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电影院里久久回荡着压抑的寂静。没有往常散场时的喧闹,只有零星的叹息与沉默的擦拭眼角的眼泪——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以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将一段曾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重量,在震撼与反思中无法轻易离场。
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却用细腻的叙事让暴行的残酷直抵人心。镜头下的哈尔滨市平房区那座看似普通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实则是人间地狱的入口:穿着白大褂的日军军医,将活生生的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称作“马路大”(日语“原木”之意),把他们当作无生命的实验材料,进行冻伤实验、细菌注射、活体解剖等一系列反人类暴行。有一幕至今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年幼的孩子被强行和妈妈分离,哭喊着被拖进实验室,而他的妈妈只能在铁栏外绝望嘶吼,最终倒在日军的枪口下。这样的场景没有夸张的特效,却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令人窒息——它撕开了“科学实验”的虚伪外衣,暴露了侵略者以“研究”之名行屠戮之实的野蛮本质。
更令人揪心的是,电影并未将视角局限于受害者的苦难,而是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挣扎。主角之一的军医清水,从最初盲从命令的“执行者”,到目睹同伴将孕妇当作实验对象、将婴儿和妈妈一同解剖后,内心开始动摇。他偷偷记录实验数据,试图向外界揭露真相,却最终因身份暴露惨遭灭口。清水的转变,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侵略者阵营中少数人的良知觉醒,更深刻地揭示了:在法西斯主义的裹挟下,人性的泯灭与抗争如何同时上演。而影片中那些坚持记录真相的中国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马路大”的普通民众,则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
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忍不住别过头,却又强迫自己重新看向银幕——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为了记住那些在实验中痛苦挣扎的面孔,记住那些被焚烧的尸体堆积如山的场景,记住731部队成员在战后试图销毁证据、掩盖罪行的卑鄙无耻的手段。电影用大量历史文献与幸存者证词作为支撑,让每一个情节都有坚实的史实依据:从冻伤实验中被反复冻融的四肢,到细菌炸弹投放后村庄的集体感染;从“特别移送”文件中冰冷的数字,到幸存者回忆里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些细节不是艺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是无数无辜生命用鲜血与痛苦写下的“罪证”。
走出电影院之后,我看到了午后的阳光格外刺眼,与银幕上的黑暗形成强烈反差。我忽然明白,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更在于“警醒”。如今距离731部队解散已过去了80年,当年的施暴者大多已离世,幸存者也在逐渐老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中国犯下的这些丧尽天良、伤天害理的滔天大罪就像一道又一道的伤疤一样烙在了我们1400000000中国人的心里,我们1400000000中国人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这些历史绝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电影的结尾镜头从当年的实验遗址切换到如今的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玻璃展柜里的实验器材、受害者遗物与墙上的黑白照片,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苦难;而馆外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在留言簿上写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珍惜和平,爱我中华”的誓言——这一幕,让我看到了电影想要传递的核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新上演。
当下仍有少数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否认731部队的罪行,甚至篡改历史教科书。电影《731》的上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真相,也照见了某些势力的虚伪。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记住这些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的历史,我们更有责任让我们的子孙后辈们都记住我们中国经历过的苦难,因为它不仅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更是关乎人类的良知与底线。电影中的每一个受害者,都是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次暴行,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记住他们的苦难,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正视这段历史,就是对和平的守护。
电影《731》落幕了,但它在观众心中敲响的警钟,却永远不会停止。它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用历史的教训去守护的珍宝。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沉重的记忆,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血色银幕上的悲剧,永远不再在现实中重新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