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50字:愿逝者永安

发表于2025-11-20 09:5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愿逝者永安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一实验中学  七年级(1班)王静方

——深冬临,日寇到,寒冬来,万人倒,初夏至,几人还?

灯熄,幕亮,这是一段刻骨铭心,字字泣血的故事。1937年冬。此时的南京,本应是梧桐金黄刺眼,秦淮灯火繁华的时候,却被无数铁蹄踏成碎镜,到处断壁残垣,哭喊求饶声不断。在一条街的某处,静静矗立着一家照相馆:“吉祥照相馆”。

少年学徒柳昌钻进暗房,红灯下,显影液里浮出一幕幕人间地狱:挹江门外的尸山、中山码头的血江、母亲护着婴儿却被刺刀挑起的瞬间……每一格胶片都在颤抖,那是冤魂尚未冷却的脉搏,那是无数人滔天恨意与哀恸,是这世间中最安静却是最震耳欲聋的呐喊——那些施暴的日寇,何以称之为人?那分明是披着人皮的夜煞,把这天地间最狰狞的恶写进史书的魔鬼。

电影中,柳昌与林毓秀假扮夫妻,帮照相馆店主一家躲避凶悍的日寇。他们齐心协力,将后背托付于彼此,他们不甘被桎梏,不甘被日寇的奸笑和同胞的血河淹没。

但几人的果敢并没得到上天的眷顾:店主的妻女因拿到了必死的通行证,妻子被枪杀,女儿则被残忍地强奸,那位母亲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孩子被凌辱被糟践,不甘地阖眼断气;柳昌留在了照相馆和日寇殊死搏斗,并把日寇的重要底片全部焚烧,最后惨死;店主和林毓秀拿到了生还的通行证,店主给自己的孩子喂了安眠药,把他放入皮包,好通过日寇的搜查。不幸的是,孩子在途中突然醒来嚎啕大哭,店主为保护孩子和林毓秀,被日寇枪杀……

死前,他举起相机,朝日寇嘶吼,宣泄自己压抑许久的情绪。他们听见那声音回荡在街头巷尾,洪响在南京上空。那充斥着愤恨和心酸的呐喊之音,将顺着哭号的的风,红色的河,跨过山,跨过海,跨过满目苍痍的家园,响彻全中国、全世界,乃至在幽深无际的寰宇,告诉他们:这场鏖战,我们赢了,南京赢了,中国赢了!

而林毓秀,她抱着孩子,走出了支离破碎的南京,走出了无尽战火的地狱。身前是标志着自由的“天空”,身后是坠入便万劫不复的“兽笼”。林毓秀抱着孩子,向前走,走的决绝,走的坚定。她清楚地知道,只有把相片交到记者手里,她,她的家园,她的同胞,将会取得崇高的胜利,永世的安宁。

拨动时间轴来到1947年,十年后的南京。初夏的梧桐滴着新绿。当年的幼婴已长成落落大方的孩童,站在林毓秀身旁。刑场上,谷寿夫等五名战犯跪成一排。阳光炽白,照得他们瑟缩如鼠。林毓秀举起店主留下的老相机,金属机身冰凉,像握着一座城。枪声响起,但此时的人们已不必因此而痛哭流涕,因为在今后的日子里,死的将不会再是吾辈同胞,而是那可恨、可恶的魔鬼日寇。人们当为此欢呼,奔走相告:恶势力的阴霾已被共产党的光辉驱散,他们迎来的,将会是充斥笑颜的明日,名为幸福的乐章!

这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金迷纸醉的浮华泡影,却令人们铭记于心,牢牢牵挂。因为那是火焰在昼夜中写下的传说——它最初只是旧柴房角落里一粒无人察觉的火星,被压迫的干燥空气越吹越亮。它先舔舐腐朽的梁木①,再烧穿纸糊的窗棂②,直到整片夜色被撕开一道血红的裂缝。有一天,一声“噼啪”在柴房响起,那是锁链被崩断的语言,被火光映亮的脸,火星们第一次看清彼此的轮廓。当黎明用潮湿的雾扑灭烈焰,焦黑的土地上会长出铜绿的武器、未写完的标语,和一代人再也回不去的沉默。就是这样的传说,拥有一个美丽而朴素,恢宏而沉重的名字:“革命”。

我辈少年,生于和平,却不可忘战。当历史的快门再次按下,我们早已不是任人摆布的底片,而是护国的利刃。让那声“咔嚓”,从此只记录欢笑,不再收录哀鸣。愿逝者永安。

共勉。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请回答 1988》观后感800字
  • 下一篇:《破.地狱》影评9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