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芳华》影评:湿木着烈火

发表于2025-10-30 08:5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芳华》影评:湿木着烈火
一代人的芳华,是汲取另一代人的青春来维持的。《芳华》的叙事是两条线,名为“一代人的芳华”的线是隐藏线;主线是刘峰、何小萍这类人,犹如被遗弃的阴湿的木柴,仍拼命燃烧自己制造火焰,这火焰暖了时代,也造就了“一代人的芳华”。



《芳华》主要是从刘峰、何小萍这类“边缘人”视角来阐述他们一个时代,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出身”的重要性,家里没背景受欺负,进到文工团也同样如此。甚至我们可以说,刘峰和何小萍是一个人的两种选择。何小萍内向专注于自己,想把事儿做好,刻苦训练却受排挤、冷落;刘峰把脏活累活全都干了,才能勉强留在群体之中。



刘峰和何小萍都是这群高干子弟身份认同的工具,当他们一起排挤何小萍时,才会感到他们自身阶级的优越性以及和下层阶级的绝对隔离。当他们随意地使唤刘峰,刘峰任劳任怨、处处为他们着想时,他们有了父辈的权力拥有感。当刘峰和何小萍都不在的时候,就开始把阶层的“守门员”给踢出去(萧穗子)。



一代人的芳华终将逝去,时代在变,他们脆弱的阶级认同感会在时代变幻中破灭。文工团的战友再见时,更拘谨也更单纯了,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早已不再属于同一阶级。当然,由背景雄厚的郝淑雯和守门员萧穗子对刘峰的态度我们可以得知,电影并不想塑造单纯的反面人物。只是我们需要一个“边缘人”的视角罢了。



这也许是游戏的一种优势,有很多人看轻了游戏的文艺内涵和思想爆发力。游戏可以进行多人物的代入叙事,让玩家感受到处在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不同情况中的人物此时的挣扎与执着。不过游戏也有局限性,对待《芳华》这类纯现实主义的题材可能制作起来非常有难度,因为游戏需要有巨大戏剧化的危机在其中(例如:生化危机、犯罪、求生、AI危机等),《芳华》可能从游戏性上来说“刺激”不足。而纯粹剧情类又需要多结局,过于理想主义的好结局与极度悲观的坏结局都可能削弱《芳华》的现实意义。



在那个年代文工团中许多事都是大事。例如借用军装去拍照是天大的事儿,抱一下是天大的事儿,谈恋爱是天大的事儿。本来应该是大事儿的事儿却又变得那么没有意义。何小萍出身不好,在家受尽欺负,来到文工团,大家本应该去帮助她、关爱她的大事儿,却不是事儿。刘峰把爱情看得那么重,仿佛那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事儿一样,若不是这份执着与痴狂他也不会去强抱林丁丁。



刘峰和林丁丁抱了一下仿佛也是天大的事儿,肆意传播。明面上看是具有知名度的大好人使得林丁丁永远陷入“与刘峰好(与刘峰有染)”的不能与他人再有恋情的吃人的绑定关系当中;实际上是下人与上等人(上海来的林丁丁属于背景最高的之一)有关系使得阶层的封锁不再牢固,要用漫天的谣言惩戒这两人。恋不恋爱,谁和谁恋爱本来就是小事儿,却被渲染成了非常大的事儿。

林丁丁为了摆脱被刘峰的禁锢,便诬告刘峰。被诬告的刘峰被赶出了文工团。一个好人被诬告,一个天大的事儿,却成了不起眼的理所应当。



人性善



人性善,又或者说,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是好人。对于善恶的评判其实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尺度,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而不是神,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所处的环境与所遭受的教育不一样导致的视角的必然不一样。社会需要稳定和发展,于是会有一种限时性的受所处时代所限制的当下的统一的道德标准,这道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的状态。



我们去看那些在文工团欺负何小萍的人,他们是纯粹恶人吗?他们不是,那些冤枉刘峰的审查员,最后扣刘峰车的人都不是恶人。他们是在秉持着一种社会的道德观,有些是社会大的道德,有些则是隐藏在潜规则中的道德(收刘峰车的可以狡辩称是为了市场环境)。



刘峰和何小萍的善良是纯粹的,虽然有人认为刘峰是被雷锋精神所洗脑,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刘峰和雷锋都是打心底对别人好,刘峰只是处在了那个环境那个年代,想要成为一个被人铭记的英雄罢了,特别是被林丁丁拒绝后。

刘峰不是完美的,他有自己的私欲,他把对林丁丁的爱看得太重了,完全不顾林丁丁的感受。他强迫的一抱,因他的缺点,展现了他鲜活,是活生生的人。他对林丁丁的爱是纯洁的,即便被林丁丁诬告,但是他理解林丁丁在这种处境下所做的选择。林丁丁追求她自己的爱,刘峰祝福她;多年之后看到林丁丁发福的照片,他释怀,释怀那段尘封的青春记忆逝去,为她过的很好而高兴。



何小萍是隐忍的斗士。她的处境也离不开她的性别,在传统思想中,一个失去一亲的女孩往往是被压迫的(甚至双亲健在也常常难免)。她受尽了欺负,进入文工团以为摆脱了对女性的压迫,实际上则是进入了新的压迫当中。要文雅、要体香、要漂亮会打败、要会与男人打趣,这些求偶阶段对传统女性的要求,她一个也不沾。她只会力量、努力、尽力不打搅别人。她就像《伊丽莎白》中的茜茜公主,想要自由的追求一些基本的东西,却被世俗压得喘不过气。



当然,何小萍也不是完美的,在一开始她就“犯了错”,偷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在这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需要去理解他人的视角。电影在后续交代了她为何会迫不及待地拿军装,她的父亲在农场改造,她与父亲十几年没见了。她想让父亲知道她当了兵,不再受人欺负了,让父亲安心。而父女也没有机会见面,这照片使得父亲看到了女儿成人的样子并且以为女儿很安全,而安心地走了。



我们再看她为什么要去偷林丁丁的军装,她刚进文工团就被别人嫌弃、嘲笑。那种态度令她似曾相逢,所以即便她去问林丁丁借,也大概率被拒绝且人们会盯着她。可去偷拿,趁着大家不在去拍照,就有可能不被发现。虽然最后被发现了,但是由于她后来父亲的情况,这偷的是非常值得的。当然,会有人认为偷了就是偷了,为什么要辩护呢?是的,偷了就是偷了,但当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她的处境与未来遭遇,可以原谅她。她如此,其他视角同样如此。



她比别人练的更多、出汗更多,往往跟不上洗澡,却被别人排挤嘲笑。她只是想把交给自己的任务做到最好罢了。文工团看不起她的这群人,觉得她是臭货的这群人,在这个不停帮助他们、吃剩下的饺子皮的刘峰被踢出文工团的时候,却只有何小萍出来送他。文工团的领导时刻说着漂亮话,却因为一小点儿愤怒就把何小萍踢出了文工团,当然这也是何小萍希望的,她不愿与这群声色犬马的虚伪之人们待在一起。



何小萍去了战地医院,在这个纯粹的有绝对的统一敌人的战场上,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尊重。她尽心尽力、几天几夜不休息的救治伤者,还在被敌军轰炸的时候,用身子护住了已经濒死且死定了的被火烧遍全身的伤员。她当然称得上是善良的。



她不是英雄,她的身体很完整,虽然在被表扬后精神短暂地错乱了;如同一心求死的刘峰却只断了右臂,他们都想当牺牲的英雄,因为他们的善良不被人们重视,只有死了才会被重视。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人的善良也可以很平凡,也可以不伟大。



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另一个善良的“反派”叶文洁。她也是这个时代背景的,但是她所遭受的迫害比刘峰和何小萍要多得多,他们遭受的她都遭受了甚至数倍承受,她的身心都经历了濒死的摧残。她按下了那个招来三体人毁掉地球的按钮,于是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她是反派。

可我们可以看到,叶文洁的本意是好的,她希望外星文明能够来拯救人类文明,尽管结果事与愿违,她还是为人类留下了生存的火种。当然,她为了理想杀了她的丈夫,这又使得她与迫害她的相似。这是完整的人性。活的人。



何小萍一辈子都没有结婚,或许是她对人性失望了,又或者是她一直爱着刘峰,答案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隐忍的斗士,她沉默着对抗世俗,她没有因为“女人到了年龄就该嫁人、该生孩子”而去随便的结婚。茜茜公主的抵抗是戏剧的,叶文洁的抵抗是恢弘的,而何小萍的抵抗是沉默的。她没有在沉默中爆发, 也没有在沉默中消亡。



结尾



刘峰作为“活雷锋”,他的善良和奉献在文工团这个集体中被制度化和工具化了。当他想索取个人的爱与欲望时,便触犯了隐形规则,其“神性”光环瞬间崩塌,被集体无情驱逐。何小萍则始终是集体的“局外人”,她的善良带有一种倔强的防御色彩,最终在战地医院这种极端环境下,才得以纯粹地绽放。他们确实像“湿木柴”,燃烧得艰难,却提供了最深层的暖意,也照见了周围环境的冷漠。



文工团在某种程度上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象牙塔”或“世外桃源”。对于郝淑雯、陈灿等高干子弟而言,这里是他们绽放芳华、巩固关系的舞台。通过排挤何小萍、使唤刘峰,他们确认了自身的阶层优越感和权力。当时代变迁,文工团解散,他们中的多数人能迅速适应新规则,继续占据优势资源。他们的“芳华”似乎得以延续,而刘峰与何小萍的芳华则戛然而止。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有人遵从时代,有人遵从内心。而总有一些人,我们虽然无法总结他们的善良为何伟大,但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他们的灵魂放在任何时代都会去保持善良。每一代人都有其青春洋溢的“芳华年代”,使这芳华燃烧着青春火焰的,不仅有常人的善,也有善人的善。善良的伟大,并不依靠出身与宏大的叙事而伟大,它只因更接近于善良的本真而伟大。 有干柴一般的英雄叙事的善人,也有湿柴这般的边缘人的善人,他们都为一代人的芳华奉献着,燃烧着。



我们不应因为善人的平凡而忽视他们的善良,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常人的卑微而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认为他们是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不善的。世界由伟大铸就、也由平凡铸就;由富贵铸就、也由贫贱铸就。

真正的“芳华”,或许并不全然是文工团里的轻歌曼舞,它同样包含刘峰那支残缺的臂膀、何小萍月下的独舞,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有的那份善良与温情。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芳华,而照亮这芳华的,正是那些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努力活出人性本真光芒的个体。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大话西游》最强解读之 齐天大圣的寻心问道之梦
  • 下一篇:《毕正明的证明》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