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达芬奇——米兰的天才》观后感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影院。
这部纪录片是为一次展览所作,讲述的是达芬奇在米兰期间的生活,专家采访和场景再现穿插交替。或许是期待过高,看完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内容大多是早已熟知的。给被访者的镜头太多,作品的镜头太少。音乐也一直很平淡舒缓,没什么波澜。
但看完后,总有股淡淡的感觉萦绕心头,回味无穷。特别是几件作品的特写。虽说艺术作品一定要看原作,但是原作,如蒙娜丽莎,本身就很小,中间还有玻璃罩子和栏杆隔出千山万水的距离,基本上也就看个大概。而在IMAX大幕上,连画布上有多少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真的是要屏住呼吸才敢直视。只是每件作品的展示时间太短,还没看太清,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在介绍《最后的晚餐》时,先是展示了几幅之前同一题材的作品,僵硬程式化的构图对比之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随着缓缓流动的音乐铺满整个画面,那气氛真是动人!恢宏的气势、肃穆的氛围、动作手势的韵律起伏,恐怕只有在如此大的尺度上才能完美展现。为此画所做的头像习作也一张张呈现,寥寥几笔素描,竟也令人如此震撼。
本想着这画如果配上莫扎特的安魂曲之类的会更震撼,但后来看《佛罗伦萨和乌菲兹美术馆》,达芬奇配的也是那般涓涓清流的音乐,也许这才是达芬奇的气质吧(《佛罗伦萨和乌菲兹美术馆》中米开朗基罗的配乐不是交响乐就是协奏曲,全都悲壮的不得了)。这是以后要细细体会的。
费罗尼埃左下颔处的一抹反光,也是美极了!
以前看画总要想这画为什么好、哪里好、如何实现等等一大堆,但那时我只想静静地看着这一幅幅画,不去思考构图、颜色、结构等等,只是看着,便心满意足。我想这才是艺术的本来意义吧。
最近在看《达芬奇笔记》,其严谨令人叹服。一句话总结:达芬奇的最动人之处是用科学的精神创造艺术,用艺术的趣味研究科学。
感觉这部影片的基调是:达芬奇是人,而非神。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达芬奇创造的是虚无:他的艺术作品没有几件是完成的,但却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发明也没有几个实现的,但也对后世的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启发了无数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