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太阳慵懒,风自飘香。开了窗,汽车轰鸣着从门前的柏油路上狂笑而奔。走出大门,在院子里踯躅。听见鸟儿自在树上叫,看见叶儿在抖落身上的尘土。心仿佛也一下干净了起来,想起电影《黄金时代》,谈笑中的约定也该完成了。
一行众人,六个女子,嬉笑着霸占了小小影厅的最后一排,坐在宽大的可以挤下两个人的红皮座椅上。我舒适的忽而后躺,忽而托腮前倾,又忽而倚在女伴的肩膀上,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三个小时的电影。
影片从一张色彩凝重的油画上开始,影片的配乐,从一入耳,我个人就不太欣赏,至少没有为渲染加分,看到中间的部分的时候,我甚至觉得音乐配得很奇怪。听说是林夕的作品,又细听了一下主题曲《只此一生》,罗大佑不完美的演唱感觉岁月的味道些许忽浓忽淡。汤唯演绎的萧红,形象和气质上,都在认真努力的靠近,可我怎么会感觉,她的声音却带来了不少的败笔,缺少了此类电影中本该拥有的内涵,刻意的低沉语调少了些底蕴。电影中很多配角都可以是别剧中的主角,加杂在其中增色却又跳不出本人固有的圈套。比如张译的讲话语气和形象仍旧是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小太爷”一个样子;张嘉译脱离不了《蜗居》中市委秘书长的表情和眼神;王千源也没有《绣春刀》中让人心头一赞的感觉;袁泉、杨雪、祖峰、沙溢都是中规中矩。让我觉得有改变也切合电影的配角是王志文和郝蕾,让我遗忘了他们曾经有过的角色,特别是王志文角色的台词,一听就知道是从鲁讯本人的文章节选出来的,听来别有触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冯绍峰,本以为是个奶油小生,和号称“文艺女神”的汤唯对起戏来也并不突兀。写到这里,我要发挥女子旁逸斜出的本事,加上让我想起并欣赏的一个演员:哥哥。这是一个能让我忘记名字,能记住角色的人,演懦弱让人恨得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演硬汉,《新上海滩》中的那个男人让你觉得你虽被隐藏了,他仍旧是个真男人;演女人,真女人也没有他身段、眼神流露的妩媚;演同性恋,那虽然是个任性的永远在索求的男人,也让你心生怜惜。。。。
好了,圆归正转,《黄金时代》故事情节上忠于现有资料,没有加上李樯个人的自我观念,只是安静陈述萧红的生活。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她将当事人的各种说法都拍了一遍,让观众自己的评判,这可能也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引起较大争论的原因。我平淡的看着汤唯演绎的萧红,看见她将整个鸟窝包着鸟蛋从树上翻覆落下;看着她挺着如锅的肚子,仿佛轻松的从窗台上跳下出逃;看见她挺着肚子,提着箱子,跌倒在船码头上爬不起来;看着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空荡荡的医院里,静静的死去。我和身边的女朋友们各自叹气,各自唏嘘。女友趴在我的肩上,附在我耳边说:“她做所有的事,我都能理解,也还能接受,可是,她抛弃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见也不见一面,我实在不可以理解。”
对于她放弃自己的孩子,电影中也没有任何的解说。只有一个细节,汤唯(我只想写汤唯,不写萧红)抱膝坐在窄小的木板床上,用一只短头铅笔在泛白的纸上写下两个字《弃儿》。在这个镜头中,铅笔划过纸张,留下沙沙的落纸声,这声音,仿若写在了我的一根跳动的神经上----无论我们理解还是不能理解,她做了自己的选择。
萧红的作品,我没有看过。因为女友伙同一起看电影,我只临时补了一些她的生活经历,希望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一些辅导式的帮助。看完电影,我忽然不知为何,对她这个人有着女人直觉上的相连。汤唯的演绎冷静,认真,并不压抑,细想下去,却也完整的表述了萧红短暂的一生。而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汤唯总是火烧眉毛似的吃东西:她在背叛的未婚夫那儿蹭吃,大啃鸡腿;和萧军快乐的分吃一块面包,有钱了立刻下馆子,配肉丸子汤;在报馆,边看朋友表演话剧,依旧不忘记一块接一块的啃饼;甚至在生命弥留之际,将端木蕻良给的苹果,干脆的啃下一大口来。无论她曾经得到怎样的评价,都被电影中这些场景映托成一个想活,认真活,努力活,随性活的偏执女子。
影片结束,已经将近十点,一女友特意绕了一段路,陪伴着我到门前。走在路上,我们没有讨论电影,安静又开心道别回家。到家了,另一女友发来信息,说了说心里话。转眼又看见一起看电影的女友都睡不着觉,一个一个发空间信息。我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一侧脸看见书架,心里不由一颤,翻身下床,找到一本96版的《萧红小说全集》,打开目录,赫然看见《弃儿》在册,静静的夜色中,我读完这篇小说。这本书还是很久以前,和一女友逛书店,我随手翻了几页,觉得不错,便将这套书买下,送给了女友。有一次,我又去女友家玩,看见这本静静的还放在架子上,便借了上册回去看,却忘记归还。今夜,有了兴趣,取来一读,想起下册依旧还躺在女友的书架上。这时我不由得大笑,想起当时取书回来的时候,我惊奇万分的自问:“奇怪,那时候我怎么会想起送萧红的书给你呢?”
女友在旁边眼睛一瞪:“谁知道那时候你哪根神经搭错了线?”随即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