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后感
晚上散步,嗅到了淡淡香气,应该是紫藤花的气息,这味道近似于槐树花,让我联想到槐树花的模样。
昨天晚上加今天中午我看完了这部电影。为什么要选择这部电影来看。因为昨晚萌发了写刘老庄战斗故事的想法,我也曾瞻仰过当地的纪念碑,对曾经的战斗事迹,念念于心。刘老庄战斗是苏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为掩护红色政权机关撤退在淮安刘老庄进行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作战部队是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位指战员打退千余日伪军的五次进攻,在敌众我寡、有效牵制敌军十个小时后全部壮烈殉国。网络上搜寻到的战斗资料大概如此,所传闻的增援部队来到战场,听该连一位伤员一息尚存讲述战斗故事,其后该伤员因伤重不治牺牲,如此后人得知刘老庄战斗故事的说法还需仔细考证。本来就是一场掩护主力机关撤退的战斗,并不是攻坚战、遭遇战,怎么会有支援部队前来?
除了相关的战斗资料记载,关于刘老庄的战斗故事,先后有两部电影。第一部网上观看画面都不清晰,快进走了一遍。第二部就是2013年由八一厂出品的《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看来好的抗日题材,会有人认真发掘。讲好红色故事,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主旋律。个别抗日剧手撕鬼子天神打雷的战斗描述过于主观臆想。无论从记述历史还是教育意义而言,表现一段战斗往事,尽量八九不离十。写成故事,拍成电影,自然要艺术加工。个人觉得还是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时代特征、武器装备生活模式考证、战斗意志与力量对比、准备与御敌表现、各人从军经历与思想性格、处于火力、人数劣势下的完成任务决心与视死如归精神。他们虽然是军人,但也是出生于底层的老百姓。不同的姓名与脸庞,有各自的性格特征与生存思维,是如何凝聚一心抵御住数倍于己的敌人。连长,指导员,副连长,排长,班长,战士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都是有待发掘的创作方向和素材。
这部电影总体比较流畅,丰满。有柳健伟师兄等人的参予,剧情铺陈事件表达自然会好看一些,打的也会激烈一些。这部电影的艺术处理就加入了新四军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不仅是掩护主力机关,同时也掩护乡亲们撤退。老百姓还主动帮着新四军四连修筑防御工事、送粮。艺术加工中的此战抓获一名日军俘虏,决战之前的爱情故事,日方军官打白旗要求交换战俘并顺利交换,日方军官要求四连投降可带着武器撤退,紧张的十小时战斗中指导员写家书,连长称之前没勘测好地形致连队陷于断头路但愿意撤退的同志可以走,他坚持留下,全连同志主动坚决留下的选择机会。军人完成上级命令是没有选择的,四连的集体着装、火力配备应该不如影片中那样干净得体、有两挺以上机枪、一门迫击炮火力硬刚,手榴弹在腰上一挂一大串,当时应该是弹药武器稀缺,起码没有国民党军队以及伪军那么充足。所以“平行关大捷”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伏击站。
2013年黄宏还是八一厂领导,片头出品人之一冠其姓名,该片编剧赵裕莹。该片依据题材创作考虑的角度可能是为了让影片好看,打的激烈一些,由此在我方四连军事力量上做了相应的拔高,为了让剧情丰满就添了一些战斗爱情、捉换俘虏、突袭敌炮阵地等枝节,所选择的演员赵毅,刘鉴等演技也比较过硬,较好显示出新四军基层带兵人的坚毅、沉稳性格、以及四连官兵全体对日寇的仇恨、对伟大斗争事业的忠诚。但连长,副连长能吸上卷烟的剧情设置、四连恰好有懂日语的人员、包括能与日军互通旗语,就显得四连的整体素质水平很高大上,可以理解这是为了丰富剧情延展所做的夸大处理。所欠缺的是没有很好的发掘这些战斗人员的乡土特征。土气一点,融合小我的性格和大我的情怀,个体的脆弱、技能、局限、想法、集体的服从与坚守,身临其境和顽强拼杀,更能贴近生活表现出新四军官兵的艰苦风貌,伟大精神。
树立丰碑的战斗献身事迹,不仅要综合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口味,也要尽量的贴近历史原貌,无论是后来的朝鲜战争,还是八年抗战后的三年内战,将帅用兵都有权衡取舍,以最小的牺牲,换取主力安全和更大胜利在所难免,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什么要一声不吭,忍受烈火燃烧,就是为了不暴露大部队所在和军事意图。
对别人创作的作品,首先要保持敬意。该片让更多的观众把目光投向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由此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从影片中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铮铮铁骨挺立,不乏英勇战斗抵御日寇的牺牲壮举。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我写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唯希望这类致敬缅怀抗日先烈的作品能够在创作方向上更贴近实际,比如片中刻画的在阵地战殊死搏斗当中咬下敌人耳朵的细节。在来不及爱情,抽不上卷烟的情况下,在当时武器装备较差、明显敌众我寡的态势下,他们怎样打退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宁可牺牲自己也不退让一步,把自己性命豁出去也要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真实壮举!
军事文学创作大有可为。抗日英雄群体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