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3-06-25 08:1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观后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的电影作品,故事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台湾的一宗杀人事件的始末。

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她,小明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哈尼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害死,小四参与了围剿“小公园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带走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小四冲撞学校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小明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旧书市遇见小明,再次表明心迹,小明断然拒绝,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七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朋友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故事背景
影片的故事背景为20世纪50年代,是台湾政治生活的转型期。国民党1949年的失败,使台湾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一见的历史大迁徙,不同省籍、不同背景的人士,或自愿或被迫随国民党来到这个孤岛上。十年过去,他们的下一代逐渐出生、成长,反攻大陆的希望渐成泡影;物质的匮乏,长期的战乱流离后第一次的苟安;恐共心理尚未退潮的歇斯底里情绪导致的政治高压;省籍的歧见,日本文化影响的消退,美国文化影响的增强,这一切都使60年代的台湾成为弥漫着晦暗绝望的奇异时空。

杨德昌作品里展现的台湾就是处于共产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拉扯之下,其混乱、疏离与反复无常有时会引发削弱型的社会变乱,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导演简介
杨德昌(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籍贯广东梅县,1947年11月6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

1981年,执导剧情电视剧《十一个女人》,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8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海滩的一天》获得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985年,执导犯罪剧情片《恐怖分子》,该片获得第4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该片获得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独立时代》获得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1996年,执导剧情片《麻将》,该片入围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0年,执导剧情片《一一》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担任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2005年,担任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因结肠癌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州贝弗利山庄的家中去世,享年59岁;同年,获得第1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年度电影人奖”。


导演自述
杨德昌说:“我对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一直存疑,原因是它与我个人所目睹的状况不相同。几百年来人们就在这种真相不明的状态下过活,多可怕。所幸的是,许多有智慧的人在他们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中留下足够的线索,让他们的后代能多少重建事实,以及恢复对人性的信心。电影也应对后代有相同作用。”



精彩影评
● 时代的动荡反映到人的内心。人与历史狭路相逢,人想夺路而逃,历史寸步未让,最后两败俱伤。小四们的青春就像他们从片场偷来的手电筒,行夜路时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不过是暴露出行路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罢了。其实,这种青春期题材真拍好了,就应该是最不平淡的。少男是痴男少女是怨女,天天爱恨交织,天天爱不成爱,恨不成恨——多少曲折幻灭挣扎和激变!(著名影评人史航 评)



● 和杨德昌的其他影片一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金鹰网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这个角度看,目的在“溯旧”而非“怀旧”,杨德昌仍然是一位相当知性化的创作者,他企图从旧日经验中,寻取一个属于九O年代的历史批评观点,事实上,在整部电影中的风格导向上仍然保持相当适度的距离和客观性。(搜狐娱乐评)


经典台词



“如果一个人还要为他没有犯过的错误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啊?……读那么多书,就是要从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勇敢地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



哈尼对小四说:

“我在台南,无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去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我记得,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逃跑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后来还是被条子抓到了。《战争与和平》,其它的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



小明对小四说:

“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对我好就是想改变我。你好可笑啊,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


观后感
很多电影里都会杀人。只有在杨德昌的电影里,那不是杀人,那是整个世界的崩毁。他要你眼睁睁的看着,他用近四个多小时创造的世界,在少年捅下去的那一刀里,灰飞烟灭。

青春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杨德昌将个人的青春成长融合于家国情仇之中,在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非常细致的诠释了一个青春悲歌:一个少年人生成长过程中人性情感的孤独和痛苦,青涩的情爱和道德的焦虑、家国的悲剧,都细腻而真实地糅合于此。杨德昌一贯的细致、说教和忧思。可能是我看过的最伟大的青春电影。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十部犯罪电影的顶级存在,每一部都是天花板级别!
  • 下一篇:《X战警》系列电影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