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观后感
一
《美丽人生》这部闻名于世的电影,由于片名太像心灵鸡汤,长久以来我都没有观看的兴趣。家里的电视有免费资源,每部电影都有一个评分,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数据,给人一种不太可靠的感觉。而《美丽人生》的评分高达9.7,翻遍资源库也找不到几部如此高评分的电影,所以终于有一次我开始尝试观看这部电影。不巧那是个中午,吃饱了犯困。电影进入情节倒是很快,但人物语速也很快,字幕一看就是广东那边翻译的。五分钟后,困意战胜欣赏艺术的念头。此后,《美丽人生》被我搁置了很久,直到今年春节。
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十天的假期延长至两个多月,至今还未有复工消息。待在家里看遍了电视上的节目,手机也没什么好玩的,闲得了无生趣。某个下午又打开了电视,翻上翻下,搜查有没有没看过的经典影片,《美丽人生》此时再度出现。我想起今年一月份,它好像重新上映过一次。这种有免费资源的电影,何必再去电影院看一遍呢?左右无事,就点开了这部电影。两个小时过去后,我后悔没有去电影院贡献一份票房,我惊讶于自己还能因为一部电影有如此大的心潮起伏,我突然词穷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感受一说起来就会没完,因为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喜欢。是意大利自身的气质吗?无论什么类型的艺术,它都能征服世界各地的人群。
二
小人物,乐观、机智、善良,非常像卓别林电影的设定。其实在现代来说,惊心动魄的、匪夷所思的、颠覆三观的作品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而《美丽人生》却能坚守电影品位。这样的人物设定非但不让人感觉俗套,反而博得我极大的好感。同时可以注意到,电影里的人物,除了法西斯外,并没有穷凶极恶的家伙,各种角色都有着舞台剧一般的标志,但不让人感觉刻板,而是显得可爱。我可以打包票,初中生看这部电影多半会给的评价是“幼稚”,因为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还不太能欣赏这种带有古典气息的表演。
电影用了非常多的伏笔,这也是一大特色。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被应用成玄学的叔本华哲学,被鸡蛋淋了一头的行政官员,吆喝楼上玛丽亚扔下钥匙的小伙子,总被主角偷拿帽子的商店老板,喜欢猜谜的德国医生……这些人物,就是那么有模有样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美丽人生》不卖弄拍摄技巧,也不使用假装深奥的台词,甚至演员的演出明显的就是在“演”,可这些全都能打动我。它让我们期望的美好、浪漫在电影中一一实现。
电影主角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家伙,他是个乐天派。他对爱情执着、热烈地追求——这也是电影前半段的主线——他的表白简直是求爱教科书。电影即使在欢快的桥段也不忘提醒观众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压迫。而主角却对生活充满希望,他待人有礼,懂得感恩,有小聪明但没有坏心思。他的机智让某些人尴尬,让某些人惊讶,让巧合发生,让观众莞尔。电影后面一大半的情节都在集中营内发生。即使命运被环境左右,他还是倾尽所有守护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孩子纯洁的内心。面对死亡,乐观的人仍然可以微笑吗?如果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这位父亲就可以。他对孩子说了谎,把一切可怕的景象都解释为一场游戏。这个谎言需要独自承担所有苦楚,而小孩子的童真,值得父亲这样付出。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集中营里仍然想方设法对妻子传达爱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浪漫如同泼墨般晕开,更显灿烂。
影片没有血肉纷飞的场面,所有残酷都来自点到为止的侧面暗示,比如毒气室、焚尸炉、日渐减少的劳动力、堆积成山的死尸。而主角被纳粹军人杀害的场景,更像重石压心一般,让人无比惋惜。镜头只给到了一处背光的砖墙,砖墙后面是一条巷子,主角被军人押到巷子里,一串枪响后,我们看不到死亡的画面,只看到墙,还有挎着抢走出来的军人。看到那一幕,如堕冰窖。如果说这是喜剧,它偏偏让最可爱的角色遭受不幸;如果说这是悲剧,它却留给我们光明和希望。这样不动声色的电影高潮,真是做到了无声胜有声。主角被押送时,路过孩子藏身的铁皮柜,他像往常一样做出搞怪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把信心留给孩子,独自走向死亡。此时观众是该笑还是哭呢?心情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想把一切赞美之词送给电影,送给主角;想把一切恶毒的语言缠上法西斯的脖子,死死勒住;想把一切哀悼的挽词献给善良而无辜受难的人们。
三
说了这么多话,我想绝不足以表现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好。再者,出于对审美差异的尊重,也无法强求所有人都对它感兴趣。我只想说自己,能够遇到《美丽人生》,是莫大的好运。在现实世界,善良往往被污蔑为糊涂,在诱惑、困难和质疑面前,我们从小认定的美好品质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而《美丽人生》这样的电影就会告诉我们,美好的能量永远是被人们需要的,一个人需要,全世界需要。跟一般强行灌鸡汤的喜剧电影不同,一旦看过并欣赏了《美丽人生》,就一定会反复地去回想它的情节、人物、台词……一定会再找来看一遍,再看一遍,又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