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沉静如海》04年版观后感

发表于2025-07-06 11:2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沉静如海》04年版观后感——BE美学的后劲有多大


三天内二刷电影,还补了原著小说《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by维尔高,可见这个故事的后劲有多大。



be美学电影,德国军官x法国少女,男女主的对白只有一句:永别了。



你能想象男主有多么克制么?!在知道二人是两厢情愿后,在用一段巴赫钢琴曲向女主告白后,只敢伸手触摸女主身后的影子。最后女主追出门外,泪流满面,无语凝噎,才隔着车门对他说了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话:永别了。



“我们彼此克制不敢靠近,心里却将爱意诉说到极致”



不能我一个人看哭,安利大家去看!



一、故事简介



看前面大家应该就猜到了,是战争爱情片。原著小说《海的沉默》是维尔高的成名之作,荣获1944年的费米娜文学奖。该故事是献给超现实主义诗人圣波尔-鲁,他因女儿被德军强奸而在悲痛中去世。



本书的背景是二战时法国向德国投降的第二年,即1941年。讲述了德国军官凡尔奈·封·艾勃雷纳克入住法国居民让娜及其爷爷的房子三人的相处故事。军官每天宛如长歌般叙述他来法国后的发现与热爱、还有他过往的经历,而让娜与她的爷爷则以沉默来抵抗这个入侵者。



(1)初见



男主原是作曲家,因父亲的缘故对法国深有好感,可战争爆发,不得不披上战袍;女主是钢琴教师,为了生计四处到去教学生弹琴,而她的父母都死于一战,只和爷爷相依为命。刚开始男主会用天气来打破沉默,而爷孙俩却不予回应,虽然稍显局促与尴尬,但男主每日的坚持让三人都形成了习惯,待到后面爷孙会在壁火前看书有意无意地等男主回来分享他对法国的新发现。



文化的认同很难让让娜不对男主产生好感,只是她刻意压抑着萌发的情意;而男主对爷孙俩用沉默来表示抵制与反抗的行为也表示欣赏与尊敬,认为这是法国人坚定忠诚的灵魂。



(2)高潮



情意的爆发是在圣诞节前夜。德国对犹太人的政策让她的学生一家连夜逃跑,一句告别也没有。战争带来的无常让她对心中的情意有所放纵——做了新发型、换上新裙子,在壁火前等男主下楼。



男主自然都有所发现,他轻言细语地回忆起二人初见时场景,那时的让娜弹着他最爱的一段巴赫钢琴,金风玉露一相逢,高山流水遇知音,可他不能用言语诉说他对这个沉默的少女的爱意,只能弹同一段钢琴曲表白。女主看着镜子里弹琴的男主微不可查地轻轻一笑(磕到了啊)。可是一曲终了,男主只敢缓缓伸出修长优雅的手,克制而温柔地抚摸她映在沙发背上的影子,祝她圣诞快乐。



男主的手抚摸女主身后地影子




男主去参加晚会后,女主到男主的房间轻嗅他的围巾上的味道,抚摸他睡过的床,而后慢慢地躺下去,紧紧地抱住充满他气息的枕头——这偷偷珍藏的爱意与自我的放纵啊。女主大概是舍不得离开又或者很喜欢他的气息,直接在他床上睡着了,直到男主从晚会上回来的鸣笛声把她惊醒,她才慌慌忙忙地把东西复位,但桌上的信纸被关门的一阵风吹掉在地上。男主回来后发现了,他是捡起信纸,疑惑后是狂烈的窃喜,原来君心似我心。(会说话的眼睛太绝了,表演得非常到位)。



第二天男主就去桥上堵女主想解释信里内容(疑似是老家给他安排相亲)和确认心意,可女主挽着鱼篮表面上毫无表情也不理他,实际上心慌意乱,手上的鱼篮都被打翻了,两人蹲在一起捡鱼对视的场面十分值得回味(男主的眼神好苏!!侧颜好帅!)最后女主骑车离去,没说一句话。可男主却已经知道了她的心意——她拒绝。



还有女主救男主的一段,后面讲。



(3)结局



军官的良知与对文化包容让他对这场战争的伟大深信不疑,然而在他朋友的到来后他接触这场的战争本质及黑暗内核后,信仰就此坍塌,极度失望,迷茫而沮丧,最后与女主及爷爷告别,奔赴前线、奔赴地狱。



男女主的告别



二、电影主题



原著小说于1944年出版,1949年、2004年先后翻拍成电影。1949年版电影更贴合原著,犀利地表现了战后的反思与批判,是战后宣传片。2004版则因远离战争时代,弱化了国家民族的对立感,注重于男女主的爱情线,是部经典的战争爱情片。



此次跟大家分享就是2004年版。这版的电影叙事通过从细腻的镜头语言传达了男女主二人在沉静如海的表情下,暗潮汹涌的内心情感波动;尽管让娜一直沉默如雕塑,可镜头仍然精确地捕捉她的微表情及细节来表现她情感城墙的松动与变化——这需要观者的细致观察,可一旦发现却又令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成就,有点推理的感觉。



BE美学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活生生地摔碎在你的面前。



那么男女主爱情美在哪里?



一是俊男靓女十分登对,还有他们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惜二人对视在一起就没有几次;



二是音乐知音。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钢琴老师,他们都喜欢巴赫的音乐,都喜欢法国文学,都厌恶战争。



三男主欣赏并尊重女主沉默中理智、礼貌而不妥协的坚守,是他所想象的法国人的灵魂;而女主则被他的帅气、才华、温柔绅士、对文化的包容而吸引。



摔碎了什么?



一是男主的信仰。未到法国之前他把这片土地当做遥远的公主,到了法国、发现她的美后他的喜爱与日俱增,他认为这场战争会让德法共显辉煌,甚至用德国的音乐家与法国的文学家作比。但朋友的到来让他认识到这一切不过是音乐家的飘渺美好的想象,实际上他们是入侵者,他们进入进入这片土地不是让法重新振作,而是统治它、让她臣服,为此他们使用一切黑暗残酷的手段。巨大的反差让他的信仰坍塌、让他之前对女主及爷爷所说的话成了笑话与巨大的讽刺。所以他最后选择奔赴东线,奔赴地狱。



二是男女主的爱情。甚至说没有爱情,因为没有开始、没有在一起,一切就结束了。无数次他们压抑着剧烈内心波动、克制着自己的嘴和手,不敢表露一句安慰与爱意,也不敢给予一个拥抱,连肢体触碰都是奢侈。他们有着各自的信仰和内心的坚守,并且心照不宣,互相尊重。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是缓缓伸出又收回的手,是转身凝望背影的深深回眸,是双泪阑干的脸和无语凝噎的告别。对情感的极力克制把这个战争中的爱情推向了新的高度——沉静如海却无法跨越的爱情。



无法跨越正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核所在,这也在电影里有所呈现——男女主隔着爆炸的烈火遥遥相望,最后二人虚化,只剩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爱隔战火,家国不可平。



    男主被虚化,只剩熊熊烈火



家国情怀无法跨越。男主作为入侵者强势入住他他们的屋子,占据女主父母的卧室,打破爷孙的相处日常,家不成家,可女主能把他赶出去么?不能!她只能用沉默来抵抗、冷漠来拒绝,维持法国人不屈从、不妥协的尊严。



阶级意识无法跨越。不论男主解释他是被迫入住女主的房子,还是每日道晚安的绅士礼貌,亦或是他温柔地叙述对法国的喜欢,都无法掩盖他是作为入侵者、统治方的一员的事实,而女主与其爷爷是投降国的被统治者。女主发现放纵自己陷入爱河后是深深的自我厌恶与自责,女主的爷爷发现女主的情意后,提点她把柴火从火堆挪开,不要让它白白燃烧成灰,然后撮合女主和她的表哥。



正因为彼此相爱,却又隔着家与国、战争与仇恨这些如千山万水般无法跨越的障碍,才令人无比唏嘘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知道悲剧内核,可到底意难平啊。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大雄的绘画奇遇记》观后感
  • 下一篇:《蛮好的人生》观后感2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