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赏析影评范文
赏析的目的是加深对重点影片的记忆和理解,并不完全是拿来模仿的范文。还是常说的,总结关键词,思考影片表达,结合自己心得,总结归纳,根据要求,完成一篇有想法、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的艺考应试影评。
整理这部电影一下想到这首曲子,在脑中盘旋,久石让为宫崎骏《魔女宅急便》写的《季节的更替》,还是奥户巴寿演奏版,超级经典好听。
获奖情况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音乐奖
(这也是李安第三座奥斯卡小金人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场景色彩解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态度是复杂的, 这部电影在第 85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后,至今仍然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这个讲述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大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曾被认为是“最难拍成电影的小说”之一。同原著一样,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在这个只有人、老虎和大海的故事里,要如何将信仰、希望、生存展现出来?要如何表现精神力量以及关于神的思考?这些最核心也最玄妙的部分注定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李安导演生涯中的最大挑战。当获得近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斩获无数大奖之后,李安用事实证明了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正是让一个导演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动力。
影片中,主人公千奇百怪的历险、惊险刺激的遭遇以及后来的峰回路转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创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宛若天成。一人、一虎、一船的场景及简单至极的故事情节为何会让人们为之震撼?细细想来就会发现,真正牵动人心的是故事背后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与主人公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当创作者无法设计言语或动作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时,画面色彩便开始发挥作用, 引发观众视觉与心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获得深刻感受。从遭遇海难、独自漂流到最终获救,派的成长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他在每一阶段中均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生领悟。
一、恐惧阶段
当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原本充满希望的迁徙之旅彻底卷入深渊时,派挣扎着坐上脆弱不堪的救生船,在惊涛骇浪中得以幸存。海难过后,他所面对的是如神助般活下来的斑马、猩猩、鬣狗和老虎,所承受的是失去至亲的痛苦与无休止的孤独。
在这一阶段的场景中,大面积的黑色夺去了海洋原本宁静温柔的特质,而将其残酷无情、凶猛咆哮的一面毫无保留地渲染了出来。正如康定斯基所描述的那样,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 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此时此刻的大海被黑色彻底笼罩,唯一可见的色彩只是那盏宣告绝望的红色警灯,派如同断线的风筝,被吸入了黑洞般的恐惧之中。
自古以来,黑色总是伴随着死亡、恐惧、哀悼、不幸等负面情绪,它是对一切色彩的否定以及对一切美好的扼杀。人们对黑色的不安联想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对腐朽植被和烧焦物体的记忆,也可以反映在东西方的各种文化中。例如,人们一直相信黑色的动物会带来不幸和死亡,圣经故事中受到惩罚的埃及人被黑暗笼罩,《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被描述成拥有“黑色心脏”的人等。可见,黑色的出现往往会第一时间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使电影画面传递出危险的信号。
随着派被暴风雨带入黑暗无边的大海中,画面里大片的黑色自上而下笼罩着那艘不堪一击的救生船。派的恐惧、惊慌与无助不仅源于这汹涌的大海,更来自那只自童年起就给他留下心理阴影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派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压抑除了用他自己的呻吟、哭喊来表现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停留在画面上方挥之不去的乌云来呈现。暴风雨结束后,厚重的乌云堆积在天空中,更加凸显了救生船的弱小与派的孤独,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惊恐与绝望。以此观之,主人公心理感受的成功外化正是由画面色彩造就。因为人们对色彩具有轻、重的感知联想,所以重的色彩在下、轻的色彩在上的画面构图会给人以平稳、安定的视觉及心理感受。而当重色堆积到画面上方时,观众心里的平衡感就会被打破,并产生恐惧和不安。无论是在波涛中的拼死挣扎,还是风雨过后独自面对凶恶的鬣狗和可怕的老虎,派与他的白色救生船均始终处在黑暗乌云的下方。这样的构图方式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使观众无需借助台词和动作便能体会到派的惴惴不安与惊慌失措。无垠的大海、未知的恐惧以及死亡的威胁,这些交织在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全都通过压抑的色彩画面传达给了观众。
二、自我苏醒阶段
少年派的故事是一次充满奇迹的冒险旅程,也是一次关乎信仰、自然、勇气与苦难的心灵之旅。如果说苦难的终点便是幸福的开始,那么即便是在黑暗的最深处,也会有微光泛动。当金色的阳光穿透密实的黑暗,将天空与大海最美的样子呈现在派的面前时,这极致之美着实让派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他开始平静下来, 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当他第一次在阳光下与老虎长久对视时,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目光坚毅的脸上,宣告了派对苦难的坦然接受与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在许多文化里,金色是智慧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太阳和光明的崇敬,也象征着成熟和美好。影片此处对金色的使用既是整个故事情节节奏的转折,也是人物内心变化的开始,传递出派在灾难过后重拾信念的积极态度,表现出人物勇敢、坚韧的可贵品质。金色使画面的色彩更为丰富和明亮,并与大海的蓝色构成了奇妙的视觉体验。
在这一阶段的画面中,浓重的黑色和灰色逐渐退却,蓝色与黄色开始交相呼应。此刻的大海恢复了原有面貌,天空中的乌云也消散殆尽,明亮的蓝色取代了黑色,让人豁然开朗。此时,影片开始集中表现派坚强求生的过程,其形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写日记,规划配给,训练老虎,一个男孩开始向着男人蜕变。在色彩的现代意义中,蓝色代表了男性的品质与精神,象征着理性、勇敢和冷静, 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蓝色能给人以安定、庄重及有条理的感受,能让人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当派赤膊与老虎周旋,无畏地与大海搏斗时,蓝色的运用就显示出其坚强、勇敢与沉着思考的优秀品质。此外,蓝色作为主色调也能够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派、小船和老虎身上,从而缓解前一阶段由惊涛骇浪所带来的视觉紧张感。
除了体现人物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蓝色的使用也充分表现了派内心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愁楚,就如同梵高用蓝色寄托自己的忧思一般。蓝色的物理根据是遥远, 是寒冷,是一种有扩展感的颜色。这种感受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太阳光的影子、冬日的冰川以及流动的湖水……这些联想赋予了蓝色冰冷、空旷、遥远的感受,进而破坏了空间的封闭性,给人以悲伤、孤寂之感。所以,蓝色贯穿于派的整个漂流之旅,既渲染了场景氛围,合乎情理,又保持了影片的感情基调, 使观众由始至终都与派有情绪上的共鸣。
当然,富于表现力的蓝色在这一阶段的集中使用也把派故事里的那些奇幻成分发酵到最大。深夜,海面下聚集的荧光色生物和纵身一跃的鲸鱼让派眼中原本残酷的大海变得如星空般绚丽,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蓝色所承载的乌托邦式的梦幻主义情怀在此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感受,大海为派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却也将世人无法目睹的神奇景象送给了他。身处异境与险象迭生让他变得脆弱无助,却又因此将他推上迅速成长的道路,暗藏凶险的漂流之旅使他丧失了信念,却又在风雨之后坚定了他对神的忠诚。
三、战胜自我阶段
接受现实,重拾勇气后的派开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学着将恐惧转化成力量,把生存视作唯一的信仰。当他系上头巾,手持长杆冲老虎示威,悠闲自得地在风雨中修剪指甲以及快乐地击打水桶享受音乐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乐观、坚定的成熟少年。此时的派在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后,彻底摆脱了消极情绪,踏上了战胜自我之路。配合着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这一阶段的画面色彩不仅丰富了起来,饱和度也有了显著提升。明亮的白色小船、湛蓝的天空、泛着金边的云朵、蓝色的铅笔、橙色的口哨以及红色的日记等,都使画面显得积极并充满希望。
派训练老虎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情节本身充满吸引力外,影片至此第一次出现了亮度极高的黄色,这让画面对人视觉的吸引力又一次达到高峰,因为黄色是极为醒目的色彩,代表着快乐、和谐、皇权与不可侵犯。在西方遭受排斥的黄色在亚洲却拥有与之截然相反的地位。在亚洲文化中,黄色是幸福、快乐的色彩,它象征着智慧、和谐与高尚,中国人对黄色的崇尚更是深入人心、世代相承。亚洲人对黄色发自内心的喜爱源于其生存的环境,对耕地的依赖让人们对黄色情有独钟,进而使黄色演变成财富与帝王的象征。在中国的道教哲学中, 气化为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解释了世间万物的起承转合。黄色属阳,是彰显男性性格特点的色彩,被视作皇权的象征。在印度文化中,黄色也是天神和统治者高贵且不可侵犯的象征色。因此,当黄色如音符般跳跃在影片画面中时,观众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并对剧中人物心生崇敬之情,而这种情感变化恰巧与派在影片中的改变相得益彰。无论是挂在派腰身上的黄色口袋,还是被他用来敲击作鼓的黄色水桶,都以极高的饱和度出现在这一阶段的画面中。黄色的使用成功地将人物的男性特质放大,传递出智慧、欢乐的情感与潜在的征服欲望。派在这一刻的成熟蜕变与战胜自我的决心得到了合理释放,其形象再次深入人心,正如他在狂风暴雨中质问上帝:我已失去了一切,你还想怎样?
四、超越自我阶段
“如果不是那次停靠,或许我早就死了,如果没有发现那颗牙齿,或许我会迷失自我,孤独终老……虽然上帝看似抛弃了我,但我的一切他都注视着;虽然上帝看似无视我的存在,但我的一切他都放在心上。当我彻底放弃希望的时候, 他赐予我宁静,并暗示我重新启程……”主人公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并非克服困难,而是做出选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水和食物,却又能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收回;安逸的环境给予我们宁静和享乐,却又时刻隐藏着未知的凶险。面对诱惑,我们如何认清自我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许,这才是派漂流之旅中最大的挑战。
一次偶然的停靠使派再次从死亡的威胁中走了出来。上帝仿佛听到了他内心的呼喊,将他带到一座小岛上,赐予希望与宁静。这里有可以饱腹的植物、充足 的淡水以及毫无威胁的猫鼬,对派而言,仿佛是一座专属于他的安乐小岛。然而, 正是这座赐予派食物和宁静的小岛却在夜晚将一切赠与收回,变成了一座食人岛。那颗包裹在植物中的牙齿提醒了派,大海纵使凶险万分,却孕育着回家的希望,而小岛虽让人感觉舒适美好,却也能使人丧失自我,跌入死亡的深谷。面对前路未知的大海和安逸平静的小岛,派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他自海难幸存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
绿色是这段奇幻漂流的最后一种基调色。在所有的颜色中,绿色是最具矛盾性的色彩之一,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面对这座伫立在茫茫大海 上的绿色小岛,首先让人们想到的是希望与生命。的确,在绿色丰富的语境中,希望的意义最深入人心,这源自草木植被的生长与春季万物的复苏。影片中的这座小岛容易让人们猜想派漂流之旅的最终结局,一个如此富有生机的地方出现了, 他会留下来吗?然而,绿色并不是永远都象征美好与希望,它也有着许多消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绿色也是邪恶的象征,尤其是在欧洲人的意识里,吸血鬼、恶魔、巫婆等都与绿色密不可分。在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就因为吃下了皇后的绿色毒苹果而死去,这个讲述了上百年的故事反映出欧洲人将绿色视作毒药的传统意识。事实上,绿色本身也是有毒物的颜色,变质的食物、绿色染剂中的绿铜屑等都能让人们对绿色产生负面的情感联想。影片中派所登上的小岛白天看似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到了夜晚却换上了邪恶的外衣。这种变化表达着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哲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安逸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美好的背后蕴含着邪恶,世界上没有一种获取是不需要代价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能会改变今后的人生。派最终明白了上帝的旨意,选择离开安逸的小岛,再次返回大海, 去面对死亡、饥饿、孤独和痛苦的威胁,只为了寻找那个渺茫的回家希望。此时,他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并且真正领悟到了这次旅程的全部意义。
当获救后的派在医院醒来时,单调的白色宣告他漂流之旅的完结和新一段人生的开始。在经历了恐惧的黑色、忧郁的蓝色、果敢的黄色以及矛盾的绿色之后,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派也将同这段过去彻底告别。在这个关乎冒险、信仰、奇迹、希望和生存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种不断吸引你陷入沉思的神奇魔力—— 你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取决于你有着什么样的信仰。诚然,李安是成功的,他出色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奉上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留下了让人无限遐想的思考空间,并分享了他关于信仰的虔诚理解。
著名的华裔导演李安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影像风格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德,又有西方文化关于人性本能与自由的追求与表达,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李安能够在西方电影体制中显现出一种出尘的个性,他的东西为什么可以感动或者超越国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兼容性”。因此,李安为“现今世界上惟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
导演李安总是善于从中西方文化高度交融的角度,精心营造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影像,挖掘人性的深层,探讨人的欲望,表达人物内心的文化。所以,欲望与法则的冲突始终是李安电影叙事的原则,原欲的刻画与表达始终是李安电影的不变的主题,东西方文化的美妙交汇始终是李安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
而其获得第 85 届奥斯卡十一项提名与最佳导演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一部刻画与表达人性之原欲的电影作品。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是导演李安以 3D 技术与伊索寓言叙事技巧为手段,以大海为背景,以主人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经历为线索,完成的画面逼真瑰丽、场景直逼观众的视觉盛宴,又是导演李安身处自然与面对自我时所创造出的一部符合中西方文化审美特征的关于人的原欲的光影传奇。
电影镜像理论认为,电影影像是人们为了凝视自我而寻找到的自我“他者” 形象,是人们凝视与认同自我、抵达最“真实”自我的镜像。所以,为了不断寻找自我的“他者”形象,实现自我的凝视与认同,并抵达最“真实”的自我,李安导演曾在其影像艺术中塑造一些血肉丰满的典型生动的原欲形象,充分挖掘与探讨人性中最真实的自我或原欲主题。
何为原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认为,原欲是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无条件地实行“快乐原则”,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所以,原欲是人性非理性的本质与自然性,是人生命的内驱力和动力,原欲自因、自性而自由。
而关于这种原欲形象,李安导演曾在其影像艺术《卧虎藏龙》中塑造了心性自由,无论是封建礼教,还是男女之间海誓山盟,都对她没有任何约束力与意义,“不受限制的自我”形象玉娇龙;天性、自然与本能,生活里似乎丝毫没有什么社会秩序,而具有“动物性倾向”的形象罗小虎等,他们都是自然人性的代表与典型原欲的化身。并在其《断背山》中塑造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的秘密”形象杰克与恩尼斯等,他们也都是人们潜意识深层原欲的形象代表,是人们镜像中的自我认定与影像。
所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光影传奇的镜像中,导演李安为了延续他一贯的欲望与法则的冲突的主题,当然也塑造了他一直执著的人的本性之本能冲动的原欲形象。
如与主人公派一起遭遇海难,而又同处一个仅100 多平方英尺的救生艇的狭小空间的一头永远饥饿的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理查德·帕克是派一家所经营的一个动物园里所驯养的老虎,他“从记事就生活在动物园里, 他已经习惯了有人把食物送到他嘴边,而他连爪子都不用抬一下”,“绝大多数时候,他会像一只已被驯养的宠物”但是,当海船遇难后和孟加拉虎共处一条船的鬣狗、斑马与猩猩等因饥饿自相残杀时,在舱底被惊醒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则终于露出了凶残的本性,一跃而起,一下就咬死了鬣狗。而在救生艇上只剩下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且救生艇上已经弹尽粮绝时,饥饿的理查德.帕克则又张开血盆大口扑向派,只是一群奇迹般落到船舱与甲板上的飞鱼才救了派。
所以,这时的孟加拉虎完全是一个野蛮、凶残与本能的兽性或本我形象。然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时候,他会像一只已被驯养的宠物般,等待着自己的食物,而且总是待在自己的地盘内,从不越界。”而且,在属于理查德·帕克的地盘,他可以猎袭任何进入他地盘的动物作食物,但是他却从没有真正伤害过派。即便是在小岛遇险的关键时刻,理查德·帕克也是选择跳进海里,游回自己的地盘,而不攻击派,甚至于经过派的驯化,孟加拉虎还可以与派和谐相处,最后还救了派。当派得救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去了密林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而这时的孟加拉虎却又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凶猛残忍的野兽,更像是一个与人相随而又令人心生恐惧的幻象。
所以,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不仅令人生疑,饥饿的孟加拉虎在那样的环境,真的能听从驯化,不侵犯他者地盘,服从人的食物分配,却不伤害派吗?在现实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的,惟一能够成立的可能就是这是一只派的心中存在的孟加拉虎,是派在太平洋里漂流时心生恐惧与求生本能欲望的一种化身,也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镜像或者对应物,是导演李安所刻画的一个人的本性之本能冲动的原欲形象。
对于这一点,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套层结构的特殊叙事模式所讲述的两个故事的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看出,故事中的派和孟加拉虎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理性与本能的两个方面,派与孟加拉虎都是作者所塑造的原欲形象。所以,以 3D 技术为特技所制作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应该是有关原欲的光影传奇。
在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原欲不依赖于任何原则自发而自由,它要求得到满足,实行绝对而无限的快乐,所以,真实的原欲表现在人性中总是处于冲动与矛盾的状态的。为此,导演李安在其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为了确证人性中的本能或原欲,就不仅塑造了原欲的形象,而且还借助电影充满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曾利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其故事情节的设置、画面的拍摄与特技处理及其场景的处理与变幻等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的原欲冲动。
首先,在叙事方式及其故事情节的设置上,电影故事里边讲故事, 再加上成年派的画外音,导演李安充分发挥了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套层结构的叙事模式,立体多层化的叙事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电影故事的叙事空间,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电影故事情节设置的灵活性与传奇性,从而为故事情节中矛盾的冲突与展开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为表现人的原欲冲动争取了更加神奇的历程。
如电影故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本来是中年派所讲述的两个版本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是,由于中年派画外音所给予人的提示与联想,及其两个故事似乎有意设置的相似的故事情节,第一个故事中讲述了少年派与孟加拉虎、斑马、鬣狗、猩猩的故事,故事中鬣狗杀掉了斑马和猩猩,还吃了斑马的半条腿,孟加拉虎吃掉了鬣狗,最后只剩下了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相伴;第二个故事则讲述了自己与水手、厨师、妈妈的故事,故事中厨子杀死水手并把他的肉保存起来吃他的肉,而且还杀死了自己的妈妈,于是自己被激怒后就杀掉了厨子,等等,于是,两个故事之间内在暗示与象征的意义就出现了,而由此所激发的矛盾与冲突也更加鲜明了。
第一个故事里的动物都是第二个故事里的人物的象征,第一个故事里的矛盾与冲突就是第二个故事里的矛盾与冲突的暗示。如孟加拉虎象征少年派、斑马象征水手、鬣狗象征厨子、猩猩象征妈妈等;象征厨子与人性中凶悍残忍的一面的鬣狗杀死了象征水手与母亲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斑马与猩猩,而当人性中恶的化身鬣狗吃掉斑马水手与猩猩母亲后,派心中本能的恶或者孟加拉虎也被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而象征着派及其人性中欲望、恶与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的孟加拉虎也吃掉了鬣狗,以至于最后只有象征人性理性与本能的派与孟加拉虎才能在海面上长期敌对又共存,等等,故事中这些一一对应的象征性人物之间攻击与冲突、驯服与和谐的关系,也就象征着人性中原欲的冲动及其与理性冲突矛盾的过程, 包括故事中所有的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理性与本能、凶残与善良的矛盾冲突等。所以说,人的原欲冲动也正是在这种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充分展示与剖析的。
其次,在画面的拍摄与特技处理及其场景的变幻等方面,一个个数码合成的影像、一组组色彩斑斓动物的 3D 镜头,以及最后所营造与构建的一幅幅如真似幻炫丽无比的场景,导演李安运用 3D 与数码合成为技术以及视觉化与抽象化高度统一的手段等,以最唯美的色彩去还原最残酷的真相,充分展示与剖析人的原欲冲动。如暴风雨来临时,在派的救生艇上,鬣狗咬死斑马与母猩猩之后, 孟加拉虎突然从救生艇仓中一跃而出,瞬间吃掉了鬣狗,描绘了人性的本能与原欲冲撞而出。
在原小说里,孤岛其实是另一艘船,船上是陌生无辜的盲人,全然不知自己的风险和不幸,被派吃掉。结合电影中岛上狐獴被老虎吞食没有跑掉的镜头,更让人加深理解,互相印证。
又如在茫茫的大海之上,孟加拉虎正欲扑向派,这时一群飞鱼突然从平静的海面上朝着镜头、朝着救生艇上飞来,于是,二者都被这一奇特的景象惊呆了,二者都怔怔地伫立在救生艇上,人性中的本能与原欲冲动后,引发了人性中理性的恐惧及其有意识的调整(飞鱼是人面对自己内心时所做的一种协调幻想),二者又达成一种妥协,人的原欲暂趋于平静。
再如,海上日出时一人一虎一船的唯美画面,深邃的星夜里,老虎坐在船头凝视着海面,派也低头望去,老虎的脸在海面倒映着,海水中一连串如梦似幻的海生物,人性中美与丑并存,理性与本能俱在,人的原欲与理性达成共识,以及故事的最后,在墨西哥湾,上岸之后,老虎跑到丛林,再也没有出来,人的原欲冲动在理性的引导之下,终于归于灵魂深处,等等。在这些美轮美奂而又横空出世的壮观场景与画面中,导演李安再次完成了光影传奇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这种充满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无论是从其所塑造的电影形象,还是从其所创作的整个影像艺术的内在戏份冲突来说,其运用现代先进的3D技术所精心打造的梦幻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部有关原欲的光影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