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发表于2019-11-01 07:4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的犯罪剧情片。下面是观后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一)

  在电影的结尾,哥潭市民带上小丑面具上街暴动,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戾气逼人,完全就是一场民粹主义狂欢。

  我看现实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美国民众暂时还没有上街杀人,只是选出了一个特朗普总统而已。

  世界为何变成这样?小丑在富兰克林的节目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富人从不站在穷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一点也不想知道一个像小丑这样的失败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脑子里在想什么。韦恩只把小丑当作凶手、失败者、精神病、变态;他说所有无所建树的失败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话;至于他自己,从蝙蝠侠系列里我们知道他是个大慈善家,他(还有他儿子,也就是蝙蝠侠)一定觉得自己光辉伟大,无懈可击。

  可韦恩们都不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么像个笑话,如果不能是正剧的英雄,至少做个悲剧的角色。可他没有那个资本,他做不到。

  小丑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曾经如此驯顺: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生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他信奉着韦恩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

  美国铁锈地带的失业蓝领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类似的心路历程。因为技术创新和全球贸易,他们没有了工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阶级只会说:你们失去工作是因为你们学历低,能力差,为什么不去多受教育、转型再就业?我猜那些失业的工人一开始也和小丑一样,每天背负着“是我的错,对不起给他家添麻烦了”的标签。可是,如果等不来帮他们脱困的帮助,他们不可能永远无休无止地对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丢掉工作,成为最不好笑的脱口秀艺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邻居女子并不如他所想。然后他看到韦恩们是多么冷酷无情,毫不关心他的死活:社会救助项目被砍掉,费尽心机见到韦恩只得到一记老拳,然后韦恩却在电视上一直宣传他的慈善晚宴和竞选计划。失业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灭: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整个本地社区越来越衰败。有人建议他们重回学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离开校园几十年的人,那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何况学费很贵,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然后他们看到造成金融危机的大银行拿到政府的大笔救助,他们看到华尔街的人谁也没进监狱,他们看到高管们短短几年以后继续拿天文数字的薪酬。天长日久,他们开始想:真的是“我们”的错,不是“你们”的错吗?

  小丑说:对错是“你们”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们”定的,凭什么”我们”要活在”你们”制定的标准里?“你们”凭什么以为“我们”会永远像个乖孩子一样,安静地任凭“你们”摆布?

  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屈辱和践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确实是个杀人犯,蓝领工人也确实缺乏今天的市场需要的生产技能);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们以为的不公。

  韦恩们认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慈善,小丑们却只知道索取和破坏。现实世界里的,美国新崛起的精英阶级甚至不是韦恩那样的富二代,他们是硅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产出生,高学历高技能、工作勤奋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自然觉得自己富裕天经地义,而什么也不会、一味索取的穷人毫不占理。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二)

  《小丑》讲述了一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喜剧演员逐渐扭曲变态成为疯狂凶残“小丑”的过程。

  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钢琴师》评分同为9点2。

  看过预告片的一些人说无法形容这种震撼,有人看预告片就看了几十遍。

  它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上映两周为全球票房之冠。

  但有批评者指责该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会之嫌,争议之大,让人在思考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还有人说没有传说的那么神,甚至以各种方式来反驳它的好。

  影片里面有句话说:

  这个世界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的。

  一部电影好与不好,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同。

  我认同从专业的角度来点评,但我以自己的感性与主观来评价,为什么有人就认为一定是不对的呢?

  看过一网友这样的评论:

  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本电影三个方面都清楚交代了。

  这部2小时2分钟的电影看下来,除了泪湿满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赞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毫无疑问菲尼克斯的演技是毋庸质疑的,他为了拍这部影片减肥47斤,就是为了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

  为了练习小丑的笑,疯狂笑到差点窒息。

  但当大部分人在谈演技时,有多少人关心电影中那个小丑!那个小丑是这样的:

  他,被人毫无理由地打骂,取笑,鄙视!

  他,被自己母亲(养母)虐待,养母亲眼看他被养母男友绑起来殴打也置之不理!

  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卖!

  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耻笑!

  他,被自认为父亲的人拒绝和殴打!

  他,严重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却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治疗!

  这些丝毫没有人在意,而所谓亲人,朋友,作为旁观者对这欺凌置若罔闻,痛和恨让他变成“小丑”。

  在他眼中是世界变得越来越疯狂,而不是他自己。

  他,最后杀了他的养母,所谓的好友,地铁里殴打他的三个人,还有自己最崇拜的人!

  于法律而言,他触犯了法律,他必须被定罪,他的行为不可原谅。

  于道德而言,模糊了正邪对立,他是情有可原,甚至思想和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THE SECOND-

  有人说反社会倾向的落魄人都很崇拜小丑。

  我是不太赞同这种特别主观的错误说法。

  就我个人而言,我丝毫不崇拜他,更多的是深感:

  上帝只负责关门,真正开窗的人,永远是自己。但周围的人却把这扇窗钉死了。

  他不是一个反派。

  他甚至不是一个疯子,他只是把痛展现给这个世界,而这痛只是以毁灭自己的方式。

  他以为在绝望的废墟中找到星光,可那只不过是点燃心中怒火,并走向黑暗的光!

  在他内心之处,善良一直未被泯灭,也曾想好好过生活。

  他,努力过:

  他认真工作,却被人暴打。

  他有疾病,他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身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

  他在公交车上逗小朋友开心,却被认为骚扰。甚至他拿出自己证明有疾病的卡片,却还是无事无补。

  他照顾有精神疾病的养母,却被她始终欺骗。

  他信奉着偶像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可这个世界不需要他的欢笑。

  人们只在乎他在地铁上杀了三个人,没有人在乎这三个人在地铁上对一位妇女骚扰,而他此时狂笑症发作,那三个人转而过来谩骂,侮辱,打骂,他才拿出他朋友给他的那把枪。

  他在杀死朋友(所谓的朋友给了他一把枪,让他随身带着。他去给小朋友演出时,枪不慎掉出。他朋友却在背后出卖他,他被老板解雇),而谓的好看他时,丝毫没有关心之意,还在虚伪地说着假话。

  但他却没有对另一个人下手。

  那个人是一位侏儒症患者,也经常被人欺负。

  小丑还是把心底里的善给了和他一样的人。

  他在笔记本中写:“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精神疾病最糟糕的一点就是人们希望你表现得像没病一样)

  这个世界真的是善有善报吗?对于有些人,不是。

  -THE THIRD-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三)

  马丁·斯科塞斯在数十年前敏锐地观察到了社会底层正在经历的变化与痛苦,并将其思考和解析后的结果塑成了不朽杰作《出租车司机》。很难说以屎尿屁喜剧成名的托德·菲利普斯有没有同样的深刻性与前瞻性视野,但在主演布莱德利·库珀的导演处女作《一个明星的诞生》大放异彩之后,2019年对“宿醉帮”显然颇为慷慨:前有编剧克雷格·马津的年度剧集《切尔诺贝利》,后有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没有像《阿丽塔》一样杀不出黎明的《小丑》。

  随着越来越多的超级英雄电影在往游乐场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漫画的两大功用——造梦和反映现实——已经跌了个趔趄。但儿女多奇志的哥谭市,俨然是继承新好莱坞时代的黑色电影血脉的最佳场所。除了对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乃至《愤怒的公牛》的直接引用,还能看到诸如《法国贩毒网》《萤光幕后》《第一滴血》,甚至《搏击俱乐部》《热天午后》《冲突》《虎胆追凶》《城市英雄》的影子。

  因此,脱胎于《致命玩笑》的《小丑》彰显的不再是简单的异装癖们,而是隐藏在异装癖背后的美国社会底蕴——一个植根于在资本主义深处的固有缺陷。想要以疯狂的暴力将敛尽财富的金字塔翻转过来,只消无良媒体和暴民们沆瀣一气,以及一个美国精神病人。

  1980年代的哥谭肮脏而又绝望。而在当今最好的男演员之一,华金·菲尼克斯的演绎下,亚瑟·弗莱克在悲剧般的命运玩弄下,用玩笑去嘲讽命运本身。

  作为一部角色研究型电影,从精神病人到连环杀手的《小丑》在许多方面更像是心理惊悚电影,而不是动作冒险类型。摈弃了通俗的超级英雄电影的叙事框架之后,《小丑》和更早的《黑暗骑士》《金刚狼3》一样,都踏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领域。与“制作委员会”模式相比,这些电影并没有损害导演们的创造力和远见卓识。摄影师劳伦斯·谢尔精准地还原了具有70年代电影特征的丰富色彩,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散发出真实的烟火气息。来自冰岛的希尔杜尔·盖纳多蒂尔(《抹大拉的玛利亚》《切尔诺贝利》)是目前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为电影提供了极其难忘的原声。

  托德·菲利普斯和另一名编剧,斯考特·西尔弗一起,以70/80年代的风格去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半现代社会的,痛苦而又狂躁的故事。情节和段落之间看似缺乏连贯,但在一次次试探和寻找压力源stressor的过程中,在不可避免的暴力镜头之间,又有着必然性的联系。这些看似残酷的暴力特写,却又是有着明确目的性的。与“约翰·威克的奇妙冒险”这种割草游戏相比,《小丑》的暴力有着明确的剧情意义和影响,特定角色的死亡有着更内在的效果,也是令人震惊而又无可选择的必然结局。

  小丑依然是个不需要观众的支持或同情的反面角色,但《小丑》赋予了观众理解他受伤而又危险的灵魂的机会——而这一不可避免的悲剧,又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尽管获得了罗伯特·德尼罗的支持,但《小丑》的成功毫无疑问地要归功于华金·菲尼克斯敬业和高水准的表演。华金·菲尼克斯“机械师”式地暴瘦数十磅,从外貌开始重塑了他的整个形象。尽管在表演难度上不会比《大师》要更高,但随着五官逐渐丹尼尔·戴·刘易斯,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也逐渐如臻化境。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四)

  《小丑》最无争议的成功之处,在于杰昆 ‧ 菲尼克斯神采飞扬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来就尤为鲜明的悲剧与疯狂交织且推进的复杂气质演绎得异常精准,以致达到了让人不安的程度。当然这也部分要归功于剧本对这个角色的成就:他存在于每一场戏,几乎每一场戏都给足了情绪。且在拍摄上运用了大量的手法来强对表演所传达的情绪加以强化:低照度大阴影的灯光,独舞的慢镜,配上杰昆 ‧ 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银幕上若干个瞬间都是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

  但这种独角戏的选择,也就导致了剧作的两个严重困难,或者说是矛盾:第一是人物形象上的,即由于小丑形象的特殊性,他的精神病特质所导致的无法共情化的人物特点,与剧作中强调环境与周围人对其压迫这一“正常化”的处理相矛盾;第二则是宏旨主题上的,由第一个矛盾派生,又反过来凸显了第一个矛盾——即对社会抗争、街头暴力运动的处理,由于视角和篇幅的原因,社会运动的成因被塑造成了简单的“富人不仁,穷人暴起”的二元抗争,空有场面,内里浅薄。由于小丑是这个暴力抗争的图腾,与抗争互为因果,浅薄的处理也反过来损害了小丑的人物塑造。

  展开来说,小丑无疑是DC漫画中最复杂的反派(离不开诺兰和希斯莱杰的杰出创作),疯狂中带着悲情,裂开的嘴角恰恰是其内心的绝妙外化。但如果用最简单的的语言试图总结的话,我认为是反社会。他对于人性之恶的笃信和执行,达到了信仰一般的程度,所以并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受到他人伤害后对人性的失望——有因为失望的怀疑人性,就也应该有因为看到善举后的相信人性,而小丑明明就是人性的反面。换言之,这样一个特殊的、“元恶”的形象,是无法用合乎情理的“特殊遭遇导致性格大变”的简单方式解释的,这样一来不可信,二来也反而损害了小丑形象的独特魅力。电影中的处理太过四平八稳循序渐进,一开始会善意地逗公车上的孩子,被同事坑了后非常愤懑但无力还击,被华尔街精英欺负是中间的爆发点,但杀了他们后还是会惊慌,直至发现母亲对自己的欺骗和(放任)虐待,生活中唯一亮色也只是幻想时,才彻底崩坏,变身邪恶小丑。这样的处理看似顺理成章,但恰恰细思之下难以说服观众:小丑这么坏的坏人,他的心路历程似乎不该像一个普通杀人狂一样普通。

  所以,社会化的归因是无法解释反社会人格的形成的,Arthur的卑微善良到小丑的邪恶跋扈,硬要解释的话,不如归咎为土里土气的双重人格,最后Arthur被小丑吞噬。但这种变化用四平八稳递进的个人遭遇来合理化显然是缘木求鱼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小丑人格的诞生或浮现应该与剧本中本就存在的暴力社会运动产生有机联系。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由于视角被局限在小丑这里,我们只看到民怨很大-Arthur杀人小丑变成图腾-抗争越来越升级-小丑诞生引领运动的发展过程。对于运动的起因电影简单处理成为富不仁导致的民不聊生,运动究竟如何升级?小丑在这中间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成为运动的象征性形象?这一切我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的处理显然失之浅薄了。以影片着力强调的外面在抗议,富人们在豪华剧院里事不关己地看卓别林发笑这场戏为例,只能给人留下脑满肠肥的大资产阶级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只有剥削没有同情这样的政治课本式印象,小丑被老Wayne一拳打醒所有幻想,社会与Arthur的幻灭只是重合而已,社会运动只是成为了小丑诞生的恢弘背景,没能产生任何的有机联系。

  其实改进的方式已经蕴含在了剧情的设定当中,比如对一些关键情节点的模糊化处理。在小丑形象塑造上,不要直白地说女友是幻想,身世也跟Wayne毫无关系,用一点不可靠叙事让这两个关键点都没有答案,这两个事件也就从直白但不可靠的解释,变成与小丑之恶难分因果,不去笨拙地归因,小丑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更加有魅力。而社会运动方面,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比如一段录像显示,一个看似小丑的人做了鼓舞穷人的事,例如从警察的棍下救出了无辜的示威者,然后当局出来反驳说录像是伪造的,而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录像里的人是不是Arthur本人。这样的不可靠让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小丑与其的复杂互动有了一个小小立足点。这样的处理不能说解决了两个矛盾,但起码是一个改进的方向。

  2019电影《小丑》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五)

  在《小丑》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几乎泪流满面。究其原因,大概是《小丑》几乎脱离了善恶分明的超级英雄宇宙,哥谭可以是任意一个既有高楼也有臭臭下水沟的现代都市,而本名Arther的小丑基本上是个普通人。当然,影片还是点了几个我们熟悉的名字,蝙蝠侠布鲁斯·韦恩,高登警长,但他们几乎无足挂齿。因此,尽管漫改+金狮使影片成为争议中心,它内容的游离和形式的风格化可能会使冲着DC宇宙去看的观众失望。这里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超级反派。

  在诺兰的《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塑造的小丑是一种极端的哲学抽象:无端由的恶,对秩序的反动。“疯狂就像地心引力,只需轻轻一推。”他毫无保留地勾起每个人深藏心中的邪恶,让我们发现纯粹的恶也可以美得惊心动魄。蝙蝠侠有所牵挂,而小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因此小丑成了那个给蝙蝠侠带去最大伤害的人。“Why so serious?”以他为符号的运动对蝙蝠侠为代表的价值体系构成了根本冲击。在他设置的近乎黑暗森林博弈的两艘船的难题中,《黑暗骑士》不得不以囚犯们人性光辉爆发来挫败小丑的计划,从而给出一个事实上不大可能的理想主义结局。

  因此,《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一方面是神经质的,反常的,一方面,他的思维和行动很难说不是理性计算的结果。他精准地把握住人性,一次次释放致命一击。在这个意义上,他和蝙蝠侠旗鼓相当,他绝不是普通人。严格意义上,我们甚至不能说他是疯狂的,因为他尽管钟情犯罪,脱离社会规范,却拥有和运用理性。

  而《小丑》中的小丑则是疯狂的。这里没有什么可剧透的,它讲了一个社畜都算不上的小透明犹如复制粘贴的一天又一天,一种以我们时代的任何标准计算都全然无价值的人生。在后半段某些场景,你会想起《搏击俱乐部》。但它又没有《搏击俱乐部》那重重叠叠的符号——IKEA,机械复制,消费主义……尽管部分情节暗示了贫富差距,等级悬殊,尽管哥谭肮脏得像个老鼠洞,《小丑》全力勾画的其实是一种绝对孤独的生存状态。它不剖析原因,只扔出结果:无人注意的生命甚至不是齿轮上的一环,活或死都没人在意。

  Arther不是哲学家,不是革命者,是个几乎连话都说不出的可怜人。他对着电视做白日梦时,不像每个握着手机做白日梦的我们吗?他做梦时的笑容反而比我们更羞涩,更天真,因为他相信着,而对着手机快活的我们其实已经不相信了。他坐着地铁来来往往时,孤独得就像北京地铁晚高峰上的每个疲惫而麻木的社畜。

  影片最杰出的设定是Arther的大笑。“我为什么总是面带笑容?”《黑暗骑士》中,小丑给了两个版本的答案。而《小丑》中我们发现,Arther一方面真诚地梦想成为著名喜剧演员,给人们带去笑声,一方面由于病理原因经常爆发无法自控的大笑。当他认真工作时,没有想象中的笑声,只有机械经过的人群。而当笑声不合时宜地爆发出来,迎接他的只有不解和厌恶。华金·菲尼克斯的笑声凄长,笑到最后仿佛要呕出灵魂。我们为什么不再笑了?什么时候,笑声也成了刺耳的噪音。在影片的一个时刻,悲剧和喜剧的一线之差被参透,小丑诞生了。

  作为一个小透明,Arther说话也没有人听,索性不说话了。于是我们看到小丑无时无刻不在舞蹈。面对并不存在的观众,演练着出场、亮相、致意、舞动,这些都在慢镜中无比残忍。言语的尽头是舞蹈。当人类创造的语言无法沟通时,交流和表达的欲望、“我存在”的呼喊在舞蹈中冲破身体而出。作为社会规范下的人,我们只能在特定场合,如酒精的麻醉和酒吧的音乐中舞蹈。而小丑,他替我们把世界变成了舞台。

  我们在各种电影中见过小人物的舞蹈。《白日焰火》中出卖爱人恢复原职的中年人舞蹈,油腻而悲凉,《燃烧》中的夕阳独舞是马上就要逝去的美。它们渲染出一种意境,让小人物也成了目光焦点,让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变得鲜明。音乐片中,舞蹈让整个世界旋转起来,所有人自动被吸引进来。而小丑之舞是格格不入,像社畜偷偷在电梯里舞蹈。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上海市国际自然周闭幕式观后感
  • 下一篇:《神秘世界历险记》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