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河古镇观后感
三河好似近在家门口,它距离合肥不过一小时路程,来到这里让城市中人感受到了另外一番风情。
小镇的路并不宽敞,鲜见穿梭不停的车辆,没有鸣笛声,小镇是安静的,空气中有一种与城市不同的味道,象是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悠然入鼻,无尘的、自然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钟情于古镇游的原因吧,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摒弃浮华与嘈闹,小镇就这样伸出双手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
踏着被岁月磨砺得光滑青石板,沿着西街段缓行,小街两旁的民居很有特色,青砖小瓦,飞檐翘角,马头墙向天昂首,幽深的色彩,凝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刘同兴公庄是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居,推开大门迈入,一股凉意扑面,历经久远的建筑总是让人感觉深遂。木质房屋静幽伫立,精美的门窗木雕让人感叹古人精湛的雕刻工艺。沿着木质阶梯上了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方型的美人靠,深红的色彩象是美人脸上的胭脂,我能想象,当时,那会是一位有着怎样闲散慵懒心情的美人儿,斜倚在这栏杆上,看天上的云卷云舒,看楼下的人来人往。
踏进右手边一木屋,据说这是古时新婚夫妇的新房,内有一张木质的床,粉色的纱掩着,床边的桌上摆着一铜镜,镜面已是斑驳凌乱,只能模糊着照出人的影子,凝视着这面古镜,仿佛回到那古老的年代,那时房间的女主人就是这样照着它吧,纤指轻抬,描容花红,梳理着长长秀发,对着它插上一朵刚摘下来的花儿,抿嘴浅笑。
古镇人家的大门几乎都是敞开着的,可以看到屋内的摆设,都是那种厚重的木椅木桌,老人们则喜欢靠在门前与邻里唠叨着。此时正近中午,有炊烟升起,锅碗瓢盆碰撞,这是平静如许的家常日子,可又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闻名天下的三河大捷就在这里发生,厮杀声、拼打声、马鸣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太平军城墙经过风雨与战火的洗礼,沉默地望着世人,也被世人仰望,历经沧桑而更无坚不摧。
小镇特色“一人巷”,窄窄长长的,仅容一人而过,石板地面湿润光滑,巷壁爬满青苔。小巷的尽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家。当时的小学童就是在这儿生活过吗?杨振宁房间木桌上有一盏煤油灯,可以想到,那时的他就这样挑灯夜读。而木质的墙壁上挂满杨振宁的照片,从年青到年老,从少年到老翁,前些年功成回乡,三河人民夹道欢迎,古镇保留不变的建筑与依然幽远的意境让其感怀不已,恍若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元朝诗人马致远脍炙人口的名词《秋思》中的一句,正宜做三河的写照。小镇多桥、多水,其中最古老的鹊渚廊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廊桥上有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游人可以在桥上观景。望月桥为拱型的石桥,其名又曰圆梦,有着特殊的含义,据说,每月十五月圆时,只要到这桥上望月许愿,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县桥更是因为全桥没有一根钢筋,没有一滴水泥,却坚固异常而堪称一奇。这些桥与水相映,每每风掠而过,碧波轻漾,桥因水而活了起来,岸边的徽派建筑最适合怀旧,构成古镇特有的风景。
来三河亦有口福之享,这里的土菜味道自然纯正,三河小炒清脆爽口,鸡脚鱼味香鲜滑,米饺更因外酥里嫩备受人们的青睐。
小镇婉若一双温柔的手,抚去城里人心上的尘埃。即将离镇,回首望一遍来时路,蜿蜒曲折的流水、光滑的石板路、沧桑的古城墙、盛满幽情的小木楼、以及淳朴热情的三河人,一一在脑海中再次闪现,让我带一颗恬淡从容的心回城,留一颗悠悠思古的心在水乡。
三河古镇因为年代久远,古居古街都是很旧的感觉,或者它与有些人眼里美景标准有所出入,但若带着思古怀旧的心去欣赏,可能感觉又会不一样。 在热闹都市,熟悉的身边已经没有风景,而到了一处陌生之地,我的眼中凝伫了别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