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你能否从镜子里看到你自己
昨天学校工作群里就分享了中央电视台《镜子》这个视频,我看到这个消息一笑而过、想想或许又是什么关于教育理念的心灵鸡汤。可能出于今天下午没课打发时间,也可能是点开发现故事发生在武汉这个心理咨询师考证神级天堂,在加上主题聚焦在一所心理培训学校里的“问题少年”,出于专业上的好奇,我竟然“丧尽天良”地看完了整个三集视频,更“丧尽天良地”码出这么多字!
虽然我还未为人父母,可是三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接触了一些可以用奇葩和固执来形容的家长,他们却认为孩子是更“奇”的花;我也遇到一些怨恨父母,却也没有力量改变自己,进而“放浪形骸“的孩子。所以看完之后,不得不写个观后感。人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里外的两部分却相互不理解,彼此冲突。正如镜头开始所说“家长爱不爱孩子?爱呀!爱始终都在那里!”但为什么最终满满地爱都变成了伤害???
(一)厦阳——持续葛优躺的农村少年
厦阳来自农村,是这个心理辅导培训学校年龄较大的一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是一名留守儿童。长大后已经是25岁高龄孩童,可还是不愿工作,每天在家里玩葛优躺。他的爸爸来到家长课堂后,看到那么多迷茫的家长,他充满了困惑。他很纳闷: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以前孩子是留守儿童,可能从心理上留下一些阴影。为什么其他的家长孩子也这样?他们在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单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孩子也这样,如果易位而处,自己是否能够教育好孩子呢?可见,物质与孩子成长质量无必然的联系。
(二)家明——背包客思想毒害下的叛逆少年?
家明,初中毕业,不想读高中。在家里上网,各种颓废。他正处于“急风骤雨“的人生时期——人格上想独立于父母,经济上依赖于父母。想成为一个酷酷的背包客,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于是开始了各种”问题“行为。当心理辅导培训学校在接这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各种撩狠话、咆哮、挣扎。他的父亲是一个以驴拉磨的态度过人生的奋斗男人。他觉得公司一天都离不开自己,人要为理想不停地奋斗,并且将自己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他总说等考完中考,就让你去玩;考完中考后说等有空了带你去背包客。于是在一个一个未来诓骗孩子好好学习而许下的背包客承诺中,孩子反响形成了去流浪当背包客的坚决意志。孩子出现问题,口头禅就成了:还不上学怎么行,跟不上别人怎么办?而家明在父母传递过来的焦虑中觉得学校是一种压抑。可见,一个觉得学校压抑的孩子,背后是竞争焦虑的父母。
(三)张钊——恋爱让孩子成为问题少年?
张钊是一个17岁的男孩,正处于人生中重要的高三,而却在这一时期突然沉溺于爱情不可自拔。他做出了在外人看来荒诞的行为——把父母赶出家,自己和女朋友在家里住。最后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心理辅导学校。他抗拒父母的这一行为,形成了强烈的阻抗。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威胁父母。他拼命寻求爱情的行为,正如心理咨询师所评价:17岁孩子谈恋爱恨正常,谈成这样的却很少见。可能父母阻止恋爱的过程,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心理学效应,他的情感诉求倾向于恋爱对象,甚至将父母赶出家门,把家留给自己和女朋友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下说出了父亲不相信他,于是他作出一切叛逆的行为来宣泄和证明自己。正如进化心理认为,在一个家庭中,掌权做主的雄性动物往往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家里一切由父亲说了算,男孩子没有一点做主的权利,容易找成孩子性格上的张扬或是人格上的萎缩。所以最后父亲也是通过把一部分做主的权利还给孩子,最终也引来孩子的改变。
(四)价值体系固化的父母们——能否为了孩子改变?
第一次团体辅导中,当孩子们听到老师念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充满了嬉笑与玩世不恭。在问及孩子不上学的原因,父母谈出了一些诸如恋爱、学习压力、想当背包客等外在原因,当老师说出了孩子说出的真实原因,家长充满了不相信,认为孩子欺骗咨询师。这是一群按照自己思维来思考孩子的父母。是一群焦虑的家长,焦虑孩子耽误了课程,焦虑孩子考不上大学。他们并理解心理咨询。家长期待心理咨询是一剂强心针,速效药。家长渴望快速改变孩子不上学、不参加高考的现状,一度质疑心理咨询师到底和孩子谈没谈上学的问题,认为心理咨询师没有立刻和孩子谈上学的问题,非常失望。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一切来的快的改变,去得也快,不能从内心深处改变孩子。有家长坚持认为需要改变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本人。
值得庆幸的是,父母最终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81天的培训过去。孩子回到了家,感受到父母的改变。张钊回家后说,感觉他们对着镜头有点演,他们肯定改不了,四十几年的脾气怎么会改的了。虽然嘴上说不相信,还是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去试探父母是否真的改变。当父亲拿出在家长课堂中学到的道理:“家是讲感情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孩子的嘴角出现了轻蔑的笑,但最后的最后,当试探父母真的在改变后,满满地发生改变。来自农村的厦阳爸爸,虽然打工钱不多,还是愿意借1万多让孩子进入心理培训学校。他说:“这个家是我一手建立起来的。孩子出生时给力自己最大的希望,为了这个家,他可以付出一切。
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我们也看到故事的最后,还是泽清这个小孩还是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孩子的改变的钥匙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父母对子女有爱并拥有爱的能力。在现代这个社会中,人们缺的不仅仅是知识,缺的更多是对爱的认知的角度。很大程度上,父母认为爱就是控制,把孩子物化——你是我的孩子,我对你的规划都是爱。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在其专注《爱的艺术》中说过,爱不仅仅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能力。因为父母对“爱“的认知扭曲,爱的能力出不来,被封住了,出来的都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变对方的想法。
而作为孩子少年们,在父母长期让自己失望,以至于绝望,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不能理解父母的爱。如果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客观地认识父母,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每个人的成长最主要在于自己。把成长的动力回归自身,为自己的成长去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与此同时,我又为那些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痛心,因为至少视频中的父母爱孩子,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有无数毫不care孩子的家长。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只能说期待他们进行自我修复,并期待有一天他们能又渠道学习如何做温情的父母,至少他们可以温暖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