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记忆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谭彩玲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观影群众的眼光拉回到1937年那个充满苦难的南京。透过吉祥照相馆这个小窗口,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南京照相馆》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我的心灵:恐惧,愤恨,绝望,欣慰,悲痛,屈辱,无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兵荒马乱的南京街头,敌机轰鸣,逃难的人潮,机枪的扫射,瞬间堆尸如山的街头……透过小小邮差的视角展开,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开场便把我的心攥得生疼。
影片中,攻入南京的日军暴行令人发指:强杀,刀刺,强奸,砍头,活埋,沉江……罪行如山,罄竹难书。他们泯灭人性,却要用照片粉饰太平。为了拍摄虚假的“亲善照”,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只是因为哭泣,影响了摄影师的心情,就被日军残忍地摔死,那一幕让身为母亲的我悲愤到了极点,与剧中人一起泪奔不止……一团怒火在我心中燃烧。
老金(照相馆老板)一家准备分别的场景同样令人动容。阿昌把得到的两张通行证,送给了老金妻女二人——当时的他们尚且不知,这是“伪善”的日本人送给给“朋友”的索命符!分别在即,老金与妻子,老金与女儿,相看泪眼,难舍,无奈,痛苦……不知哪一天、或者还有没有那一天……。战争让亲人分离,他们眼中的泪水,也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阿昌的形象让我尤为敬佩。他本是一个小小邮差,为了活命,冒充照相馆的学徒。这个善良的孩子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临时抱佛脚,从老金处学得技术,又在老金的引导下,想方设法保存那些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他深知这些照片是揭露日军罪行的关键,是为同胞讨回公道的有力武器。每一次冲印照片时的小心翼翼,每一次躲避日军搜查时的惊险万分,都展现出他的坚定与勇敢。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老金送别妻女前,带大家“一日千里”,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一张幕布是万里长城,阿昌深情说到“万里长城,寸土不让!”我瞬间泪目——我知道,此时的阿昌,已经由原来的苟且求生,坚定了男儿的责任担当……当伊藤的屠刀举起,阿昌扫掉所有挂在墙上的日军照片,铿锵有力地发声:“……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句呐喊不仅是对暴行的控诉,更以地名串联起南京的血脉与尊严——每个名字都是刺向侵略者的刀锋,宣告中国人捍卫国土的决绝意志。
那一卷卷揭露真相的胶卷,成了后来审判台上击溃谎言的利刃。
阿昌的遗言早已超越台词本身——那是穿越时空的民族回响,是黑暗年代里用血擦亮的火种。当银幕归于寂静,我们仍能听见1937年南京城墙下的怒吼,在今天的每寸土地上震荡燃烧。
阿昌倒在日军的刀下,毓秀(跑龙套的女演员)带着老金的男婴逃出人间地狱。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呈现,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无权替死去的同胞原谅罪行。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它让我们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要以史为鉴,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让悲剧不再重演!
(不过多剧透,希望你走进电影院,成为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