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电影《长安的荔枝》观后感影评

发表于2025-08-17 10:0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影《长安的荔枝》观后感影评


近日,电影《长安的荔枝》上影,便引发广泛热议。

电影中,倒霉催的著名牛马李善德,一不小心就喜提丧命式升职,出差如出殡。

电影延续了这份“本牛马心有戚戚焉”,前半段在反讽和轻喜感中,吹响了一点“反牛马”的声音,后半段,则在一颗荔枝中拍出了长安之殇。

,便引发广泛热议。

倒霉催的著名牛马李善德,一不小心就喜提丧命式升职,出差如出殡。

电影延续了这份“本牛马心有戚戚焉”,前半段在反讽和轻喜感中,吹响了一点“反牛马”的声音,后半段,则在一颗荔枝中拍出了长安之殇。



有人说,这部 电影写的虽是唐朝古人,字里行间却总让当代人看见自己的影子 —— 它道尽了无数职场人的共鸣与心酸。



书中主人翁李善德,本是个职场 “社畜”,被上级诓骗后,从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逐渐走向与权力叫板的逆袭之路。



作家余华评价:

“这是一部用荔枝血泪写就的盛世悲歌,它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坍缩进一粒果核,照见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



读罢掩卷: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是温吞妥协的老好人,而是敢翻脸、敢对峙、更有能力收拾残局的清醒者。

电影片尾曲歌词嵌入人心,刻画了电影中的曲中人,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而又努力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呢?

“好城 无限风光

有人前程一万丈

有人蚂蚁爬高墙

也只想有个墙缝等月光”

“遥遥一抬手 致万乡致盛唐

致我生如尘世无双风一扬

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 皆可沐朝阳

我敬 千军万马蹄下那朵花

我敬燕儿满口泥 安的家”长安中的浮萍,不过是你你我我的缩影,我们是曲中人,看中客,是不同时代相同的牛马。

电影出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不得不说,作者真的是鬼才,他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同样是一部极具深度的“职场小说”,诠释了“一切不合理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唐朝版打工实录”,通过小人物李善德被迫接下从岭南运输鲜荔枝去长安这个不可能的差事,揭示了职场中的种种挑战和人性的善恶。

01

弱者逃避,注定被人欺


心理学上,有种人叫“冲突回避者”。



面对冲突、他人的恶意攻击,他们通常会选择以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遭受更多伤害。

可现实是,越是逃避,对方越会变本加厉,最终只能吃更多的苦头。

书中,四十多岁的李善德在官场勤勤恳恳干了十八年,不过是个芝麻小官。

他是个老实巴交,从不得罪任何人,是个典型的“老好人”。

正因为这样,当 “荔枝使” 这个烫手山芋出现时,上司和同僚们几乎不假思索,就默契地将其甩给了他。

起初,李善德还以为是个肥差,后来才发现这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都知道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5000里外的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面对上司的诓骗,当他得知真相后,内心虽愤恨,但他没说几句就被上司刘署令怼了回去。

为了不让自己不受更多的伤害,她选择逃避冲突,从不敢争取自己该有的利益。

幸运的是,好友杜甫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左右都是死局,何不去岭南走过一趟再定夺?

这时他才突然意识到:有些冲突如果自己一味地妥协,永远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这是自己绝不能接受的。

作家胡小梅曾说:“逃避,本质上是一种视而不见的懦弱,生活也会因此加倍地报复回来。”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难免遇到烂人烂事,若一忍再忍,换来的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吃更多的苦头。

与其逃避,不如适时露出自己的锋芒,毕竟能护你周全的,只有你自己。

02

真正的强者,不是隐忍,而是敢于冲突

自从李善德自从接了荔枝使差遣,长安朝廷也不管,岭南经略府也不问。
李善德知道,自己是在跟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战,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挽救妻女和自己的命运,他决定放手一搏,亲自奔赴岭南。
出发前,李善德改掉昔日唯唯诺诺的态度,要求刘署令准备三十贯驿使钱和出食钱。
刘署令听后勃然大怒,你是荔枝使,直接去找户部要钱啊,关上林署屁事?
李善德没有示弱,反而板起面孔威胁他:您不给我钱不要紧,如果耽误了圣人的差遣,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
见此情形,平时嚣张跋扈的刘署令虽不情愿,还是乖乖从会食费里调了三十贯出来。
有位智者说:有时候,人得像刺猬,身上得有刺,不然活不下去。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心软的人容易吃亏,心太善的人容易难安。
有些人,总怕撕破脸皮后不好相处,宁愿憋着不说,也不敢闹翻。
殊不知,忍一时不是风平浪静,反而可能是惊涛骇浪,所以,适时翻脸,才是做人最大的清醒。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唐朝版打工实录”,通过小人物李善德被迫接下从岭南运输鲜荔枝去长安这个不可能的差事,揭示了职场中的种种挑战和人性的善恶。

对生活臣服,对困难臣服,用自己的生命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以一人之力当千军万马破除万难。杨国忠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皲裂的掌心纹路里,蜿蜒着五千里加急文书上的朱砂批注。

到底要怎样的结局,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而高位在上的人俯瞰众生的时候,却只看得清众生人影,看不清众生脚下的泥泞险路,只会道人群熙攘,却道不出人们将脚拔出泥泞时的坚定。

原来最锋利的从来不是岭南的荔枝刺,是深宫里那声裹着蜜饯的轻笑,把人间烟火都腌成了贡品。

影片中有组镜头,从荔枝视角,拍宫里的莺歌燕舞、富贵臃肿。

广州到长安的五千里,驿站附户们因为荔枝而四散逃亡、流离失所。荔枝经行处,四野无人烟。

荔枝来处的血色掩尘埃,和宫中的盛世热闹,对比的悲喜之间,很有分量。

一骑红尘妃子笑,山河破碎风飘絮。

而这还不是结束,后续更凶残的一笔,是贵妃压根没有吃。

鱼朝恩和右相斗法,在贵妃准备尝荔枝时,报幕安禄山之子献舞。

李善德九死一生运来的荔枝,和诸多珍奇水果放在一起,对贵妃而言,不过是嗑点小瓜子一样的寻常小事。

岭南经略府官人们疯狂砍树,荔枝园的侗人们哭声震云霄,野老顿足、婴孩嚎啕,二十年长成一棵树、被贵人们为一口鲜就悉数砍去。

言路驿站的附户们,负担之上再加负担,走投无路集体逃役,满目疮痍满目中苍凉,都是“亡、百姓苦”。

商州道上仅剩的骑手们,又被大人物因争斗而杀害,人命和荔枝一起陨落。

万民之血供养而来的荔枝,不过是帝王贵妃面前寻常的“算了”,不过是右相口中的“也不好吃”,血染荔枝千里路,火烧长安万民哀。

荔枝只是贵人们偶然的一个念头,只是大人物朝堂之争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可是,荔枝是他们的身家性命,是他们恩亲留下的基业和念想,是多少人的一生。

而李善德女儿叫葡萄,那点水果,应该以更健康的方式,成为谁幸福的一生。

李善德南下时,黄草驿中劳苦的父女,尚余一丝生机。

李善德率大部队北归时,众人不堪其苦、难承其重,流离四下、不知所终。

电影开头,李善德出差时,热闹吃东西的长安百姓,不知有多少,已沦为长安战火中的新鬼。

电影中蹦跶在李善德左右的好朋友杜少陵,从长安一路逃亡,后来写“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后来写了泣血千年的三吏三别。

林邑奴临死前渴望的长安,是一个自由的,他可以从奴隶当回人的长安。

他想象中那个美好的长安,杜甫记忆中忆昔开元全盛日的长安,李善德“去长安,为百姓做官”的长安,战火中都已面目全非。

长相思,在长安。

长泣涕,在长安。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写《长恨歌》,主角是帝王和贵妃,一千多年后这一曲长恨长泣,主角是小人物李善德,是长安无数的普通人。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倾其所有,优胜劣汰留下的最好。

当现代生活进程提速,当坎坷被略尽,感知幸福的程度也相应被不易察觉的“理所当然”削弱。

过快的节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有活在当下,无法感知“拥有”的幸福。

但其实,我们所享受的是以前的皇帝也未曾拥有的,他们没有空调,没有飞机,更没有顺丰快递。

享受社会红利的同时,尽可能去拼凑那份坎坷的觉知,让幸福的颗粒度更具象,让它更有深度,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在某个层面能给予我们的一点思考。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浪浪山小妖怪》影评观后感:你我皆在妖群中
  • 下一篇:《东极岛》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