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电影观后感:从李叔同到程蝶衣,艺术家的宿命轮回
“南海十三郎手执剧本,在台上走动指挥,嘴上念着锣鼓点子,示范一些戏剧动作。这时候,他是威风凛凛,像个总司令,大家都不敢怠慢,因为他骂起人来是很凶的。”
这个是抗日时期,管理征兵事务的 “岭南师管区” 文书刘乃济回忆的。
南海十三郎领团到韶关排演爱国抗日戏剧,态度十分认真。
或许,大师都是相似的,大多数脾气都不是很好。
除了持才傲物,没有耐心。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这个工作,比如拍摄这一部电影,是真的不吃不喝,倾尽全力了。
没有人比你付出得更多,问心无愧,所以,骂起人来心安理得。
但出发点并非是口舌之快,只是为了要做好这个工作。
李叔同:认真到骨子里的艺术家
如上面所言,南海十三郎对戏剧的认真,已经到了较真的地步,这让我想到了李叔同。
李叔同的认真是出了名的。
在夏丏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一文中,提到当时夏丏尊和李叔同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夏丏尊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李叔同主要教图画、音乐两科。
有一次寄宿舍里,有学生丢失了东西,众人都猜测是某个学生偷的,但是苦于没有证据。夏丏尊身为舍监,不知道如何是好,便求教李叔同。
李叔同语出惊人,直接问夏丏尊,你肯自杀吗?
你只要发出一张布告,说偷东西的人请赶紧来自首,如果三天内没有人来自首,说明我身为舍监是不够尽职,不能让人信服的,那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只能一死以殉教育。
如果真能这样,一定能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些话必须说得诚恳,三天后如果没有人来自首,真的非自杀不可,否则是没有效果的。
把夏丏尊吓得只能说很惭愧,臣妾真做不到啊。那当然了,谁又能真的做到呢?
从这件事情来看,可以看到李叔同对待事情的认真,而且,他真的会做出这种事的。
众人之所以会这样认为,和李叔同平时的行事作风分不开,言出必行。
这件学生财物失窃事件,后续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隐约记得,这个事情后来是李叔同真的去贴告示了,然后那个学生听到是李叔同这样说的,选择自首了。
因为他没想到事情会闹那么大,不想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
这个一直是这么多年以来,我记得的后续故事,但是现在查了一下,并没有这些内容。
可能是很久以前的那些文章、新闻里,别人添油加醋说的,当时也没有去求证,就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个错误的锚点。
不过后续的故事是杜撰的,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到位的。
说起来,南海十三郎和李叔同这两个人,还真有不少相似点。
他们都出身富贵之家,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性格孤傲。
为抗日献身时,都义不容辞。
两人形体消瘦,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铮铮傲骨。
从人生辉煌到最后退场,他们都选择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拒绝向世俗妥协。
只是在行事风格上,南海十三郎更外向,不爽就开骂。
李叔同则更内敛一些,不会那么直白。
一个是外热内也热,一个是外冷内热。
但不管如何,那份对待事情的认真,却是相同的。
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的戏梦人生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反复看过多次了,现在能记起来的还是很多,但还是程蝶衣的偏执,击中了如今正在敲键盘的我。
“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不疯魔,不成活。”
这些电影台词,还是挺让人感动的,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在《霸王别姬》电影的最后,程蝶衣终于梦醒了,他发现自己不是虞姬,不是程蝶衣,不是小豆子,也不是妓女的儿子,什么都不是了。
他就像刚出生、呱呱落地的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干净的,没有在这尘世中牵扯到一花一草。
既然如此,那就到此为止吧,他在舞台上横剑自刎,结束了一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浪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个人真的能逆浪而行吗?
我不知道南海十三郎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基于他父亲江孔殷的七绝,自作了一首七绝,可窥见一斑。
1975 年,有记者请南海十三郎评价自己的生平。
南海十三郎想到自己父亲孔殷在晚年所作的七绝:
“了然色相绝纤尘,白水黑山镜里身。只手排云天外立,看来如我更谁人。”
便自作一首七绝:
“归来百战厌嚣尘,一路归程剩一身。只手耕耘天欲雪,壮怀如我更何人。”
只能感叹岁月的无情,不管多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凋零的那一刻。
同时,也感恩岁月的怜悯,无论多么糟糕的境地,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结语
从南海十三郎身上看到了李叔同和程蝶衣的影子,但是他们又不尽相同。
李叔同是三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且,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言行举止,每一处都透着认真。
程蝶衣是幡然醒悟,了结此生。
而南海十三郎,从始至终,就一直都是南海十三郎。
下一篇,我们来聊聊,在我看来,《南海十三郎》这部电影,给我对于创作有什么启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