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契诃夫观后感
La Villette 的套票我连续买了好几年了。本季她们的开季演出形式极其新鲜,是个半歌剧半装置的作品。具体来说,演出场所是La Villette巨大的那个厅,把坐席都撤掉,演员躺在地上唱,我们在楼上扒着栏杆望(一声),还可以到处溜达着看。这种从来没有的视角(呃好像其实是大剧场山顶便宜票的默认视角哦但是这次有钱人也跟我视角一样了✌️)和自由观看的概念吸引了我。另外,海报上的演员躺在铺满浅色沙子的舞台上,穿着糖果色的泳衣,也是很有趣的画面。
Sun & Sea宣传图:这躺着的是演员,不是观众啊!
据部分媒体消息,每次演出要使用沙子二十多吨
Sun & Sea
创意/文本/作曲/导演/舞美:
Rugilė Barzdžiukaitė, Vaiva Grainytė, Lina Lapelytė
2017年维尔纽斯(立陶宛)戏剧节委约作品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作品
导演 Rugile Barzdziukaite,
词作 Vaiva Grainyte和作曲 Lina Lapelyte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摄影| George Etheredge
观感嘛,没有想象的恁么视觉。旋律虽然简单,但是也属新鲜。最大的惊喜其实是唱词:我原本以为这个作品的概念在视觉,后来发现它的概念在文本,追求的是契诃夫的那种“啥事没有”感。
La Villette场地就只有恁么大,栏杆就只有恁么长,趴满了观众——有的还在那锲而不舍地录像……虽然说是可以录,但是真的差不多得了——其实没有什么移动的可能性,另外起高也不算多。我在网上查到了一些别的场地,立陶宛那个停车场看起来不错。
雷克雅未克艺术节版,天下竟然有比巴黎还局促的地方
这沙子跟别处不一样
图片2021年罗马阿根廷歌剧院版(是的阿根廷歌剧院在罗马)
看这样子应该是把底楼观众席拆了
在室内用这么多沙子,到处都有天鹅绒,应该很难打扫
作品2021年载誉回到维尔努斯,
这场地以前是个停车场,提供了更多高度和角度。
像不像从小巴蒂的箱子里看穆迪?
本作的演员都佩戴头麦,声音从扩音器里出来,一眼看去根本看不到谁的嘴在动,看不到声音从哪来——台上的演员好多气定神闲地躺着,边上还有几个人物是真的在唠嗑,有几个孩子是真的在铲土,两只狗是真的……狗。动作和小道具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单调的,每个游客的包里或者毛巾上都有本书,好多人都会打板球,还有好多人在演出的不同时刻都在扔球,两只手扔三五个球那种,不大符合我对人类艺能的统计认识。
谁看起来都不像在唱歌,台上各人的动作和音乐、和歌、和扒着栏杆看的我们都完全没有关系。看不到视觉和听觉的关系,我就觉着看的不是现场演出,五分钟不到我就无聊得很,开始东窜西窜。后来发现即使找到了谁在唱也并不好玩,好在进场的时候发了一个歌词本:本作的歌词都是英语,但是歌剧这种东西一般听不出来。看到歌词我瞬间来了精神,怎么说呢……写得让我想到彩虹合唱团!
原来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或者一组人物,每组之间并无联系,真的就是一群毫不相干的人躺在沙滩上各自想各自的事,有老夫老妻朗诵防晒霜说明书的,有露水情人如胶似漆的,有白人富太太显摆自己儿子的,有雪花青年慨叹环境恶化的,有寡妇怀念亡夫的,有再加班就会过劳死的,有看谁都不顺眼的……用歌剧这种我们印象中的高雅艺术,和着音符简单而重复性极高的旋律,唱这么水的词,我感觉仿佛忽然能听到所有陌生人头脑里的声音,我走近一个人,她脑袋里的声音就是开始唱歌,表面美好到无聊的度假胜地的上空,其实拥挤着这些普通人的心声,观感一下变得奇妙了起来。我在这样的奇妙中看完了接下来的演出。最后一首歌里,我们这一波观众被引导着走出剧场,对面就是下一波观众登楼扒栏杆的身影:是的,这个作品没有谢幕,她就是这么车轱辘演,一晚上演三两遍,因为它不仅是个歌剧,也是个装置作品。装置作品的原则就是,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我。
回家的地铁上,我才打开进场前习惯性拿的一张介绍。原来是视觉上的无聊是by design:作品是有种纪录戏剧的追求在的,所以不刻意制造事件,就只想把每天什么也不发生的真实状态展示给观众,她甚至要求台上的演员除了唱歌之外千万不要对音乐给出任何反应,以给观众呈现一种“正常”的人类生活场景,来进行一种类似人类学的观测机会。采访中还提到,这个作品最初的想法其实是想让观众像看小虫子一样观察自己这个物种。好巧不巧我这月还真把虫子抓到一个罐里对着看过,还就真的完全不发生有趣的事,所以我感到的无聊,大概也算是导演的指哪打哪了。
而后这就让我想到今年年初Biennal de val de marne看到的一个号称“用虫子的视角看世界”的作品我完全没有盖特到它哪里虫。起码这个Sun & Sea我是真的找到了看虫子的感觉。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我总觉得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