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观后感范文精选
“这片海是中国人自己的海!在我们家门口的事,我们自己管!” 《东极岛》
当渔船驶向枪炮:浪涛回响下的血色历史
夏天琪
当侵略者的枪口对准落水者时,我们的渔船是否仍要驶向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1942年的东极岛渔民面前,却让他们不得不将全村人的性命都押上名为生死的赌桌。电影《东极岛》以1942年“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384名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
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将书写历史的笔交到了小人物手中。渔民们并非天生的英雄,他们也有普通人的胆怯、犹豫甚至私心。主角阿赑最初只想攒够了钱,带看爱人和弟弟离开这座海上“牢笼”,无心过问日军与英军的纠葛,甚至千方百计地阻止弟弟救下落水英军。而弟弟阿荡冲动奔撞,少年的天真热血仍未褪去,常常因缺乏经验阅历而陷入危险。女性角色阿花不愿受困于“女人不能出海”的传统束缚,誓要在男性主导的渔村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不是天生的完美英雄,可他们的成长恰恰给观众带来最深刻的共情。
当“里斯本丸”沉没时,日军残忍地封锁舱门,扫射战俘时,渔民们面临看救或不救的选择。我仍记得前一晚,陈先生被日军押上高台,浑身洒满汽油。他站在烈火里,颜抖着双腿,用尽全力支撑自己却是一次次膝盖落地。昔日的逃兵此刻用腐朽的声带喊出“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啦!”所以,这一次渔民们选择不再忍耐,用反抗自寻自由与和平。
他们遵循相上的规矩“海上有难,必救”,驾着木质渔船,冷静地咸看号子,沉默地划船,没有刻意夸大,无不透露着悲壮。当渔船驶向枪炮,浪涛回响下,上演血色历史。渔船与军舰的对望,像极了一个讽刺的现代寓言:一边象征暴力的钢铁巨兽忙于毁天生命,另边承载善意的本质小舟却用破烂的通网打捞个文明最后的尊严。
这场救援不是权衡利弊的选择,而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大义从前是这般风范,往后也是这般。
当下日本右翼分子仍试图篡改历史,否认战争罪行。《东极岛》还原了被掩盖的真相,却从未止步于控诉而是发出追问: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我想起塞万提斯的一句话:“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或许影片所传达的正是这种既不忘历史之痛,又不被仇恨束得的宽广胸襟。
384位战俘的生还数字被刻上了纪念碑,而遇难渔民的名字却隐入通村族谱,国际社会仍在为历史罪责争吵不休,这恰是中华民族的温和底色:行善不为留名,抗争只为问心。
真正的文明,从不在军舰炮管里,而在撒网救人的掌心裂纹中。此刻重听片尾潮声,分明是83年来从未停息的心跳。
东极岛:血火淬炼的善恶两极
马雨泽
《东极岛》的镜头掠过1942年的东海,将两种极致的人性掷入同一片海域:日军的残忍如冰冷的礁石,撞碎生命的微光;盟军战俘与中国渔民的抗争与守护,却似海浪般执拗,在绝望里托举起和平的希望。这场发生在东极岛海域的生死较量,从来不是简单的战争叙事,而是善恶在绝境中的正面交锋,是野蛮与文明的殊死博弈。
当里斯本丸号沉没,一名英国战俘逃上岛后,日军如饿狼般登岛搜捕,平静渔村瞬间被恐惧吞噬。他们无端挥刀,孩童的哭喊换不来丝毫怜悯,刺刀刺穿弱小躯体,温馨家园沦为炼狱。更令人窒息的是对送葬队伍的扫射——仅因违反宵禁,子弹便如冰雹落下,尸袋翻倒,孝布染血,人类对逝者的敬畏、对生命的悲悯被碾得粉碎。这种对朴素情感的施暴,比战场厮杀更显反人性本质:他们要摧毁的不仅是肉体,更是文明存续的精神根基。这便是泯灭人性的纯粹的恶。
而人性的善正如黑暗中火柴燃烧的一缕微光,终将撕破黑暗!阿荡的救人,从来没有复杂的盘算。当哥哥阿赑攥着他的胳膊低吼“别管闲事,保命要紧”时,他眼里只有海面上那个挣扎的身影——管他是英国人还是什么人,管他会不会给村子招来祸事,“掉在水里的,就是一条要活的命”。而阿赑在痛失弟弟的巨大痛苦中,骨子里的血性也随之崛起。在营救英国战俘的途中,纵使身上已然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他仍不惜透支生命,将铁钩与绳索紧紧扣住,最终长眠在他的“Home”——大海。惨死的一家人,活活烧死的教书先生,声声带血的《满江红》,如刻刀般在渔民们的心中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迹。阿花砸开世代烧香的墙壁,砸开人们的墨守成规,带领全村三百男女老少冲破日军统治的思想枷锁,驶向海上救人。
东极岛的海记得这一天:不是因为战火多烈,而是因为一群普通人,用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一条命”,对抗了最残酷的暴力。阿荡的勇,阿赑的醒,岛民们的动,让那片海成了人性的镜子:照见了野蛮的疯狂,更照见了善良的倔强。原来和平从不是等来的,是像阿荡这样的少年,用“一条命”的执念点燃;是像岛民这样的普通人,用“一起上”的勇气守护。
血性,从来不是匹夫之勇的暴戾,也不是不计后果的冲动。它是人性在极限处的一道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是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的良知,是将“怕”字嚼碎了咽进肚里,也要护住心里那点“不能让”的执拗。闪烁的,正是人心中最富有神性的那一抹善!
最终,东极岛的海告诉我们:恶或许能制造一时的黑暗,但善的韧性,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在看见生命受困时,肯伸出手;在面对暴行时,不肯别过头。因为善恶的分野,从来不在遥远的战场,而在每一个“该怎么做”的瞬间里——你选择守护生命,便是善;你选择沉默旁观,便可能为恶的蔓延,让出了路。
浪涛中翻涌的血性与善
张芮
荧幕上,东极岛泛着血色的冷光,咸腥的风仿佛从镜头里漫出来。简破石屋外,渔民摘帽:“海上有难,必救!”《东极岛》最戳人的,正是这份刻在骨血里的信条——逢难必救,无关肤色国籍,只关生命。
影片里的海难场景没有刻意煽情,却藏着最烈的血性。日军货轮“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击沉,千余名英军战俘被锁舱内,渔民不顾日军屠村威胁,毅然突破封锁线出海营救。见海中英军战俘,千金纵身跃海,用布满老茧的手拉其上船;渔民们撒下大网捞上这些与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通的生命。这股劲,是中国人面对危难时的本能——不权衡利弊,不计较得失,只认“人命大于天”。
而善良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小渔船上愈发清晰。渔民把口粮分给他们,用草药敷治伤口,孩子踮脚递来晒干的鱼干。这不是刻意的“高尚”,而是最朴素的认知:无论ta是不是黄皮肤黑头发,都是生命,得救。
事件结束后,三百多名英军的敬礼,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中国人的血性,从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危难面前的挺身而出;中国人的善良,从不是狭隘的偏爱,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情。
片尾,镜头扫过岛上的救助纪念碑,上面刻着不同语言的“感谢”。浪涛依旧拍打着海面,就像八十三年前那样——中国人的“逢难必救”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在怒涛里用生命践行的承诺:对同胞,有守望相助的本分;对世界,有爱人如己的担当。这或许就是《东极岛》。最珍贵的馈赠:让我们看见,血性与善良交织的底色里,藏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爱国的情怀,生命的赞歌
朱子墨
拂去历史的风尘,目睹英雄以血为剑,誓死守卫疆土,有的名留青史,有的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知。今日观电影《东极岛》,百感交集,故有感而发。
中国人的血性,深植于骨髓;中国人的心灵,紧密相连,团结一致;中国人的精神,永远如火般炽热。电影中的东极岛,偏僻贫困。岛上居民处处遭受日本压迫,生活受阻,以海为生的他们被勒令不能出海,还被强行灌输日本文化。日本妄想荼毒少年,却无法改变他们的信仰。
渔民兄弟阿赑和阿荡,被村人排挤,受日本人欺压。阿荡救起落水的英国人,而哥哥阿赑因怕惹事生非,欲将他扔回海里。然而,这种忍让换不来和平与安定,反而使他失去了救命恩人——吴老大,以及更多村民。
忍,真的有用吗?真的能换来生的机会吗?显然不能。当阿赑目睹同胞一个个倒在日本人沾满国人鲜血的枪下时,他并未被痛苦拖入深渊,而是将仇恨与信仰化为动力,杀死屠杀村民的日本人,救出弟弟。原本忍辱负重的翻译官李元兴,为保村民性命,服从日军。当他目睹同胞血溅当场,人的性命不如牲畜,阿赑为复仇不惜生命时,民族责任感觉醒,他为救英国人被漩涡卷走。最令我动容的是“逃兵”陈先生,原本贪生怕死,目睹同胞惨死却无动于衷,但在看到阿赑的勇敢后,被尘封的信念唤醒,摘下懦弱的面具,欲杀死残害同胞的日本人。失败后,他高喊:“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在烈火焚身时,唤醒学生“怒发冲冠十遍!”。这些伟大的灵魂从未将爱国异化为对生命的践踏,在烈焰中,真正的爱国精神得以淬炼,显露出其最本真的质地。
生命的重量,从不因国界而改变。国界可以划分土地,却无法割裂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结。在生死面前,国籍、肤色都无足轻重。当村民抉择是否救英国人时,阿赑说出“海上都是命,怎能不救”。被关在三号舱的阿荡获得生的机会时,并未放任语言不通的英国俘虏不管,冒着射杀危险打开通往自由的天窗。阿荡被杀,阿赑延续其遗志,上船救下一二舱的俘虏,与岛上村民联合救下三百多名英国俘虏。虽素不相识,却义无反顾冲向危险。生命本身是最朴素的哲学,它让所有关于仇恨的宣言在鲜血面前显得苍白。硝烟终将散去,国界或许永恒,但人性的温度总能穿透一切隔阂。尊重生命,就是尊重自己。
战争终将结束,世界终将和平,但和平仍需新一代青年守护。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刻骨铭心,吾辈不应忘记民族先辈所受的痛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当蒲公英的种子掠过硝烟,所有的阵地都化作土地,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等待春天发芽。
血性淬刃,善铸灯塔
潘惜萌
8月7日下午,我参加了电影《东极岛》的全省首映观影活动,有幸提前领略这部影片的魅力。
从忍到刃:民族血性的觉醒
整部影片以“忍”字贯穿始末,初看东极岛的渔民,总觉得他们像海边的礁石——被海风磨得沉默,被生计压得佝偻。他们惧怕日本人,因为几个日本人,几条枪,身为渔民的他们一年没有出海捕捞。阿赑看到弟弟阿荡营救下被炸飞落水的英国人,第一反应是将阿荡绑起来,无情地让英国人重新落入水中。
而“忍”,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至亲惨死,家园被毁。这时,阿赑喊出了积压在无数人心头的那句愤懑的呐喊:“你告诉我得忍,还忍!”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那蛰伏于血脉深处的血性终于如火山般爆发——他手持刀刃,冲向日寇,每一记劈刺都裹挟着“你不让我们活,那你也别活”的滔天恨意。那位曾被骂为逃兵的陈先生,最终在烈火焚身的剧痛中,仍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嘶吼:“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们都化作了经千锤百炼仍不肯弯折的刀刃。
咸涩海风:不灭善念的辉光
影片里的海,总带着股咸涩的苦。日军的炮火将海水染成暗褐。而东极岛的渔民们,却在这片风浪裹挟的苦海里,始终彰显着他们骨子里的善良本性:阿荡即使被哥哥训斥,用绳子捆绑,依然去救下了英国俘虏,一听到是盟军,便誓死保护他;阿赑与阿荡得知“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而船舱内还有着无数英军、美军战俘,他们不惧日寇的枪支弹药,用刀刃扳开了那封紧的舱门,让战俘重新获得生的希望。
影片的高潮部分,阿花带着全东极岛的渔民,开着上百艘破旧的木船,如扑火的飞蛾,毅然决定冲向日军冰冷的钢铁炮舰和滔天巨浪,去拯救那坠海的战俘。就像祖祖辈辈传下的话“海上有难,必救”,这朴素的信仰里,藏着最本真的善良——不是刻意为之的美德,是生在骨子里的、对生命的敬畏。
大国担当:和平力量的承诺
影片的末尾,亦或是最动人的一处,获救的英军美军抬手敬礼,而东极岛的渔民只是愣了愣,然后笨拙地抱拳,以中国传统的礼节回馈这份感激……
许多外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从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善良,大国的担当。世界正在知道我们是怎样的民族!
《东极岛》的浪涛里,藏着中国人对安宁的执着,也映着民族的担当。从昔日守岛护家的坚韧,到今日以大国之力托举和平,这片海的故事早已超越地域。所以说中国的强大,从不是威胁的扩张,而是对正义的守护、对安宁的托举。这力量越厚重,世界和平的根基便越坚实!
让生命之花绽放
卞奕云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是一条生命,都要去救!”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跨越了山海,穿越了国籍,也穿透了屏幕击中了我的心。
这是电影《东极岛》中的一幕,它让我看到了一团火,是一团燃烧的火。这团火虽终将熄灭,但仍照亮黑暗。在这团火中,我看到了坚韧与脆弱,看到了逆境中迸发的光芒,这团火,叫家国,叫生命。
它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黑暗里自己造光的萤火虫。平凡如阿荡,冒着生命危险救了落海的纽曼;单薄如阿花,最后带着全体村民奋不顾身;孱弱如纽曼,也塑造出了“肉体可以绑架,精神不能屈服”的立体影像。
散场后,我仍在回味,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深入骨髓。中国武将秉持忠勇气节,宁战死沙场,不缴械投降。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却从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家国情怀无不在这一声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呐喊中淋漓展现。
但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升华。那是一颗晨曦中的露珠,转瞬即逝却又璀璨夺目,生命的璀璨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电影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纽曼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仍对拯救他的中国人呼喊着“我要记住你的名字”;英国战俘被解救后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觉醒的阿赑用匕首刺杀四个持枪日本兵,小人物的成长瞬间,真的很燃。恍惚中,我仿佛看见了历史长河的一座座丰碑,那是有些人在坚守着自己的家族;我看见了一个个伟岸的身影,那是有些人在护卫着国家;我还看到了有识之士的探索追求之路,那是有些人在用鲜血开创着未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我们,亲爱的小伙伴们,让我们用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骨,珍惜时间,敬畏生命,在最好的时代里绽放最美的年华!
凌于长空的呐喊
吴宇成
电影《东极岛》向我们讲述了一段要被遗忘的故事。它像一盏明灯,撕碎了妄图遮盖历史的阴霾。脑海中回想撞击着的,是阿荡迎着子弹刺向鬼子的愤怒与义无反顾,是陈先生于烈火中响彻于山巅的呐喊,是渔民们在石墙被摧毁站起来反抗的勇气,亦或是成千上万艘渔
船驶向大海救援战俘的义无反顾……惊涛里荡漾出的,是打不倒的民族魂。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日军押送英军战俘的货轮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企图封死舱门淹死战俘,中国渔民冒死出海进行救援,与日军展开周旋战斗的故事。
电影中陈先生当过逃兵,但在同胞遇害后,在阿赑的影响下,在忍与不忍,逃与不逃间徘徊。抉择后取下钢枪、子弹上膛,仰脖饮下烈酒——径直走向日本人的碉堡。几近疯癫的他,这次再也不会忍了,他打碎日本人带给他的畏惧,勇于反抗,勇于高歌。后来,没有饱经沙场的枪,卡壳了,和他一样“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一声声卡壳的枪响和大笑是他怒火宣泄的出口,是对日寇的憎恨。他最终被日本人带到山顶行刑,他被打的体无完肤,但他仍然高声呐喊,点燃活着的人心中的大火。脚铐束缚的只是他的肉体,凌驾于恶魔之上的是他高贵的灵魂。烈火之中,他的呐喊回荡山间,振聋发聩,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于烈火中永生。
这些渔民们也想过要忍,忍一下可能就会让日寇停下对他们的蹂躏,换来一时宁静。清政府一直在忍,丧权辱国的条约,国破家亡,任由外国铁骑践踏;国民政府在东北沦陷后,不反抗,也忍了;汪伪政府面临日寇,卖国求荣与日寇狼狈为奸…可是真的换来和平了吗?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清朝末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到10年抗战再到美国压迫,没有哪个能压倒这个民族。他们不断寻求救国的道路,即使粉骨碎身也要拼命呐喊。他们像决堤的洪水,不,更像是大河裹着坚冰,冲击着沙砾与顽石,冲撞着,呐喊着,迈着坚定的步伐,一往无前。
你是否记起天安门升起鲜艳的红旗,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你是否回忆春风吹来,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你是否聆听太空响起东方红,观红旗舞动星宿?你是否看到全国脱贫攻坚,迈入小康?
如今我中华大地欣欣向荣,国泰民安,是靠的隐忍吗,是靠的逃避吗?不,靠的是千千万万个同胞们携手共进,是在绝境中的不灭信仰;是衣衫褴褛,遍体鳞伤也要走向曙光的背影;是沙哑的喉咙唱出不屈的歌;是漫漫长夜里摸索前行的勇气与担当;是血与泪的拥抱;是人们心中的一句“过上好日子”……
美国妄想用关税战制裁全球,中国还需要忍吗?反击,对等关税,奉陪到底。当年的东亚病夫已然成为了世界强国,睡狮已经觉醒,且不再沉默!拥抱,歌唱,呐喊,交织升华,织成一条华丽彩云,绽放在世界之巅。
不忘来路,方知去向
常宇宸
看完《东极岛》这部影片,我走出影院,思绪万千。百般滋味中,咂摸出深刻的领悟。
浅尝,动人的情节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陈先生见日军暴行,忍无可忍,拿起手枪与日本人拼命,可惜最终不敌。牺牲前他的那句“不能跪,因为跪习惯了,就站不起来了。”久久回荡于脑海中,他坚韧的文人气节尽在其中。
阿荡不顾哥哥阿赑的阻拦,营救英国盟军战士,他不惧日军的残暴行径,自愿成为人质。在日军钉死船舱后,他主动潜入海中寻找出口。他和敌人搏杀,最终和日本军官同归于尽。
陈先生和阿荡的壮烈牺牲,彻底激起了哥哥阿赑的复仇之心。他独自一人杀死四个敌人。他与阿花打破规矩,开船出海,拯救英军战俘,最终英勇就义。兄弟二人经历的背后,是他们善良仁爱、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高贵品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面对日本人的罪行,村里人从最初的“忍”到后来的“不忍”,靠的并非是神性的涌现,而是人性的升华。他们穷其一生坚守的“海上有难,必救”的信念,恰是他们善良的品质、博大的胸怀以及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他们不惧牺牲,勇于反抗的品性,更是他们的信念与血性的体现。
深思,历史的内涵反映现实的意义。
反观中国百年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反抗史、斗争史、革命史。整部历史中,有伟大如中国共产党,有渺小如东极岛上的几百个渔民。这些渔民的力量无疑是渺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着民族意志与血性的他们,依旧能干出一番大事,他们为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贡献不可被遗忘。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独裁必将败于民主,一切形式的法西斯势力必将自取灭亡。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绝不是随机中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如今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公然叫嚣,矢口否认日军上世纪犯下的累累罪行,妄图洗白他们的所作所为。
但历史不会忘记,受压迫的人民不会忘记,如今的我们更不会忘记。
《东极岛》这部电影所带来的,不仅是其精神内涵,其更似一警钟,时刻提醒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