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风流》观后感
近日,山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运河风流》吸引了观众尤其是济宁观众的眼球。追剧之后,我不禁思潮澎湃,感慨万千:这就是我们济宁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济宁运河的风流!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气势豪迈的大运河,在齐鲁大地蜿蜒流淌了上千年,千帆竞流、运输繁忙。南临微山、东辖曲阜、大运河贯穿的济宁城,得交通之便、浸孔孟之风,政要商贾云集,成为运河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赢得“江北小苏州”的美誉。
《运河风流》发生在民国初年。官员黄子荣辞官返乡,独上匪巢飞鱼岛,凭借智慧与勇气替百姓夺回灾银,令女匪一片云一见倾心。黄子荣竞选知县成功后,不计与宋家祖上恩怨,暗中帮宋鲁生渡过多次商业危机,维护了济宁城的商业繁荣,而宋鲁生与其惺惺相惜,也在黄家危急关头,多次暗中伸出援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子荣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带领百姓守城。城池沦陷后,他与日本人暗中周旋,带领众人并说动一片云下岛参加抗日队伍。
齐鲁大地、济宁周边,有山有水有城市,有官有商有盗匪。剧中的主人公是“济宁三杰”黄子荣、宋鲁生、杨春早,一官、一商、一儒。他们是运河儿女的杰出代表。齐鲁儿女多奇志,在他们身上可见一斑。
黄家和宋家是济宁城运河码头的两大家族,掌控着运河的经济命脉。每年,两家都会为争夺祭河神的权力而舞狮子、比功夫,甚至伤及性命,结下世代冤仇。在利益冲突方面,他们更是明争暗斗、素来不和。但是无论谁官谁商,孰高孰低,他们都严守着各自的祖训家规。就连城里的读书人家,山上的盗贼匪徒也有自己行事的规矩和底线。
秉承家规祖训是这部电视剧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官是清官,商是信商,儒是智儒,匪是义匪,充分展现了华夏民族深厚的精神内涵——仁、义、礼、智、信。这是几千年来齐鲁大地孕育的硕果,是孔孟思想浸润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家规祖训古代有,现代有,未来更要有。
黄家祖训是“正气传家、为官清廉、官不通商、官不通匪”。男一号黄子荣是严守家规祖训的典型代表。
黄子荣辞官回家,途遇劫匪,但在外为官十多年的他身无银两,用一匹美玉马换得一片云的放行,给认为三年清知府就应该有十万雪花银的侯立人等一记响亮的耳光。为了造福济宁城的黎民百姓,原本已无意官场的黄子荣又同意和侯立人竞选知县,条件是去匪窝夺回大汶河水患赈灾的银两。黄子荣毅然独上飞鱼岛,拜见水上飞,想用自家的良田地契换回赈灾银,可水上飞百般刁难。水上飞的爱女一片云不喜习字读书,黄子荣就巧用智慧与水上飞打赌,十天内教会了一片云一百个字,换回了灾银。黄子荣做了县城知事,践行着“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誓言。
为官伊始,陆路交通兴起,济宁要修筑铁路,水路运输面临尴尬境地。黄子荣多方沟通,妥善安置宋家船队、查家船帮众兄弟的生计问题,让人们明白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通晓通列车的优势。”“水路、陆路都通畅才是济宁城沟通交流四面八方的血气”。
因招安问题出现误会,牛震山新账旧账一块算,绑票了黄宋两家的孩子。为救儿子,筹集票银难坏了黄氏一家。再困难黄子荣也不收白大可送来的五千块大洋,因为“白大可和侯立人有勾搭,是借是给都说不清”;更不能拿县里收来的税款救急,“私吞税银是要杀头的,挪用也不行。国家税款决不能动!这是规矩!这事没商量!”黄子荣带着黄家全部房产和地契,外加自己的一条性命,去鸡冠山换老疙瘩和宋秋安。“用我的命换儿子老疙瘩的命,不算坏规矩;用我的这些钱换宋秋安的命足够。”牛震山只放回了老疙瘩。宋鲁生那边也暗暗筹集六万两银子来救秋安和黄子荣,牛震山被黄宋两人的仁义打动,接受宋鲁生的劝说,用蒙汗药代替毒药,给黄子荣一条生路。牛震山要把实情说给黄子荣,“让黄子荣内心有愧,欠你一辈子的人情”,宋鲁生拒绝了,“我宋某只图救人,不图其他。”黄宋俩人都各自严守秘密,暗地里都为对方做了仁义之事,却都不说破,因为有规矩在:官商不通。
为了维护济宁城商业的繁荣与秩序,黄子荣一次次帮助宋鲁生渡过危机,从不让告诉宋家。宋鲁生备下酒席宴请黄子荣,以示谢意,黄有事推脱,他秉承祖训:官商不通。在和一片云的一次次交手中,一片云被黄子荣的智慧、正气、仁义打动,心生爱慕,在黄子荣有难时多次相助,可黄子荣以“官匪不通,家规不能坏在我手上”多次拒绝一片云的爱情。
抗日战争发生,黄子荣以民族大义为重,变卖全部家财用于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关键时刻不惜拿出黄家族谱督战,誓死守城。当城池沦陷后又与日本人暗中周旋抗争,和武田斗智斗勇,想尽办法帮助杨春早运出杨家的珍贵典籍,并说服一片云带众参加抗日队伍。
一身正气黄子荣,一心为民黄知事,“做人像怀表一样,一丝不苟,堂堂正正。”他的坚持与勇敢让我们敬重,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令我们敬仰。
宋家以做皮货生意为主,祖祖辈辈信奉“信义天下,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能受。”宋鲁生是宋家商行的掌柜,不善言语,心里有自己办事的尺度。虽然黄宋两家积怨很深,在知事选票及丢失官印事件上还是暗中支持帮助黄子荣。他认定自己的这个儿时伙伴一定能当个清廉的知事,一定是为民做主、为商谋利的清官。他的眼光没有错。
宋鲁生本着“信义天下”做生意,绝不容许任何有损家族声誉的行为。在一次和洋人欧文的皮货生意中,宋鲁生的儿子秋明自作主张把自己上色有瑕疵的两件皮货夹在宋家货物里,运到了上海码头,然后要运往欧洲。宋鲁生知道后立马亲自去上海码头,并从众多货物中清查出那两件有瑕疵的皮货,并严厉责备儿子:“宋家皮货是上品,都标有宋家字号,不能有一点瑕疵,毁了咱宋家百年老字号的声誉。”
抗战爆发后,宋鲁生放弃携财南逃的念头,为了抗击日寇散去金银珠宝,甚至求告裘大炮,不惜舍弃孙子,过继给裘家。
杨春早家是书香门第,“洁身正骨,有一说一,实事求是。”杨春早,一个智儒,才华横溢,学养深厚,不计吃穿和名利,不助纣为虐。但在侯立人眼里、嘴里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杨疯子”。杨春早夫妻二人省吃俭用,为了城里孩子能有书读,在自己家里开办“西鲁学堂”,并免费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空余时间他就四处寻求、收买“闲书”,收集珍藏在杨家人世代经营的“萃文阁”里。有一次,杨春早在一户人家里发现了一本济宁县志,不惜以从宋家借来的一头毛驴做交换。当然这本县志中记载着黄宋两家人关于祭河神的渊源,用县志上的凭证,了结了宋黄两家多年来的争斗。杨春早说:“我要是再找到另一本(济宁县志),就算对得起祖宗了。”在黄子荣和宋鲁生、一片云等人的交情中,每有一次仁义之举,杨春早就说:“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写进济宁县志里。”抗战时期为了保住珍贵的书籍,杨春早的妻子邓秋香面对凶恶狡猾的敌人,身藏炸弹和敌人周旋。炸弹响起,春野粉身碎骨。杨春早在黄子荣的帮助下,终于将萃文阁里的珍品书籍安全运出。
杨春早是教书育人的匠者,更是为运河之都的英雄儿女著书立传的学者、收藏保护古籍的智者。
一本县志记仁义,一门商铺传诚信,一条运河鉴清廉。
《运河风流》弘扬了良好家风,传承着诚信正气,把大运河沿线官、商、儒、匪、兵、民之间的纠葛演绎得跌宕起伏。剧中人物形象丰满感人、画面景色优美、地方特色鲜明,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济宁特有的风景、风貌、风情、风俗的精美画卷,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洗涤了我们的精神。
《运河风流》不只是一部好看的作品,更像一个精准的镜头,倒映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鲜活的面孔、感人的故事,述说着华夏儿女的英勇,传扬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将宏大叙事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不改的是中华民族的操守、信仰和初心,长流的是家族文化、华夏智慧和民族精神。
家风清白传千载,运河汤汤润岁月。大运河是一条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的河!如今的它正以崭新的面貌、耀眼的新姿在华夏大地上奔流不息,前行不止!(作者为济宁市作协会员、金乡县卜集中学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