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八篇

发表于2020-04-20 09:4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八篇

《孔子》观后感一
                              文/郑润泽

“仁者爱人”,他高唱着一生的追求,迎着漫天风沙而行,他向岁月长河中不经意的一瞥,从此岁月便铭刻下了他的一生。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说起孔子,总是不由自主想到一张泥塑的常年板着的僵硬脸庞,这种对“万世师表”的认知,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好像不威严,就无法展现出他的身份他的尊贵似的。

但在我看过《孔子》这部电影,以及读过一些史实后我发现了另一个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

孔子幼丧父,少丧母,在青年求学求生存时,他惊讶的发现:原来人可以这么惨,他虽然贫穷,可依然是宋国没落贵族之后,但奴隶的贫穷是整个人都不属于自己的被剥削群体,就连生死都无法被自己掌握。

但当他入季府做马夫时他又惊讶的发现:原来人可以这么富有,家宅可以如此奢华?

季氏做为“三桓”之一,鲁国头号政治家族,牢牢掌控着鲁国大权,甚至连国君曾经都可以废除。随便一顿饭抵普通人家一两年伙食费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这些天地之差,让孔子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去改变”?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孔子似乎无能为力,但圣人与常人唯一一点不同,就是常人一生只为自己而活,圣人则愿奉献自己去挽救世人,这是少年孔子。

为世人而活,他后来都一步步做到了。

做中都大夫时,他施行仁政、教化百姓、传授礼仪、以身作则,使中都大兴,讲礼风气为一时之冠。

他任司寇,在夹谷之会挺身而出,力保鲁君逼退心怀鬼胎的齐君众人。

他重立法制、以仁制民,使鲁国恢复“周公故里、礼仪之邦”的美誉。

任代国相,欲堕三都,削弱三桓势力。

但计划实施到一半儿,便被内外两重压力逼迫,不得不离开鲁国,功亏一篑。

无奈之下他只好周游列国,虽说是传诣授业,可已受尽了流离之苦。最终,他也从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脱变为一个专心传道于天下的学者。

电影中南子有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深:“世人只知道夫子所受的痛苦,却不知道夫子从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这一句话令孔子怔在当场,而后与南子引为知交。

人们只知道孔子颠沛流离,却从未注意到孔子在颠沛中所领悟的人生意境。他可以从容地指着自己的弟子们笑着说“我衣衫褴褛,神色狼狈,如何不像一条丧家之犬”?也在饿极的时候,不顾身份去求一口饭。他的执政治国理念一次次被否决,可是他依旧一次次的继续踏上征途。

真正的孔子豁达、积极、刚烈,有山东人的豪气,也有学者应有的儒雅。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学者,开一派之先河。

但最终,却无法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太“直”了。他对人以仁,但也能说出“以直报怨”。他能感慨“逝者如斯夫”,也能高歌“岁寒,然后知松柏也”。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孔子,就是如此令人折服,心向往之。

大概上天总是仇视美好,它不能容忍一切成功水到渠成。

在孔子回到鲁国后,打击接二连三传来,最得意也是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暴病而亡,随后唯一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再然后耿直、好爽的子路死于卫国之乱。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孔子似乎一天之内老了,没过两年,孔子郁郁而终,死时七十三岁,举世皆惊。

圣人已逝,其理永传!



                   鸟鸣山更幽
                                   -----《孔子》观后感二
                               文/徐康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仁义道德,一边为世人所推崇,一边为世人所群嘲。复周礼使其治国,但终究不能长存于武力至上的乱世,孔子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世人所赞、所妒都未曾动摇其心,但终其一生思想主张还是未推进人们心中。

目光在远方,可生于乱世,是孔子失败、落魄的根本原因。

“夫子,你可以进去再行礼”,得势时,逃离时,门前行礼从未放弃,“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还不知道渡口在哪儿?”孔子全心全意维护的人们、孔子“仁者爱人”的人们,在他需要帮助时,还予给他的是讥嘲与不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于礼教文化深深的抗拒,那一刻,我听到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与嘈杂,而孔子面不改色,但我看得到,他的眼眸深邃了一分。

不理解的聒噪声,让这位老人更坚定了脚下的路,因为仁义道德,一定要长存世间!

珠帘微动,羽扇轻启,“《诗》中有许多关于男女情爱的句子,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君子好美,以礼求之”南子的“循循‘利’诱”之下,孔子轻松挡过。

“我从未见过如此好色如好德的人”,南子读懂了孔子在被世道蹂躏之下更顽强的心 ,孔子又何尝没了解出南子呢?同为被天下人所不屑,孔子在游说列国与教化弟子们时,不断巩固仁义之心,可南子呢?手握权谋却愿身着素衣捧卷读书,孔子在这部剧中唯一一个相似甚至更甚于他的知音,最终也被箭矢射杀。

孔子还是要孤军奋战,一苇以航。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场医闹事件,由于患者治疗费用家人不愿意出,就残忍的杀害了坚持救人的医生。“医生们希望这次事件警醒患者,可患者却希望能警醒医生”在品德之心极为看重的当代,仁义礼教还是没能如孔子所期望的那样深入人心,这不是单单一个人的错误,而是一个时代的愚昧。

同样在今天,有冒着生命危险奋战一线的勇士,有耄耋之年英勇逆行的先辈,但同样还是有因为哀悼一天无法娱乐活动就骂骂咧咧的人。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要实现,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成功的,哪怕他是圣人。一个时代对于先驱者总是不公平的,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承担时代担当。

让仁义代替所有私心,让礼乐代替奢靡之音,“读书不如种田”的嚣叫不再根深蒂固,声声悦耳的鸟鸣会让山林更加幽静。


                           美人如斯
                                 ——《孔子》观后感三
                               文/程曦

   美,太美了。

   当她出现在画面中时万千形容词只能​汇成一个字。像是被神明遗忘的仙子,她一袭白裙奔跑在绿草蓝天中。灵巧的,清爽的,干净的,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儿。转眼,她又是祸国殃民的妖精,世人口中风气不好的女人,淫乱的,唾弃的,肮脏的。

   这样一个高傲的女子,却愿意跪拜孔丘,她眼中闪烁的欢喜​,说出孔子无人理解的背后,引得从未落泪的孔子眼眶红了,回礼,离开。在我脑海中回荡的只有她似嘲讽,似委屈,似愤怒的那句“仁者爱人,也包括我这样风声不好的女人么?”

    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颠沛流离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生死诀别,同样是作为宋国公主的她,无以逃脱的命。一出生,就定了。

    年少的她也是集万千宠爱的肆意奔跑在草原上的女儿郎。有心仪的男子,疼爱自己的母亲,有喜欢撒娇时的娇俏面容,有女孩儿该有的样子。嫁给卫灵公的红轿中是她的痛苦呐喊,挣扎束缚。所谓的国之大事,两国邦交是把锋利的剪刀,连同血肉剪下她的翅膀,鲜血淋漓​。世人对女子总是苛刻,就连同后代也只记录她的淫乱,未曾想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承受了多少啊。

   未经战乱之分,不解平安喜乐​。若南子生于今世,她会有幸福的家庭,可以和喜欢的人厮守终身,可以和孔子那样的知己举酒畅聊,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可以在每一个午后穿着自己喜欢的白裙看日落。

   未解无力束缚,不知自由可贵。今天的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失落时冲回母亲怀里,嘴馋时抓着爷爷的袖子撇撇嘴,他就会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买冰激凌的钱嘱咐我少吃点。我们拥有一切他们付出性命都不能得到的,有怎可荒废。

   不知当下之幸,怎得弥足珍惜​。我的十七岁啊,该在母亲下班回家时递一杯热乎乎的牛奶;该在爷爷奶奶午后散步时跟去逗逗他们,像小时候他们逗我那样;该在和好友争吵中少些冷战,适当的给个台阶,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越离越远;该在晚上灯下多看一会书,学子路的“君子正衣冠”,学颜回的“信仰高于一切”,学孔子的勤学坚持,追逐梦想。

   在这样的如今,我怎么舍得浪费这么宝贵的生命,也愿来世,南子依旧美人如斯,平安喜乐。​


                师与生,切之真
                                 《孔子》观后感四
                            文/木尼热

我们称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广阔的仁义之心开设学堂,私立讲学,遍地游说。将周之礼乐文化推及全社会。

与此同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对于学生的那份情、那份切。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特点。

他的学生里有富贵的子贡,好战的冉求,勤勉的颜回,还有生为家效的漆思弓,他对子贡说:“子贡啊,还是你最有办法,”他对冉求说:“国难之际,君子后有责任。”他对子路说:“国之事,切勿急于求成。”他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通过因材施材,让每个学生耳濡目染,深受教化。他理解个性,尊重差异,用实际教学诠释了”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因而学者,因而不学。”
    
孔子的仁义施政理念在鲁国未受国君重视,堕三都半途而弃,最终导致孔子都仁礼在鲁国推行深感失望,最终背中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在途中,孔子的身影萧寞又悲寂。马绳断了,被摔在泥沼里的孔子悲切的大笑了。那笑里有对知不为而为之的执着,有满腹才华却无处绝展的悲焰,有对国家的缠绵弦恶。

第二天,颜回来寻孔子。孔子问他:“那路途一片贫瘠,无水无食,你是否要随我而走。”颜回坚定而又真挚的望着孔子:“请师许我从行。”刚说完,孔子的其余弟子便驾着马车、书籍大喊道:“老师,我们来了”…多么让人热泪盈眶,感触心扉。

就这样,弟子们随同孔子走向了周游列国、推行仁义的遥遥大路。

他在卫国遇到南子美色的诱惑,却并非为所动,而是直觉到了卫国将衰的前兆,便迅速离开;他在宋国讲学时遇到了排斥、驱除,却仍心平气和;同时他的弟子仍无怨无悔伴随着老师长途跋涉,历经桑沧。

春秋未年,世乱纷纷,诸侯争霸。孔子及其弟子常常无处安住,无食充饥。有一次,他们来到因战乱而被废弃的村庄,颜因为孔子煮了他们所剩的最后一碗马肉汤。可孔子没有把它全部喝上,而是抿了一口,便让其余弟子分着喝下。那道途虽艰难,可这份师生之情却让人为之心动。
   
冬季,孔子与弟子们也仍冒着严寒继续前往,悠然,冰面崩碎。孔子与弟子们加快鞭马,在无情的寒酷中,惊慌失措,颜回掉进了冰渊里。在水中,颜回以顽强的意志浮到水面,生命旦危,却又投到水中,只为捡那一卷卷书。颜回每扑到一次,孔子就痛苦的喊:“回,你快上来。快上来。”然而颜回再也没有上来....
   
鲁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之,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抱着颜回的躯体,第一次流下了泪水…

何为师?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不以为然。师者,为师,为兄,为父母。此意之真,此意之切。 


            观《孔子》有感五
                        文/孙昊杰
    
一个懒散的下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位传奇老者,半世颠沛,看尽世间疾苦,半世官场,体验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坚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爱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这便是人们对他的理解。
  
我们只知他被人们推上儒圣的高度,却未知其所经历的艰辛苦难,我们只知他满身仁义道德,却未知其所思所想。我们只从古书中了解到他所做的伟大的事迹,却忘记了即便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们只知其伟大,未知所付出的艰辛。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在他赢得一些功绩后,不曾骄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师,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使得我们深思。
    
最为讽刺的,便是他游历各国时,向路人询问渡口方向,路人们却只是反问道“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怎么连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过他也是个人?
    
最让我敬佩与迷惑的是他周游卫国时,卫国国君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种丰厚的条件,他都全部拒绝,并选择离开了卫国。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却疑惑为何不接收极大的利益,选择了带着众弟子们游历受苦。
    
最觉得他做法有误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国,弟子们跟随他受苦,他考虑过弟子们的想法,关心过他们的安全,但却未能带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过于他教出的弟子,当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说要等他回来接回夫子,可最后却做了把夫子逼出鲁国的 ,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见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家奴,不惜与势力极大的家族对抗,为了救回颜回,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颜回的身体,虽然只是改编,但足以见得,哪怕圣人也有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他还是那个孔夫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已无人记得,但他带给我们的,却无法忘记。


              《孔子》观后感六
                      文/杨莉

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给个话儿啊!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它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是课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无趣刻薄,死守着所谓的诗书礼乐的一个书呆子,一个迂腐的人而已。

在观看完孔子这部影片后,我为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颜。

孔子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圣人。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这体现在他在朝堂上舌战群儒,要求废除以活人来祭祀的传统陋习的仁义。

在对待公山狃时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给个话啊!”这句话不仅令人展开笑颜,也是全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原来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个人,而在这份幽默之下体现的是孔子的仁爱之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我想这是孔子一直以来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来都主张以礼来治天下,也时时刻刻遵守着礼乐仁义,从未背弃过,面对自己的妻子也尝尝以礼待之,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同样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他们并不是死守着刻板古礼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君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采。

孔子是鲁国人,每当他去面见鲁君之时都以复杂而又饱含敬意的周礼来面见鲁君,即便是没有人在。他也从不会怠慢,而是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在对待古礼古法上,孔子无论何时最谨慎的那一个。他那不是虚伪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体现,孔子时时刻刻以君子之礼在约束自己。

孔子饱读诗书,有着满腹才华,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亦或是礼法他都有着很深的见解,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才华。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重用,在鲁国时被三桓势力制约,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却又一片真心错付了鲁君,鲁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地位。但却野心勃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孔子成了一个可怜可叹的牺牲品。

孔子不得已远走他乡,前后去了许多国家,开始传授自己所信仰的道义,他的弟子们也遍布全国各地。所谓桃李满天下也不过如此,在传授道义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许多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若是说孔子在面对艰难时有所退却,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圣人了吧!若是说孔子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

孔子以自身来告诉世人什么是《诗》《书》《礼》《乐》。若是说之前的我还对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点作为现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话,现在的我却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便是他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他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对待其弟子时也是言无不尽,知无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尽管他年过半百,他依然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价值。依然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缺少一种这样的精神,缺少一种对礼的认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就会实现大同,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当代的国情的。


                           观《孔子》有感七
                                文/罗琳
“人们很容易理解夫子的艰辛痛苦,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这痛苦背后的内心至高境界。”
                                                                 
今天观看了电影《孔子》,影片中讲述到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而孔子心怀仁爱,一心想要救济众生,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希望能够实现“仁爱”的核心思想,但政治理想最终破灭于现实之前。

孔子失败了,他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不过另一方面,孔子成功了,他的思想,成功的流传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乃至全世界。

“仁以为己任”也许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了。

虽然孔子一生不得志但他从不惧怕,从不逃避,从不屈服,以一种乐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为了就下一个陪葬的小奴而向鲁君请命,向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出挑战,以一己之力保护这个小奴,我想这就是孔子口中的“仁”吧,为国为民为天下,济人济世济众生,仁者之心,如此珍贵。

在影片中,在子贡私下寻找孔子的片段时,说有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像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引得一阵笑声。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真实坦率,充满幽默的人儿,这对我以前对画中端端正正的坐在画像中的孔子相差甚远,但也更加使我了解喜爱孔子了。

在这乱世之中,孔子还能保持一颗幽默的心,处变不惊丝毫未被这世俗沾染半分,在他眼中,想要真正的不朽,真正要保留的是文明,是思想,即使再苦再累他都始终坚持。

在被蔡人逼近山谷中,他以琴声为食,连最后一碗马肉汤,也让着大家分着喝,自己并不在意,最后自己却倒在琴弦上,多么令人心疼啊!

在那个远久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智慧与文化并不受大群众的欢迎,但在孔子落魄流亡时,他的学生依旧紧紧追随,伴其左右。

子路至死不忘老师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保护书籍,为之献身,他们尊师敬师爱师,我想尊师重道的风尚,在艰难时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回到故土后,孔子回故土便是一拜,拜祖上之邦,拜养育之地,可他却不愿在理政事,一心只想教书传道,多么令人可惜啊!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在今天,没有人能够像孔子一样,但他的精神却与我们相融,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我们想要的,那是根源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孔子》读后感八
                            文/吉逸轩
看完周润发出演的《孔子》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

不止对孔子,更是对鲁国国君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乱世中,身为一国之君,当自己将领所掌握兵权远大于自己时,到底应该“聪明”还是“装傻”。

我至今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的一句台词---------“孔丘啊,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

这是在孔子触犯到贵族利益被朝廷排挤时,鲁君对孔子的劝言。 

试问:“鲁君真是昏庸无能之人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上台时大权已经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所控制,他变成了傀儡。如果此时他强行夺权而无人才帮他,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这种情形下他并没放弃,他听说孔丘开堂讲学,所以他请孔丘帮他,希望能挽回局势,在早期他对孔子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大力扶持。随后鲁国蒸蒸日上,民富国强。这足以告诉我们,他并不是昏庸之人。

但当真正有危险降临于他时,他也会怕,当强国威胁他时,终于那个聪明的鲁君又变回任人宰割的傀儡,昏庸无能之人。

可是这恰恰说明他是聪明的,他知道凭借他自己与孔丘是无法与贵族和楚国相抗衡的,于是他放弃了,他终于选择了“装傻”安享晚年...

颜回对孔子说:“你错就错在把希望寄托于鲁君之上。”我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错误,在我看来,孔子的错误是在权衡权力时不顾季孙斯等权贵的利益,将权力全权交于自己的弟子。也许这些弟子是非常出色,但这引起权贵的极其不满。

他变法一方面削弱权贵势力堕三都,一方面使得鲁国强盛起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权力,但影响贵族利益,从而在朝廷上孤立孔子。他这样虽然使鲁国强大起来,但这引起了强国的担忧。所以大概率国内外呼应,将一举攻下鲁国。

我认为,他在堕三都削弱贵族势力时,理应给予贵族补偿,安抚贵族。在鲁国强大起来时,理应拉拢弱国,形成结盟,在统一战线,抗衡强国,这样既稳定国内贵族也制衡了国外势力。大概这样才会和平。

所以错并非将希望寄托于鲁君之上,不仅这样,在我看来,鲁君是十分支持孔子,错大概是孔子本身的错吧。而且我认为鲁君是十分聪明,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代三国时期中有位蜀君刘禅与他十分相似。

大家对刘禅的评价是:“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于此。在孔明去世后,魏国势力早已远远强于蜀国。此时,刘禅是奋起反抗拒不投降,被魏国攻破城池血流成河呢还是应该被魏国当成一个昏庸之人,对魏国威胁不大的人从而保护蜀国呢?他选择了后者。在孔明去世后,刘禅保了蜀国29年,试问如果当真昏庸,还会保蜀国29年吗?如若反抗的话,大概蜀地应是血流成河吧。

与之相对选择前者的是燕太子丹,燕国被秦国攻陷的一个原因便是荆轲刺秦。燕太子丹在赵政还没想好是否要攻打燕国时,他早已不知所措。于是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并非是好的,这个决策使秦国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燕国,直逼燕国都成,此时太子丹求和,可早已为时已晚。最终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刘禅不痴也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的话,他希望是自己。
 
鲁君不痴也不傻,大概他是想让鲁国更久些不被攻占。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千万学生同上一节国家安全教育课观后感范文精选
  • 下一篇: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精选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