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观后感
意大利电影周的第一场电影,虽然不是文艺片剧情片的粉丝,但看到名字就决定去看,以来看样子不是爱情文艺片,应该还是围绕着意大利某个著名的城市进行展开的吧,另外是主题周官方的片子,质量是有保证的。看之前问了在意大利留学过的朋友,她去年看过反馈说不错。
看完后脑子里出现的形容是一杯加了焦脆香甜卡美罗的意式浓缩,当然是放到精品咖啡店里卖的那种。如何展现罗马这个城市的好呢,它的绝美呢?还是通过人,一个老年(主角可不认为自己老哈)男性作家、记者、评论家这类的吧,总结就是文学文艺圈精英,在罗马生活工作了40年,在古城有一所视野极佳、装修有品味的大房子。在他65岁这年,从他参加的各种party、聚会、采访、约会、街上游走等的角度插入他对过往的回忆,回忆就像一截截胶片电影呈现出他当时的状态、看到的风景环境、以前的人,都带着黄色的光圈。在这些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中去展现男主为什么爱罗马,世间如有绝美之城——那就是罗马的答案。它的绝美不仅仅只是好的,也有男主或者创作团队要去调侃解构的,但好在都是用一种幽默且作为非文艺还好者的观众能明白的进行的,绝美也是大家都认同的美和一点奇幻。
关于绝美现在我能想到就是某个聚会的夜晚,男主和一位女伴从人群中跳脱,和一位掌管罗马古城各种古建筑大门的朋友一起,拿着钥匙一扇门一扇门的打开,在黑夜中看到的美丽的老建筑,栩栩如生的石雕,在光线的衬托下就像是黑丝绒上的珍宝,当然也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情景。这里非常推荐团队的构思,脱衣舞伴在不灵不灵的性感衣服上套上了一个蓝色的披风,在建筑里穿梭,像是带着仙气的魔法女巫。摄制组能力强把光影角度呈现的很好,脱衣舞女郎和著名古建筑,一个观念和角色上的对撞,但是在电影里看起来又极度和谐,看来大家对“美”是有共识的。称为“美”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修道院一群小修女在围栏内站着观望,小孩子在里面跑来跑去;一个婚礼现场,大家一对一对儿地分散在草坪上跳舞(二维空间的呈现,像某个壁画);一群火烈鸟在男主家阳台休息等,都可以截图做成明信片那种。
谈完“美”,还得佩服创作组对现代艺术、宗教、社政的调侃或者解构吧。作为记者他还是嘴“挺狠”,采访某个行为艺术家,直接表示没有那么看得明白和喜欢她的撞墙的作品,艺术家说作品来自“共鸣”,男主追问什么叫做“共鸣”什么“共鸣”,艺术家也答不上来然后很气恼,对此我也有同感,真的没法理解很多现代艺术作品和某些艺术家;对于宗教,他一直在追问那个主教哲学问题,面对苦行修行一天只吃少量植物根茎的圣人,主教在餐桌上却对各种对美食的侃侃而谈,男主也主导转化了话题,不给主教表现的机会;面对朋友对自己在创作、社会运动、信念、母亲等身份和自己成果的贴金,男主也毫不留情地揭穿她做这些事情不光彩的背景;初恋女友的丈夫来找他,告诉其他的初恋女友过世的消息,两人关于生娃的对话也十分搞笑,还有这个老公伤心欲绝发现和她过了几十年在这位女友的日记中只有几个字:完美的伴侣,而男主却被这个初恋女友回忆了几十年,更为好玩儿的是没多久这位丈夫找了新女友,活力重现意气风发;还有那个如教宗般的美容医师,把自己的医美工作打扮的神神秘秘还有宗教美感,一种邪教的力量!
还是有些不理解的,怎么那么多女性裸体的镜头,看起来也不是全部都有必要。另外还是挺佩服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都是回忆,都是带着金色光圈的追忆,即便是有调侃和解构,但是是为文化多元的增色。还有一点我发现这些能感知这些美好的事一群有钱有闲的人,确实物质发达才是绝美的基础啊,这一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家底的。
(刚刚去查了这个片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难怪好看,人家确实是揭示罗马上流社会的真实面貌,也难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