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很火,当时我也从别人那里或者网上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我并没有去看,因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吗?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
然而,当老师放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美食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美食,还讲了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
老师先给我们放的是第一季中的一集,这里着重讲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坐在一起笑意浓浓的吃饭。让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温馨。想必在外的中国人看到这部片子也会怀念起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吧!
看完那一集,我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美。画面的构图,动作的细节,都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勾勒了出来。老师说,那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镜头都是从千挑万选出来的,很多场景拍了上百个镜头,导演还有摄影者将最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听到这儿是十分震惊的,先不说时间问题,关键是劳心劳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笔带过的。
老师第二次是让我们看了一点第二季的第一集,之后又放了关于陈晓卿导演的采访。个人觉得陈晓卿导演十分随和,可能工作上稍微有些追求完美,但是他做人还是十分好的。在采访过程中,陈晓卿导演讲了他对外界的评论与质疑并不是很关注,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震撼。也许是人生阅历,让陈晓卿导演看上去充满了大智慧,虽然他自己说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正确的话。
第二季是人们采集食材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所忽略,但是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呈现了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扭曲的观点、社会矛盾,虽然陈晓卿导演认为他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现什么,但是在这个纪录片形成以后,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对它的深思、对它附加上去的价值观念会让它提升自己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仪式洗礼。透过日常美食的仪式镜像,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片中凸显的对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的礼赞,既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也让人体认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让人看了气愤,从一对江南母女走两百多公里的山路只为了采集松茸,然而只卖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饭店中的一盘松茸就要很多钱,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过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他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人总会将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点意思就要往上套,来显示出这个作品有多好,好在哪里,赋予它更高的地位。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也会给创作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