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影评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加拿大电影《农民画家》,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打动了我?感触如此颇深,是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么?还是故事情节,或者是演员的杰出表演?我一时答不上,还是先看看故事梗概吧:
影片中女主角,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妇女,长得近乎丑陋,身体还有严重的疾患-关节炎,走起路来摇晃得厉害。她住在姨妈家,姨妈对她看管很严,还认为她什么都干不了,她也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一天女主角摇摇晃晃的走到小镇中心的小卖部,无意中看见招聘住家女仆的广告,她犹豫了一下,觉得这个工作自己能胜任,于是鼓足勇气,把刚刚粘贴不久的招聘广告小心取下,准备前去应聘。
招募女仆的是一个光棍汉,独居,有五十岁的样子,勤劳能干,家里养着两条狗和十几只鸡,他的工作是从海边鱼码头收购鱼,然后到小镇上卖。从脸上布满风吹日晒的皱纹,粗糙而黑的皮肤,明显能够看出他的生活十分艰辛,那么说话很少,而粗鲁就属于是他的个性了。
老姑娘迈着带病的双腿,走很远的路才到了光棍汉家。这是一栋荒郊野外单独的木屋,一间房有阁楼,典型的农村房子。她敲门迎来了男主人开门,当她拿出招聘广告,说明来意时,光棍汉流露出蔑视的表情,能看出对她很不满意。
他出言不逊的说:“这里不是养闲人的地方,是你伺候我还是我伺候你,试用几天,能干就干,干不了走人”。
受人不待见那是家常便饭,她早已习惯,她又一次把委屈埋在了心里,但还是留了下来。先从打扫屋子卫生开始,她笨拙的扫着地,让人看着都费力,但是她一点都不偷懒。杀了一只老母鸡,镜头从她一举刀就转换到了炖鸡的场景,毕竟杀鸡的动作有点血腥,这能看出导演,有一颗善待动物的玻璃心和回避残暴场景的技巧。
老光棍回到家中,闻到弥漫空气中的炖鸡香味,气呼呼的样子减弱了许多,慢慢开始品尝炖鸡。可嘴里的话就不好听了,他对女仆未经许可就擅自杀鸡很不满意,还说:“这个家的主人是我,然后是狗和鸡,最后才是你”。老姑娘听出他的嫌弃之意,并没有反驳,而是耐心听着主人的唠叨。
刚来第一天,老姑娘见阁楼上只有一张床,就问自己住哪里?老光棍没有正面回答,说:“这么大的屋子,想住哪住哪,你还以为你有多高贵啊”!当天两人就挤在一张床上睡,夜里老光棍要行苟且之事,被老姑娘果断拒绝,说:“你是认真的么?你是要娶我么”?老光棍被问得哑口无言,两人背对而睡直到天亮。
老光棍有一辆破旧的拉货汽车,去小镇卖鱼就开车,收鱼就用小推车。没几天,老光棍家有了女佣的传闻在附近传开了,人们都当笑柄;说什么的都有,议论纷纷。
一天老光棍带上老姑娘去鱼码头收鱼,一个渔夫故意挑起事端,不怀好意的说:“你们家那么小的房子,两个人怎么住啊”?老光棍气呼呼的涨红了脸,支吾了半天,没有吭声。
老姑娘巧妙的避开了隐晦的话题,勇敢的说:“我们的屋子大得很,想住哪里都行”。被羞辱后气得发疯的老光棍不知向谁发火,而把愤怒迁移到了女仆身上,嘴里说着:“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同时举起右手狠狠给了女仆脸颊一巴掌,打得她眼冒金星。
被当众殴打,这种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的野蛮举动,还是让老姑娘难以接受,她是如此伤心,委屈的哭了很久,回到老汉家趴桌子上还在哭。当心情渐渐平静之后,果断的下了决心不再给他干了,当天就跑回了姨妈家。
光棍汉又恢复了往日的单身生活,又是狗,又是鸡都需要照料,还要自己劈柴做饭,他的生活乱成了一锅粥。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享受了一辈子孤独,但此时他才念想起女仆的好了。
自从她来家之后家里的生活井然有序,她爱画画,开始是在北面的墙上画一朵花,花是很常见的格桑花(扫帚梅,西藏人称-格桑),粉红的花瓣,翠绿的花杆和叶子。颜色偏重,更显出作画者的大胆用色风格。几面墙画满后,又在窗玻璃上画,有画的屋子顿时显得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以往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老汉不再想下去了,开上那辆破旧汽车去了小镇,来到女仆姨妈家。
人们说时间是一剂治愈伤痛的良药,事隔这么多天,老姑娘气已消,不再和老汉怄气。还有她很珍惜这份工作,这也许是她一辈子能得到的唯一工作机会,欢欢(内蒙古西部语,高兴的意思)的坐上老汉的汽车回到农舍。
女仆回来后主动提出要结婚的想法,说是不能忍受人们议论纷纷,一定要明媒正娶,老汉很痛快答应下来,两人到小镇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结婚后,流言蜚语也就偃旗息鼓了,但夫妻俩的日子过得仍然艰辛。有一天一位附近常买鱼而生活阔绰的中年女人来家造访,声称她花了钱,老汉还欠她鱼没有付清,显然是来占便宜的主。
因为老汉没有文化,只靠脑子记帐,有时自己也糊涂。这个贵妇就是利用他的糊涂,骗鱼吃,这早已成习惯。鱼贩老婆萌生了记账的想法,立刻做了一张卡片,上面清清楚楚记着收款和交付鱼的日期和数量,贵妇知道骗鱼的招数已被识破,只能不情愿的拿走了卡片。但贵妇还是个精明人,临走前,她又发现了商机,无意中看到了鱼贩老婆的画,提出低价收购画的想法。鱼贩夫妇不知画也可卖钱,就低价卖给了贵妇。
卖画可以挣钱,激发了鱼贩夫人的画画热情。她继续作画,画的越来越好,两人觉得可以甩掉中间商-贵妇,直接销售。老伴在窗子上写下“售画”大字,以招揽买画顾客,很快画家的名气大增,画卖的也供不应求,报社记者也来做专题采访,连美国副总统克林顿也汇款买她的画。
老夫妇的日子过得殷实起来,画画取代了贩卖鱼成了家庭主业,房子也翻了新,日子过得一天天向好发展。
一天画家的表哥来家中造访,她表哥穿着笔挺的西服,带着前进帽,还开着一辆敞篷汽车,一看就是个无所事事的二流子。见到表妹,首先提出你们现在过得这么好,可是挣的钱不能放在妹夫手里,还是让自己管理好。他说的自己就是表哥本人。表妹当他面把一摞钱递到丈夫手里,明确表示对表哥这一荒唐建议的拒绝。
有一天,画家去小镇看姨妈,姨妈开始对她另眼相看了。对她说,咱们家就属你过得最好,姨妈和你表哥过得都不如你。被人家高看一眼,并没有使画家飘飘然,而是继续作画,这是她的生计,更主要的是她的爱好,她还从中获得了被人尊重。
姨妈告诉她,画家原来和表哥生的女孩,现在还活着,当时为了骗她,说“孩子有严重残疾,被溺死”是假话,其实孩子一点毛病都没有,表哥为了钱把孩子卖了。听到这个消息,画家十分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又喜又悲,喜的是孩子没有残疾还活着;悲的是表哥这样残忍,竟然做出这种可恨、肮脏的事。
回到家中,画家把自己的孩子健在的消息告诉了老公,老公既没有安慰她,也没有吭声。过了几天,老公开车说带老婆去看她女儿,老婆满脸疑惑的上了车。在路上她想:“我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像我一样么?那可不太好,我一点都不漂亮,如果像表哥呢?那个坏人,在我未成年就诱骗占有了我,还有了孩子,害了我一辈子的坏人,想都不要去想。可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是无辜的”!
车停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别墅前,从远处可以看见一个漂亮少妇坐在门前的木台阶上,她仔细端详起少妇,知道她是自己的女儿,她多想母女相认啊!可是她不能,如果女儿见到自己的母亲竟然这样丑陋,会相认么?
也许会,也许不会。还是不认好,她毅然告诉丈夫,我们走吧,我的孩子很健康也很漂亮,并已成了家,过得也很好,我已满足了。
从此后夫妇俩过着靠卖画挣来的钱生活,生活过得十分幸福和温馨。但时间老人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夫妻渐渐变得年迈体衰,画家的身体也更糟糕了,连画画都难以完成。一天画家走路摔倒了,丈夫送妻子上了医院,在医院画家走完了人生最后一刻。
老汉又恢复了往日的独居生活,到此电影谢幕。
影评:影片中画家,首先是个残疾人,先天不足让她有了过人的毅力去寻找受人尊重的突破口。现代生活中也是一样,就是一个正常人如果没有一个体面工作也会受人轻视,什么是体面工作?用收入衡量,就是钱多少问题;用地位衡量,领导是体面工作,因为可以支配别人。
影片中画家的突破口是,自学画画。自学成才难得,很不容易,个人努力加上天赋,她成功了,应该为她喝彩!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鱼贩子都看不起的女仆,到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创收者,女主人的地位变化之大,超出想象。原来当女仆时她排在狗和鸡之后,现在丈夫应该排在最后了。可是善良的她没有羞辱丈夫,而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也不用恶语伤人,从不羞辱别人是她的美德,以德报怨是闪光之处。
女主人的精明,从制作卖鱼记账卡可以看出,她比骗鱼吃的贵妇更有头脑,一张卡片破解了贵妇的骗术;女主人事业成功后,她表哥还想代为保管钱,就是又一次预谋欺骗。人不可能摔倒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年少时被欺骗,那是诱骗,她果断拒绝了表哥的建议是明智之举。
入职第一天,无奈挤在一张床睡觉,老光棍要行周公之礼,被她用质问劝退,显示出她的聪明之处。
丈夫是个可悲人物,生活的艰辛,放弃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脑中充满了抱怨和憎恶,尤其是对不如他的人。他遵循丛林法则,倚强凌弱,欺负女佣。
他还对中年贵妇抱有好感,经常装糊涂多给贵妇鱼,以博妃子一笑,以致贵妇占便宜上瘾,经常吃免费鱼。他掉入中年妇女陷阱而不自知,这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更何况是独居男人,这也不足为怪。
日出前朝霞映照下的推车黑色轮廓剪影,一看就是早起晚归的老两口,小推车上坐着老伴,推车的是鱼贩子,显得格外有生活气息,感觉两人相亲相爱,一副感人画面。若不是人物少和场景小,说它是一部视觉盛宴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