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800字

发表于2025-08-11 10:0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网络上大火,这部电影以战争中小人物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沉重历史,下面我想从得与失两个角度来谈谈我的观后感。(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一、得
(1)小人物视角,拉近与观众的关系
     《南京照相馆》赓续了新历史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等这类以重民间视角、边缘人物,非史料的撰写为特色的小说的特点,避开了宏大叙事的“大我”,聚焦于展现渺小的普通人在时代悲剧中的喜怒哀乐,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2)动态人物形象塑造
      影片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均有一个从求生到觉醒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毓秀,影片一开始有个镜头是日本人打进南京城,许多人都逃生去了,毓秀不仅拒绝离开还学习日语,她始终坚信日本人会善待她。

可经历了日本军官当街摔死啼哭小孩及被日本人叫去唱戏遭受侮辱后,她主动让出了象征着生的希望的出城通行证,并重新审视起自己与广海之间的关系,于炙痛中觉醒成一个独立勇敢的革命女性。

(3)以小见大,展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这部影片不拘泥于讲述几个人的命运,还大量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广大群众的苦难,如被强奸的中国妇女,被无辜虐杀的平民,惨死的中国士兵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滔天大罪。

      除此之外,《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还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例如题材本身具有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影片前后的“拍摄呼应”,结尾的升华等,但金无足赤,下面我们来讲讲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

二、失
(1)人物扁平化

       这部电影在人物刻画上有些失真,主人公个性不强。如阿昌,作为一个循规蹈矩的邮差,服从温驯是他的底色,这在他与日本人相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放弃逃生帮夫妇找信及后续为伊藤秀夫制作相册等情节体现了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但身处战乱年代,随时面临杀身之祸的那种极致的怕与家国被毁,亲邻被害的极度的憎未在阿昌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反倒更像个傻大个,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这也导致他在片尾所说的话与其服从温驯,善良的形象脱节,完全成为导演的“传声筒”,人物缺乏人格魅力。
      再如躲在照相馆地窖里的金老板一家,导演在拍摄他们的时候常常用一种暖黄色的灯光,面色慈祥的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给观众一种与世隔绝、岁月静好的感觉,难以将观众代入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氛围。

(2)情节缺乏连贯性且有不合理之处
 
   影片有部分情节缺乏铺垫显得突兀,如毓秀与广海之间的关系,宋存义是如何被收留的等,再如明知婴儿啼哭是难以避免的,为何还要冒如此大风险把金老板儿子就这样放箱子里带出城?被敌人发现后毓秀为何还能安全出城?
     影片中在拍摄中国人被屠杀时,将镜头对准大片大片的像毫无意义的材料一样的被屠杀的普通百姓让人感到些许不适,也许历史确实如此,但个人认为,历史重演,重在启示当今的人,影片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再现,南京大屠杀为何发生?如何防止悲剧重演?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更有意义,从此入手让电影在人性、社会、文化、地理等层面上升一个新高度。

      总的来说,很开心看到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剧的出现,也希望以后这类敢于正视民族伤痛的剧作能各地开花,更上一层楼。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00字:镜头下的血泪与永不褪色的记忆
  • 下一篇:《海蒂和爷爷》观后感9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