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20-05-28 07:4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但却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我知道这句话是在高三那年,而我真正读懂理解这句话,是在看完《高考1977》之后。 影片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青年的高考为题材,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文化大革命过后青年学子对知识的渴望的形象,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这部影片给我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将按照不同的角色来谈谈我的感触。

老迟,这个人物在影片中极其鲜明,他是一个口口声声不离组织的人,它代表了组织,他手里的公章就是权力的象征。他是一个极其爱面子的人甚至有些死不悔改,却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的形象可谓一波三折,从影片开始一个风趣的三分厂厂长,到想尽办法组织学生报名,最后再到亲自送学生进入考场。他从一个固执地当权派,最后变成了一个平凡地有爱心地父亲形象。他的角色变化,体现出了当时的政策变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识青年开始下乡,老迟就是下乡青年的一个管理者,他代表了权力,他要维持整个秩序,维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因此在他看到学生们对上大学的渴望时,会想尽办法阻挠,当然到最后,我也能理解他,他们复员军人对下乡也是不情愿的。尤其到最后,学生们因为拖拉机坏了而赶火车的场景尤其感人,他们追逐的不仅仅是火车,更是在抓住知识的机会。老迟送他们到考场让我的心里暖暖地,因为此刻,他真的是把这些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不愿意耽搁他们的前程。

强子,其实强子只是一群青年的代表,对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从最初由机会推荐上大学,他举行的抗包比赛拉票,到后来为了争取报名表的绝食,到他去偷书,他的形象是鲜明的,体现出当时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强子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不但自己坚强地努力争取,而且也鼓舞小根宝坚强面对,抓住机会。

陈琼,她是另一个典型,就是成分不光彩,这点给我感触极深,因为爸爸的历史问题,她无法通过组织审查,推荐上大学不可以,而且在报名时候也一道一道的门槛,从本质上来说,陈琼是无辜的,她是清白的,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无形的剥夺了她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她对爸爸会那么恨,她迫切想改变命运,但是出身不好给她打上了烙印。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老迟说让老板给陈琼介绍婆家的时候,她坚定地答应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陈琼的出身不仅仅影响了她的大学梦,甚至连她的婚姻她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如果想和连长结婚,老迟是不会给盖章的。

连长,我认为他具有两重身份,一方面,他也是一名知青,他也在梦想着离开农场,另外一方面,老迟的特殊优待也在无形中增加着二人的人情味,也无形中给了他不能离开的束缚,连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够考大学,他去参加了高考。为了男人之间的友谊,为了维持着农场,他放弃了高考。这的确很难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接受了现实,放弃了理想。

陈老师,也就是陈琼的父亲。由于成分问题,他不能得到女儿的原谅,但是那份伟大的父爱却并没有因为误解而消失,她千里迢迢从上海到黑龙江,去给陈琼送书,他深信这次是女儿改变命运的机会到来了,因此他才会有勇气冒充招生办的老师,才有勇气写伪造材料,这份父爱是伟大的,从而最终感动了老迟,感动了最后的招生的老师,陈老师是当年无数受打压的对象之一。

以上以几个人物为我们清楚地再现了历史,让我认识到当年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发人深省的,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讲,也造就了一批有着坚强毅力的人,那些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始终抱有信念的人终于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今年的高考尚未开始,年轻的学子们很多都对当年的历史了解的不多,因此,我们很容易对目前优越的条件麻木。看过这个电影,我很庆幸自己在把握住了高考,赢得了进入大学的机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好好打造自己,不去虚度时间。大学虽不是人生的必须,但是确实为数不多的四年,因为这四年我们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且行且珍惜!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美丽人生》观后感1100字
  • 下一篇:《熊出没之原始时代》观后感12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