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观后感
借着调研的契机,有幸跟阔别五六年的大雄老师再相会,我们一起看了这部电影。以下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吧,否则就没有了。
电影情节就不剧透了,聊聊人物塑造。每一个人都不是单一的、扁平的,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就算是为日本人做翻译的保长,他的初衷也是为了村庄的安宁,他以为忍一时风平浪静,却低估了战争的残酷。阿荡眼神里透出的那股善良真诚特别打动我;阿花内心是渴望自由的,但念及养父的恩情,同时对“女人不能出海”的规矩依然有所顾忌,她反复挣扎,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观众感到很真实;也许阿赑一开始只想守好小家,但当他意识到无法再忍时,爆发出的那种血性,让人非常动容。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物角色从低声下气到奋起反抗,这中间必有一个觉醒的契机,总以某些伤痛为代价。也许心中已有分晓,但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能够去感受这个过程,感受人在某个瞬间的成长,感受那股力量。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的取景,风吹草低,浪打礁石,日落沧海,千帆竞发,夕阳下村民和渔船的孤影,夜幕时山坡上亮起的灵灯……很多场景都很唯美,很辽阔,让人印象很深刻。这种广阔的场景深得我心啊,山河壮美,满眼皆是自由。而山河壮美,又岂容糟蹋!
还有一些扯得比较远的。
当看到陈先生不肯教小孩日语时,我忽然想起中学课本里的《最后一课》。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忘记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国,是精神上的彻底灭亡。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每一句话都承载着说话者的立场,都重叠着特定的文化语境,语言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同“类”。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交流的载体,更代表了整个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从电影的场景,我想到了《最后一课》;当我想写下来时,又想到了哲学课上说的“语言与类”,想到了《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最终才有了以上的文字。当巨轮“里斯本丸”沉没时,“泰坦尼克号”葬身大海的场景亦在我的脑海里重重叠叠。
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感叹于知识的闭环。也许许多年前学到的看到的,早已淡忘,却能在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幡然醒悟,直击心灵。很多东西,包括我们曾经背诵的课文,也许我们一开始没有很明白其中的寓意,但这颗种子一旦埋下,就会在未来的无数个瞬间反复“确认”,不断加强,直到我们终于意识到。
记录,其实在加快这个过程。如果我只是看了电影,想起了什么却没有记录,那么它也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罢了,很快就消失了。而当我开始动笔的时候,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加深,并且牵扯出其他的想法,最终它们都会被加固,然后融入我的语言体系,思想体系。
我想,这便是记录的意义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