无所累赘,也无所寄托(有点“无孩爱猫女”Plus的感觉了)。

(演雅雅的演员是周雨彤,因为她在综艺里NPD的一面,我是不喜欢的。但由于她性格里有的一些方面,她能补全剧本里的内容,把电影该展示的东西很好的表现出来,角色立住了,算得上称职的演员)

当刘春和对她讲起母亲对他的管制的时候,雅雅用“自由”公式应对:你做啥,是你的自由,你对;你母亲在不合理的范围内阻止你,是她不对,但是她也有说你不对的自由。你只能选择之后不变成像你母亲一样控制欲强的大人。在这个对话中,雅雅没有一点感情投入,仿佛刘春和并不是她的熟人或朋友,模版化地回应他的问题。

刘春和觉得骗妈妈自己在复读不好,他的外婆教育道:成熟的男人就是要瞒人。最后,刘春和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

刘春和的母亲经常因为过往亲情缺失,以为是母亲抛弃了她远走西藏这件事,和刘春和的外婆吵架。刘春和的外婆瞒了几十年她从零岁到十五岁亲情缺失的原因,这其中有巨量的自己对女儿的付出和牺牲。她想让女儿知道她的母爱,她的付出和牺牲,又很要强似的不想她女儿知道——其实她就是想跟女儿说这件事。当她告诉刘春和这件往事时,刘春和说,成熟的女人要对自己诚实。至于刘春和的外婆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女儿,电影没播,我就不知道了。与其藏着掖着,不如把话说开。

最后,还是希望每一个“小小的我”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念念相忘》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念念相忘》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