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 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人被困城中,一支数十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的指挥下,从日军手中就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却丧失了出城的机会,书娟等还有受雇远道而来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返回文彻斯特教堂。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一群谜一样的身姿背后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她们有着深深的爱和恨,她们背负着千古骂名,但她们却做出了顶天立地的大事,关于她们的传说跟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古老,她们就是 “秦淮河女人”——电影的女主角“十三钗” 。她们进入教堂,和学生、教士一起,教堂的墙壁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人们面临着孰生孰死的选择。
在这座教堂里既有纯洁的心灵,又有不被社会认可的看似放荡的人,关于内心的善良与自私的较量,爱与恨的交织,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亮点。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战火和惊恐,人们都拼命地在逃却永远也跑不出那片雾,南京已经失去了抵抗力,中国军民手无缚鸡之力,在那种时候生命在侵略者心中如此卑微,人们除了跑没有别的选择,几乎没有藏身之处,有的人藏在了许多沙袋筑成的堆里,日军绝不放过一处漏洞,他们用刺刀往里面捅,看见了血,就使劲往里捅,被发现时已是血肉模糊,可想而知那些人受了多大的痛苦。
尽管中国军民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却有着不屈的意志,那时的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就用命去拼,李教官让爆破手尽量接近坦克,以战友的身体来作掩护,爆破手排成一纵队,一个倒下去,另一个挡上去,这样直到接近坦克,跳到坦克上用身上的手榴弹炸破它。看到这样的画面哪一个中国人不会感到震撼,他们的不屈成就了民族的精神,这样下来就只剩下三个军人,他们解救了民众,自己却被暴露了。
中国军人对人民和祖国的爱、姐妹间的深情厚谊,父爱随故事的展开慢慢酝酿并逐渐强烈,无奈、悲伤、惊恐接二连三地打击着教堂里的人们,女学生被救后回到教堂,不一会被称为“秦淮河女人”的十三位窑姐出现了,在教堂外面吵着要进去,神父的义子乔治不让进,她们就爬墙进,乔治制止不住,她们一进来就占了地窖,一个个都衣衫不整,很放荡,约翰看见了就和她们搭讪,“玉墨”进来时很淡定,与其它的窑姐不一样,反而处处透露着一股高门熏陶下的知书达礼。晚上日本人的枪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窑姐继续藏在地窖里,学生慌乱的跑找藏身之处,可还是被发现了,女学生们叫喊着,有的日本人把女孩活活扔下楼去。约翰准备逃可听到学生的尖叫声,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于是一下子触发了心中的神圣感,他不再害怕,穿上神父的衣服,喊着神父常说的话,想使这群禽兽停止自己的行为 ,而这声音也确实有震慑力,他战胜了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教堂的人看在心里,都认为他这次是英雄的行为。他对玉墨说的那句“我无法扔下学生”深深震撼了我。
教堂里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痛,而这使他们在生死抉择之间,能够用自己的牺牲甚至生命来成全别人的生命,这时极尽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
当日军头目又一次来到教堂要女学生们去在庆功宴上唱赞歌时,约翰和十三钗们沉默了,她们知道即将发生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玉墨”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她说“自古以来人们就骂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时另一位姐妹随口说出了“隔江犹唱后庭花”,大家用南京话笑着说她不仅仅是花瓶,她也用南京话说“跟了玉墨姐这么多年别的没学到,就这两句记得最熟”,“玉墨”接着严肃地说“别人骂我们的诗我们一定要记着。我们不妨就做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改一改这千古的骂名。”开始时大家都低下头,默默不语,后来姐妹们都同意了。
女孩们得知要去唱赞歌背后的真相后,书娟首先提议与其被日军糟蹋还不如在晚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先站在楼顶,鼓励其他的女孩也上去,约翰看到了急忙前去劝她们下来,十三钗们也跑过来说她们会代替女孩们去,她们这才下来的。晚上约翰对书娟说这些秦淮河女人是他见过最勇敢的女人,她们多才多艺,会弹琵琶,会画画,就连打麻将的姿态和神情也很迷人,她们最了解爱和恨,对付魔鬼也轻而易举”。是啊 ,我觉得她们有着永恒的力量与美!
那天晚上,也就是她们即将赴宴唱赞歌的前一天晚上,十三钗们给女孩们弹了一曲“秦淮景”,使我又想起来她们刚进教堂的时候,她们放浪不羁,她们美艳惊人,婀娜多姿而又坚毅勇敢。她们用自己的魅力给女孩心中留下来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使我的心在那一刻深深被震撼到了,时间仿佛定格了,最后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她们的结局怎样,电影没有演,但“此时无声胜有声”,那种寂静是我们现在的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们没有亲历那场南京大屠杀的惨剧,但是那种隔代的创伤记忆,是无法掩盖与被压抑的,我们知道它在那里,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