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影评——历史记忆的成功载体
2025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南京照相馆》的火热自不必说,各种分析理解也很透彻,本不打算再谈,但今年意外地看了很多相关的纪录片、书籍和展览,前段时间的游览行程又正好遍布3个军事审判法庭所在地,还是单独开篇写写自己的感想。
片名很吸引人,中文名先用《吉祥照相馆》宣传,防止外务省水军抹黑,临近上映再改为《南京照相馆》直指主题。英文译名也很讲究,从翻译的角度,“dead”在这里做副词, 强调“完全地、彻底地、毫无疑问地”,“to rights”则是比较古老的英语短语,主要表示“以正确的方式”或“井井有条”的状态,合起来就是完全被证实、铁板钉钉的意思。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到欧美一贯宣扬人权,使用Rights可以第一时间吸引眼球,而以Dead to Rights这个短语出现时,本身就意味着“铁证如山、无从抵赖”(with no chance of escape or excuse,来源《韦氏大辞典》)。
即使不考虑俚语层面,单纯看Dead to Rights,也可以从中文意译的角度引申,Dead象征着南京大屠杀死去的30万平民,Rights既指大屠杀下被践踏的人类基本生存权,也暗喻了真相最终是无法被掩盖的,无数冒着生命危险、秉承着道义和良知,努力将日军屠杀罪证公之于众的人们的努力绝不会白费。To就像是指引的箭头,遇难者的牺牲让幸存者更加坚守信念,指引后者为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奋斗。
片名之外,电影本身也让我非常惊喜:一是细节到位,且所有伏笔在后面都用上了,没有一带而过;二是情节拍摄克制却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的情绪;三是没有刻意丑化任何一方,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开展行动。
一个个讲起,先说说我特别喜欢的人物塑造。
《南京照相馆》出色地完成了对普通人民群众的塑造,影片把普通人的求生欲、朴素善良的心理、纠结变换的心态和家国大义都刻画地极为地道,尤其值得赞扬的是这些塑造是通过一件件不同的事来完成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
最明显的当属刘昊然饰演的阿泰(阿昌),开场时发现南京城被攻占了,正欲逃亡却被相识的街坊拉住询问女儿的信息,即使心焦仍折身返回邮局帮忙找信件,淳朴善良和忠于职守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因为邮递员制服和绑腿被认为是军人时慌乱逃命,被围堵时恐惧地用邮递包遮挡住脸,眼神中的怯弱和畏惧感非常真实。在初次应付过伊藤后,阿昌并不想继续留在馆里,直到看见日军带着狗搜索房屋、纵火逼出楼内躲避的人员时才发现无路可退,只能回到照相馆,遇到凶恶敌人时害怕想逃跑、表现普通人的求生欲这段演得真的非常棒。
阿昌的邮差身份也为后续众多剧情发展做了铺垫,如能准确找到去往照相馆的路线(如果兜了一圈才找到伊藤立马就会知道是假的),也如胶卷和清洗液不够时直接带王广海去邮局寻找物资。他在老金手底下争分夺秒地学习洗照片的技术(对应第二天仍心存怀疑的伊藤让他洗照片印证照相馆学徒身份),在王广海的指导下学会了几句用以对付检查的日语等细节(对应后面去找胶卷被其他部队的士兵抓住时通过简单日语交流拖延时间和最后的“我们不是朋友”)非常真实,也串联了情节发展。被其他番队的人砍伤和后期偷换胶卷被伊藤找上门时,他不是不害怕,把逃命的机会让出去时也不是毫不犹豫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拼尽全力希望拯救所有人,连劝慰时也是说着我伤成这样子怎么可能出去呢,笑着送别老金和毓秀。
也正是这份真实,片尾阿昌身份的展露和选择,才会让人更加动容。
“我姓苏,苏柳昌,南京邮局一区二组的邮差,编号1213。”
他的编号直接对应日军攻陷南京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
阿昌之后,谈谈片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老金。
与其他人不同,王骁的老金不像在表演,而像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人,他没有过于情绪化的动作和言语,他只是“在”。
他是温和摩挲相片认真保存每一份记忆的人,他是小心涂抹掉通行证上的字迹再细细描红补全的人,他是面临伊藤的威胁害怕慌乱但仍勇敢举斧的人,他也是一丝不苟地对待摄影,对待冲洗工作的人。他轻柔地将胶卷缠到冲洗罐上水洗,认真地注入倒出显影液、定影液,默默计时,在暗房昏红的灯光中静静守望这座城市记忆的片段就像一幅古旧的画卷,非常、非常地动人。那份专注和沉默的坚守让后面“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有着更深远的回响。
图片
沉稳之外,影片也没忘了刻画老金属于老板的灵机应变的一面,他会在伊藤跺脚起疑时急中生智往外泼洒粪水,阻止进一步检查;也会在妻子许诺阿昌把生意分给他一半时,拉着个脸不满地扭头,双手揣在袖子里小声地嘀嘀咕咕,“日本人来了又怎么样,还能不拍照了”。在被阿昌推脱时,觉得阿昌没有眼光(实际当时阿昌是害怕不想待在危机四伏的照相馆),很是愤愤不平,这些细节我真的非常喜欢。
第三个印象深刻是王广海,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立体的汉奸形象。
他无疑是懦弱的,面对毓秀友人的求助,他眼神闪躲完全不敢施以援手。在其他日本军队发现在邮局中寻找物资的阿昌时,他也是第一时间躲起来,狼吞虎咽地吃着难得的食物——饼干。他也不相信来自天南海北、互相连话都听不懂的地方军队能够联合抗日。
但相对于他的同行们,他又保留了一点属于中国人的身份认知和良心。他会在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时默默摘下代表日本的帽子,也会在不危及自身性命时偷偷帮助遮掩一二。他看到阿昌的邮包,也听出阿昌的口音和他假冒的身份不符,但没有在日本人面前拆穿而是警告他好好听令保全性命。骑车环绕南京城时,日本人问他夫子庙的情况,他怕日本人破坏,含含糊糊地说“就是个破庙”。宋存义和身患梅毒的日本摄影师鬼井搏斗时,摄影师一直让王广海把手枪扔给他,尽管手枪近在咫尺,他知道不帮助鬼井必定会被追责,也还是僵立着,看着摄影师被宋存义拿着南京的城墙砖砸死。在拍摄展现“中日友好”的假照片时,也是他及时发声,调控群众情绪,避免了日本人进一步屠杀群众。
毫无疑问,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并不正面,但他的个性十分鲜明,让我感觉这是一个可能真实存在的人而不只是浅显的符号。
影片对日本人的刻画也非常巧妙,尤以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和其上司井上石根的对话表现得最为突出。
初登场的伊藤表面上温和好说话,看上去和其他烧杀淫掠的武夫不一样,实际他的犹豫和伪善只因他是没经过战争和挫折的新兵,他以参与过甲午战争的祖父为傲和宁愿将吃的施舍给狗也不给帮他们带路的王广海等人的行为,足以证明他并不把中国人当人,骨子里的价值观和他的祖父是一样的。一开始的他不敢杀人,却不是没有杀人之心,看到阿昌给他洗出的照片,第一次递上免死字条时也只是两日内不杀。在长官暗示不要让看过照片的中国人活着后,伊藤仍没有下手的勇气,拿给阿昌通行证时强调我们是朋友,转头就吩咐手下看到这两张通行证就直接杀掉。
那段日本人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设计得太棒了,这里的传承对比非常绝:老金是阿昌在洗照片道路的引路人,他们冲洗出日军的罪证,将掩藏的真相曝光于天下;井上则是伊藤军国主义思想的启发人,将扭曲的思想刻进骨髓,一代代隐晦地延续下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烈抗议参拜靖国神社,因为那是军国主义思想的大本营,只要还立在那里,思想就如同幽灵一般阴魂不散,10月底日本重新设立国家情报机构就是这一思想的具象化,这背后的指向远比提高军费更加深远。
人物之外,谈谈我喜欢的几个细节。
1、影片对照关系的隐喻我是很欣赏的,如扳机与快门的对比,日本人口中的“仁义礼智信”与他们所作所为的对比,老金和阿昌、井上和伊藤的传承关系等等。后两个前文已述,这里谈谈扳机与快门的对应。
非常非常绝的一张海报,影片中是伊藤在倾倒胶卷,但其手势和举枪射击非常相似,灰白的光影,模糊的面容,让人的目光完全聚焦于双手上
相机按动快门和拨动扳机开枪在英语中都是“shoot”,二者都有射程,都需要瞄准,在战争年代,甚至都可以作为“武器”而使用。枪支是热武器,拨动扳机即可致命,照片的影响则更加广泛也更加持久,一旦披露就能引导舆论风向、影响大众对真相的认知。日本人深知照片的威力,所以井上石根授意伊藤要学会自己洗照片,不能让知道真实照片的阿昌和毓秀活着;所以日军才会拍摄“中日亲善”的照片以制造“友好”对待俘虏区的假象;所以即使不好打杀外国人,但外国人一旦拍摄暴行的照片也会遭到迫害,拍摄好的胶卷必然会被销毁;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照片一旦流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这份影响也终于在9年后1946年10月的南京军事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变成子弹反击了回去。
2、熟人社会的描绘,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我最钦佩申奥导演的地方。过往导演拍摄的大屠杀,多是用特写着重描绘历史的惨烈,但人是难以对过于遥远和宏大事情产生强烈情感波动的,不了解历史的外国人会觉得惨烈但没有更深的感触,因为他们没有共情的连接点。《南京照相馆》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照相馆,片中的主要人物尽可能选取了社会关系网最广泛的角色——邮差和照相馆主人。而在片中,无论是邮差阿昌、演员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翻译王广海还是残兵宋存义,都在照片中认出了被虐杀者,当你能在相片中认出一个个熟人,观众就会被带入主角的视角,更容易动情,可信度和传播度也更高。当伊藤不断翻找底片,出现的却是南京老百姓在吉祥照相馆中拍摄的一张张照片,配合着一句句“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呀?护士好啊,救死扶伤”,“姐妹花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挺胸抬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毕业啦,好好念大学,留洋!但是以后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没有人能不被触动。
3、熟悉的歌谣和今夕照片对比。“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是吃橘子还是吃香蕉”。一张张照片略过,当你看到中山门大街、中华门、挹江门、神策门、紫金山天文台被日军占领,天下为公的牌匾被改为亡国之君,还被日军拿在手里耀武扬威,古今照片对比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而只有这些集体记忆一直存在,只有记住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面向未来。
4、老金更换照相馆背景幕布,带领大家一日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转场,来自天南地北的遇难者用乡音念出北京故宫、南京夫子庙、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发出的呐喊也从《南京!南京!》的“中国不会亡”到《南京照相馆》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数十年来,关于南京的影片第一次给了观众情绪的出口而非一直隐忍,中国终于站起来了!
越是回顾,我越是感激这部影片的出现,在我心里,《南京照相馆》在主旋律、历史片的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流浪地球》在科幻领域的地位。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表达了普世的人类情感、铭刻了国家记忆,提供了当前和过去连接的视角。它的剧情根植于过去,落点却在展望未来,正是这样,它才成为了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