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电影《诗》《绿洲》观后感,“用诗意对抗生命之虚无”
最近密集地看了3部李沧东的电影,《诗》、《绿洲》《薄荷糖》。
最喜欢的是《诗》。李沧东的电影真的太压抑了,另外两部没那么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有好多情节我都不太理解。整体上来说李沧东的电影实在是太压抑了,太压抑了!!但李沧东的电影文学性很强,也比较深刻。
《诗》2010
生活里会有很多苦难,但几乎所有的艺术都可以给我们美好的体验,包括诗歌、电影、书籍等,其次就是大自然,打开我们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身处户外时,去感受一切,包括呼吸到的空气,一颗树,一朵花,一片草坪,一条河流,打开我们的感官,感受这一切,风窸窸窣窣的声音,温暖的阳光,花朵的味道,青草的味道,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我好像参悟透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一点,作为渺小的普通人,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挫折磨难呢,但艺术和大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是吗?我们可以去感受美啊,艺术是一种美,大自然里的一切也是一种美,关键是不要封闭自己的感官,这样才能体会到活着的感觉。当我们重新打开感官,重新可以观察一棵树,一朵花,重新开始去闻闻周围植木的味道,就好像回归了孩童般纯粹的身心,以及感受力。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不同的痛苦,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追寻美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能让我们活的更幸福的手段之一。
其实我觉得《诗》这部电影是给了我很多安慰的,不管生活如何折磨着我们,我们依然可以拥有追寻美的权利。追寻美的动作也会让我们更坚强地活着,追寻美好所获得的心灵慰藉,也会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也许人活着就会一直陷入到这个循环里面去,因为活着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糟心事,会有各种痛苦,但我们依然要去多做一些很诗意的事,完全仅关乎个人心灵感受的事,如只要让我们内心感觉到很美好的事都可以,也许这些事对每个人而言它很不一样,比如电影里的老奶奶是突然想去学写诗,到最后终于写了一篇诗出来。那篇诗很美,但我觉得它美的同时,又带有很多生命本身的沉重、深刻、隽永。
追寻美,对每个人来说,或许都不一样,也许只是依然拥有心力去打扮自己,让自己依然有光彩;依然对生活抱有热情;就像那句名言说的一样,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后,依然去热爱生活;我觉得追寻与感受美,最重要的其实是打开自己的感官,当我们重新打开感官,打开耳朵、鼻子,从大自然里面去获得深深的治愈。以及从各种艺术媒介里面去获取纯粹的信息,比如书籍、电影、摄影作品等等。追寻到我们认为的美好,也就是获得了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绿洲》2002
两个边缘人群的爱情故事,我发现李沧东真的非常喜欢关注底层和边缘人群。女主是一个患有脑瘫的女孩,生活不能自理,男主是一个底层人士。其实电影里令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男女主两个人两情相悦,发生关系的时候被女主哥哥嫂子撞见,最后闹到警察局,男主被以强奸罪又被关了进去。这中间为什么男主不能解释一下呢?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辩解一下?这个部分看得巨压抑。女主明明在和男主沟通交流时,虽然表达非常不清晰可两个人还是能沟通的啊,为什么女主也不和哥哥嫂子说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所以这部分情节我非常不理解,仿佛是为了悲壮而悲壮,为了压抑而压抑。有评论说,男主其实智力有轻微问题的,所以他没有辩解什么的。我觉得男主只能说比较直楞楞,思维和常人比较不一样,但我真的没看出他智力有问题。但2个演员的演技没得说,尤其是女主,演一个脑瘫演得看得我都很累。完全代入了进去。
《薄荷糖》1999
个体与时代的碰撞,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系,还有后来韩国的金融危机等等,男主角的自杀前的几十年发展历程和时代节点几乎紧扣在一起。关于自杀,其实是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这部电影真的很压抑。
其实很长时间我都没办法完成一篇文章,有时候写几句话都费劲,因为表达欲的全面丧失,还有就是被生活和工作折磨得身心俱疲,不想干一点需要花心力的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很诧异,为什么连几百字都写不出来,感觉整个人变得非常麻木,或者有时候是有感受的,但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很久很久都没有写文章了。但这次还是逼着自己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的理由写了,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从这篇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