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观后感
上周末,伦敦天气不算太冷(阴天,摄氏4-9度)。和家人一道来到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区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参观、游览放松一下,这是由三座相连的馆址组成,即海事陈列馆、皇家天文台和建于17世纪的皇后之屋。国家海事博物馆坐落在景色优美、建筑迷人的格林威治世界海事遗产遗址上,本初子午线和伦敦唯一的天文台就在这里。
还真是的,博物馆让笔者大开眼界,陈列室讲述着多彩多姿、动人心弦的故事:那些为了进一步拓宽已知世界边际的伟大航海发现(探险家陈列室Explorers gallery与发现海洋Oceans of Discovery);那些想寻找新家的家庭和个人的移民之旅(旅客陈列室Passengers gallery);那些对解读依据经度航海谜底的追求(时间与经度陈列室Time and Longitude gallery );以及我们的生活如何依靠并影响着海洋(你的海洋陈列室Your Ocean)。
海事陈列馆博物馆大楼建于1807年,当年是海员孩子的学校。博物馆于1937年开始向公众开放。里面有英国海上重要的历史收藏,其中包括海洋艺术、地图绘制、手稿、船舶模型和平面图、科学与航海仪器、计时器与天文(在天文台)。博物馆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事历史参考图书馆(收藏达10万册),其中包括15世纪的书籍。最为吸引孩子们眼球的是互动陈列室,在当年“现代化”的码头上,小朋友可以亲自操作装卸 “万吨级”货物;可以作为舵手“驾驶舰艇”前往“出事海域”救助;可以用小手点击“电报键”,向大后方报告在茫茫大海上所遇到的“情况”;还可以在“军舰”上,点击发射炮火,向“海盗”和“敌舰”发动最猛烈的攻击……。有《卜算子·海事博物馆二首》为证:
(其一)
景色优美篇,建筑迷人眼。海事遗产遗址上,相连三座馆。
历史收藏见,昔日斯探险。通向世界不列颠,游者静观展。
(其二)
海事陈列馆,逾越二百年。如今评价斯建筑,时尚亦壮观。
昔日学堂间,父辈系海员。开疆拓土依炮舰,英文成普遍。
意外却又是预料当中的收获,笔者十多年前就来过这里,其中一次是我和妻子从泰晤士河的地下隧道(1902年建成使用),步行且只能是步行或者骑单车通过,从河的北边到南边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游览,对着进出口的“拱顶”建筑,再一次拍照留念并有几多感慨。在这里,有必要多说两句的。因为这条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隧道,是由马克·布鲁内尔和他的儿子设计并建造,是世界上第一条盾构法隧道。它的建造非常艰难,耗时八年,造价达1.2亿英镑。它的开通,使得泰晤士河南北两岸的交通更加便捷,也为伦敦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这正是:
首条盾构法问世,造价逾亿耗八年。
马克父子功名存,伦敦市民获方便。
泰晤河底百余载,隧道贯通南北岸。
各地效仿添福祉,勿忘开拓者艰难。
另外就是,在博物馆附近又一次看到了“大碗面”的招牌,作为喜欢吃面的陕西西安人,在异国他乡看到大大的中文招牌(实际上中餐厅在伦敦真的也不少见),当然觉得格外亲切,在家人会心的笑声中,顺势拍照。然而我们一行解决午饭的是西餐,因为笔者一贯主张无论走在哪里,还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为好,而家乡的味道,回去后可以随时“咥”呀。这才是:
神州北方喜食面,尤其关中渭水岸。
若无辣子还嘟囔,扯长油泼装老碗。
异国他乡见牌匾,触景生情即垂涎,
客居英伦品西餐,回府过瘾咥黏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