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
昨夜,我梦见自己被追杀,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醒来时仍保持着那个防御的姿势。一周过去了,《南京照相馆》带来的震撼、悲愤、恐惧仍萦绕在心。这种深入骨髓的战栗,让我真切体会到历史创伤的分量。
观影前,我对这部影片一无所知。但作为曾经的历史工作者,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的警钟都会准时敲响;在香港,一些学校、公益组织、政府单位等也在这个日子进行公祭活动,除此,香港政府亦资助学生参观731部队遗址,让年轻一代在历史的镜鉴中铭记历史,并珍视可贵的和平。
翻阅史料的日子里,影片、幸存者记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让我几度掩卷长叹。那些触目惊心的记载——"人体70%是水分"这样冰冷的实验数据背后,是日军将活人生生烤干的暴行;清醒状态下的不同方法的活体解剖,从手掌、脚底、腹腔开始的层层剥离......每一页史料都在质疑日本的底线。731部队的罪恶,连十八层地狱的酷刑都相形见绌。
相比真实历史的血腥,《南京照相馆》的呈现已属克制。导演用衣衫不整的女性、疯癫的状态、被拖走的喊叫等隐喻手法替代直白的暴力展现,这种艺术处理既是对观众的体贴,也是内地电影审查制度下的无奈选择。但删减的割耳镜头、弱化的反抗情节,又让我略感遗憾——历史真相远比银幕呈现的更为惨烈。我也曾好奇,那一段历史中,中国人的血性是怎样呈现的?后来得以知道,最初的大规模反抗(中国人在被枪杀前抱着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决心,干掉了不少日军,也有一些中国人得以存活。)被镇压后,日军用饥饿消磨俘虏者的意志,待其奄奄一息时再行杀戮比赛或从杀戮中取乐。这些未被呈现的细节,是每一位先辈赤脚在火海刀尖上泣血行走之路,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和平,是因为他们挡在了我们的前面,用血肉之躯顶住了长枪大炮和刀尖病毒。我们未见其面,却深受其泽。
最早接触这段历史之初,我也曾数日噩梦连连。香港有教师因播放大屠杀史料引发学生不适而被投诉,这让我在教学中格外谨慎。在讲到相关历史时,我都会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不敢直接将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一股脑倒出,提醒自己要像揭开纱布般循序渐进地呈现那段国殇之史。内地小学生在观影后表现出的凝重与泪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他们不是不懂,而是需要恰当的引导方式。就像初春的幼苗,既需要阳光的滋养,也要防范倒春寒的侵袭。
影片中"大好河山"的城市,我都曾用我的双脚丈量过。当"寸土不让"的字幕浮现时,我仿佛看见当年那些八九岁的娃娃兵,他们本该在父母膝下承欢,却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就像影片中被摔晕过去的婴儿“华华”,还未绽放光芒就被战争的阴霾吞噬;但那些被秘密带出的照片,幸存的小金和小林,就像金陵城不灭的星火,中华好儿女的种子一直都在。
作为后人的我们,没有办法抹去这段历史的伤痕,我们能做的,就是如影片结尾所期许的那样:铭记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