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阅兵观后感写作指导--重点突破“点面结合”(附参考范文2篇)
盛大阅兵观后感写作指导
重点突破“点面结合”
1945-2025
一、习作要求
1. 用“点面结合”写清阅兵场景:既要写“面”——比如整个阅兵队伍像“钢铁洪流”般壮阔,广场上观众欢呼的热闹氛围;也要写“点”——比如士兵叔叔额头上的汗珠、坦克上清晰的纹路,让场景既有“大画面”又有“小细节”。
2. 写出真实的感受:看到“面”的壮阔时,比如“十里长街的受阅队伍让我心怦怦跳”;看到“点”的细节时,比如“士兵叔叔汗流满面还站得笔直,我特别佩服”,把自己的激动、自豪写出来,不用刻意“喊口号”。
3. 语言简单生动:用咱们学过的四字词语,比如“昂首挺胸”“威风凛凛”;试试比喻句,比如“士兵的队伍像整齐的小树”“导弹车像趴着的大老虎”,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就好。
1945-2025
二、习作指导
(一)优秀词语段积累
1. 描写“面”的优秀词语
场面氛围类:气势磅礴、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掌声雷动、万众瞩目
队伍形态类:浩浩荡荡、整齐划一、绵延不绝、井然有序、气势如虹、排山倒海
2. 描写“点”的优秀词语
士兵状态类:昂首挺胸、目光如炬、纹丝不动、汗流浃背、英姿飒爽、精神抖擞
装备细节类:锃光瓦亮、纹路清晰、威风凛凛、棱角分明、坚固厚实、精巧细致
3. 优秀句子范例
面描写句:“长安街上,红旗像红色的浪潮般随风飘动,受阅队伍从街这头延伸到街那头,脚步声、欢呼声、装备轰鸣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乐。”
点描写句:“我盯着方阵里的一位士兵叔叔,他的军帽檐下渗着细密的汗珠,可他的后背挺得像直尺,连手指都紧紧贴在裤缝上,一动也不动。”
点面结合句:“远看,装备队像一条钢铁长龙(面),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近看,每辆坦克的履带上都有凹凸的防滑纹路,连螺丝都拧得整整齐齐(点),难怪走起来稳稳当当!”
4. 优秀段落范例
面描写段:“电视里的天安门广场挤满了人,大家手里的小红旗举得高高的,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当受阅队伍走近时,欢呼声一下子涌了上来,有的人大声叫好,有的人激动地拍手,连我家客厅里的爸爸都跟着站起来鼓掌,整个场面热闹得像在过年。”
点描写段:“我把眼睛凑到电视屏幕前,看清了导弹车的细节——深绿色的车身上,印着银色的小字,字体工整得像字帖;导弹的外壳光滑发亮,上面有一道一道的环形纹路,妈妈说这是为了让导弹飞得更稳,我忍不住想:造导弹的叔叔阿姨一定特别用心!”
群众反应描写段(烘托震撼感):“前排的老兵突然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浑浊的眼睛里盛着泪光,军礼举到一半,指节已经泛白。身边的小姑娘踮着脚,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当导弹方阵带着低沉的轰鸣驶过时,她突然扯着妈妈的衣角喊:‘妈妈你看!好厉害!’不远处的大学生们举着国旗,原本笑着的脸渐渐收了笑意,有人悄悄挺直了脊背,跟着方阵行进的节奏,轻轻哼起了国歌。没有一句直接描写装备如何精良、队伍如何整齐,但每个人眼里的光、攥紧的手、哽咽的哼唱,都在说着这场仪式有多震撼。”
环境声音描写段(渲染肃穆感):“直升机编队掠过头顶时,轰鸣声先于影子抵达,却没压过观礼台整齐的吸气声。当徒步方阵迈着正步走来,脚步声从远及近,像千万面鼓同时敲响,每一步都踩在人心尖上。突然,所有声音都轻了——国歌前奏响起,广场上的风似乎停了,只有铜管乐的旋律在空气里流淌,连远处的鸟鸣都低了下去。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短暂的寂静后,欢呼声与掌声撞在一起,却没打破之前的肃穆,反而让那份庄重更沉更厚。”
视觉特写描写段(聚焦庄重感):“晨光里,护旗手的白手套攥紧了旗杆,猩红的绸带在风里凝住一瞬,又随着正步的节奏轻轻震颤。银灰色的礼兵靴踏过长安街,每一步落下,都像叩在青石板上的惊雷,靴尖的金星在朝阳下亮得刺眼。观礼台上无人喧哗,只有相机快门声轻得像呼吸,所有人的目光都追着那面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直到它吻上蓝天的那一刻,广场上的寂静忽然被冲破——掌声像潮水漫过堤岸,连风里都裹着滚烫的敬意。”
(二)选材:选“面”和“点”的好素材
1. “面”的素材:挑“一眼能看到的大场景”
阅兵的整体阵容:比如“电视里的受阅队伍分好几拨,有走正步的方阵、坐装备车的队伍,还有天上飞的飞机编队,从东到西排了好长一段路”。
现场的热闹氛围:比如“广场上的人们举着小红旗,一会儿鼓掌一会儿欢呼,声音像浪潮似的此起彼伏”“我们家看电视时,爸爸忍不住跟着拍手,妈妈眼睛都看直了,连说‘太壮观了’”。
整体声音氛围:比如“直升机的轰鸣声、徒步方阵的正步声、观众的欢呼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又庄严的曲子”。
2. “点”的素材:找“藏在大场景里的小细节”
士兵的小细节:比如“走方阵的叔叔们,每一步迈的距离都一样大,胳膊摆动的高度也完全相同”“有个叔叔额头渗着汗,汗珠顺着脸颊滑到下巴,他却连抬手擦一下都没有”“护旗手的白手套攥着旗杆,指关节都微微发白”。
装备的小细节:比如“坦克的‘身子’是绿色的,上面一道一道的纹路特别清楚”“导弹车的车身亮晶晶的,导弹像根长长的绿柱子,上面还印着小小的字”“飞机机翼下挂着的小红旗,在风里轻轻飘着”。
群众的小细节:比如“老兵颤巍巍举着军礼,眼睛里闪着光”“小姑娘踮着脚,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还扯着妈妈的衣角喊‘好厉害’”。
自己的小反应:比如“看到飞机编队飞过时,我赶紧凑到电视跟前,生怕看漏了”“听到方阵的脚步声特别整齐,我忍不住跟着小声数‘一、二、三、四’”“看到国旗升起时,我也跟着站起来,心里暖暖的”。
(三)结构:搭好“点面结合”的框架
1. “先看面→再找线→最后写点”结构(最简单)
开头(面):“9月3号那天,我和家人一起看阅兵,电视里的队伍特别壮观,长安街上插满了红旗,受阅队伍从这头排到那头,我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眼睛都离不开屏幕。”
中间(点面结合):先写“面”——“受阅队伍里,有走正步的、开装备车的,还有天上飞的飞机,直升机轰鸣着掠过,方阵的脚步声特别整齐,观众们欢呼不停”;再写“点”——“我仔细瞧,士兵叔叔额头渗着汗却站得笔直,护旗手的白手套攥着旗杆,老兵举着颤巍巍的军礼”;最后说感受——“这些小细节凑在一起,才组成了这么壮观的大场面,我越看心里越自豪”。
结尾(总结):“这场阅兵让我知道,咱们的祖国真强大,我以后也要像士兵叔叔一样,做事认真又努力。”
2. “总→分(面+点)→总”结构(最清晰)
总起:“9月3号的阅兵,既有让我惊叹的‘大画面’,也有让我感动的‘小细节’,那些热闹的场面、动人的瞬间,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了。”
分述:①写“面”——“受阅队伍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脚步声‘咚咚’地响,飞机飞过时‘轰隆隆’的,广场上的观众举着红旗欢呼,特别有气势”;②写“点”——“每个队伍里都藏着小细节:士兵叔叔站得笔直、汗流满面,护旗手的绸带随风颤,老兵的军礼闪着光,小姑娘的小拳头攥得紧”;③连起来说——“就是这些小细节,让大场面更让人激动,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握紧了拳头,跟着电视里的人一起鼓掌”。
总结:“看完阅兵,我特别为祖国骄傲,也想把这些‘点’和‘面’写下来,好好记住这一天里的震撼与感动。”
(四)写法:教你写好“点”和“面”
1. 写“面”:像“拍全景照片”一样,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写进去,比如“电视里的长安街两边,插满了红彤彤的国旗,受阅队伍一排接一排地走过来。走正步的叔叔们脚步声特别齐,开装备车的队伍‘轰隆隆’地跟在后面,天上还有直升机编队飞过去,广场上的人们举着小红旗欢呼,整个画面又大又热闹,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2. 写“点”:像“用放大镜看细节”一样,抓“动作、样子”写,比如“我盯着走方阵的叔叔们看,发现每个人的脚尖都绷得直直的,脚落地时‘啪’的一声特别响;胳膊摆到胸前时,手腕刚好对着肩膀,没有一个人出错”“我凑到电视跟前看护旗手,他的白手套紧紧攥着旗杆,猩红的绸带在风里停了一下,又跟着正步轻轻晃,特别庄严”“老兵举着军礼的手有点抖,眼睛里亮晶晶的,好像有眼泪,可他的腰却挺得很直”。
3. “点面结合”的小技巧
用“先远看→再近看”连接:比如“远看,受阅队伍像一条绿色的长龙(面);近看,每个士兵都昂首挺胸,额头上渗着汗还站得笔直,护旗手的绸带在风里颤(点)——原来这条长龙,是好多这样认真的士兵组成的呀”。
用“我的感受”连接:比如“看到整个装备队绵延好几里地(面),我觉得特别震撼;再看到导弹车上的弹体纹路、飞机下的小红旗(点),我突然明白,这么厉害的装备,都是大家用心做出来的,心里更骄傲了”。
用“声音/画面切换”连接:比如“听着直升机的轰鸣声(面),我抬头盯着电视;等镜头拉近,我看清了护旗手攥着旗杆的手套,还有老兵眼里的光(点),一下子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五)提纲:一步一步写出来
1. 开头(1-2句话)
时间:9月3号;
事情:我和谁一起看阅兵;
第一感受:比如“电视里的场面特别壮观,长安街上满是红旗和队伍,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2. 中间(3-4句话,分两段)
第一段(写“面”):
看了什么大场景:比如“受阅队伍里,有走正步的、开装备车的、飞飞机的,排了好长一段路,直升机还轰隆隆地从天上飞过”;
当时的氛围:比如“广场上的人举着红旗欢呼,我们家也特别激动,爸爸跟着拍手,妈妈连说‘太厉害了’”。
第二段(写“点”+感受):
找到的小细节:比如“士兵叔叔步伐整齐、汗流满面,护旗手的手套攥着旗杆,老兵举着颤巍巍的军礼”;
自己的感受:比如“我觉得士兵叔叔好辛苦,也觉得咱们的祖国真强大,看着看着眼睛都有点湿了”。
3. 结尾(1-2句话)
总结感受:比如“这场阅兵让我特别自豪,也特别感动”;
小想法:比如“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向士兵叔叔、造装备的叔叔阿姨学习,将来为祖国出份力”。
1945-2025
三、参考范文
1
从屏幕里走来的骄傲
--盛大阅兵观后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9月3日,当激昂的国歌声从电视屏幕传出,我的心也随之沸腾,盛大的阅兵仪式拉开帷幕,那些从屏幕里走来的画面,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骄傲。
电视里,受阅队伍宛如钢铁洪流,沿着长安街浩荡前行。徒步方阵的士兵们,身姿笔挺,步调一致,脚步声汇聚成震撼人心的节奏,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与如今的强大底气,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丈量着祖国的复兴之路。装备方阵中,一辆辆坦克、导弹车威风凛凛,这些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闪烁着科技的光芒,彰显着国家雄厚的国防实力 ,见证着我国从落后走向强盛的伟大跨越。战机编队呼啸而过,在空中留下绚丽的轨迹,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空军的英姿。整个场面气势恢宏,让人热血沸腾,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属于中国的高光时刻,是综合国力的有力彰显。
将目光聚焦到一个个细节上,更能体会到这场阅兵的震撼与感动。士兵们额头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那是他们刻苦训练的勋章,即便汗水滑落,他们的眼神依旧坚毅,身姿依旧挺拔,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与使命感;礼兵的白手套紧紧攥着旗杆,随着正步的节奏,国旗缓缓升起,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这一刻,整个广场庄严肃穆,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国旗,心中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抗战老兵坐在车上,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却依旧努力地挺直腰杆,举起颤巍巍的手行军礼,他们的眼神中饱含着对往昔战斗岁月的回忆,对今日和平的欣慰,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英雄 ,正是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盛世。
看着屏幕里的阅兵仪式,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想起曾经,列强的侵略让中国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苦难,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但英勇的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顽强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迎来了新生。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这次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在世界面前挺直脊梁;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份从屏幕里走来的骄傲,在未来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2
那片“绿潮”里的祖国力量
--盛大阅兵观后感
客厅里的电视刚响起激昂的音乐,我就抱着小凳子凑到跟前,和爷爷一起等着看阅兵。当画面里出现徒步方阵的那一刻,我瞬间屏住了呼吸——战士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分毫不差的步伐,像一片带着力量的“绿潮”从远方涌来,队伍边缘直得像用尺子量过,没有半分杂乱,看得我忍不住攥着爷爷的胳膊拍手叫好。
我赶紧凑近电视,盯着“绿潮”里的每一位战士:他们的后背挺得笔直,像小树苗一样挺拔;胳膊摆动时,每只手都刚好抬到胸口高度,连手指的姿势都一模一样;踢腿时,脚尖绷得紧紧的,落地时“啪”的一声特别响亮,几百人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像一阵有力的鼓点。爷爷指着屏幕说:“你看,没有一个人走偏,没有一个人慢半拍,这就是咱们中国军人的纪律!”
看着这整齐的方阵,看着方阵里每一位精神抖擞的战士,我心里热乎乎的。我想起妈妈说过,战士们为了走得这么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训练,反复调整脚步的大小、胳膊摆动的角度,哪怕汗水流进眼睛,也舍不得眨一下。他们用无数次练习,把“整齐”刻进了每一个动作里。
这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是祖国的强大。不是只有厉害的装备才叫强大,像这样能把几百人的队伍练成“一个人”的团结和纪律,也是一种强大;像战士们这样不怕苦、能坚持的精神,更是祖国强大的底气。
阅兵结束后,我总想起那片“绿潮”,想起战士们整齐的脚步。以后我写作业时,也要像战士们练步伐一样认真,一笔一划不马虎——我也要用自己的小努力,为强大的祖国添一份力!
1945-2025
2025年9月3日阅兵知识
1.阅兵背景:2025年9月3日,将举行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2.阅兵时长: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
3.阅兵特色:注重把194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14年抗战历程等与抗战胜利紧密相关的年代符号融入到阅兵规模、装备数量、队形编排等设计中。联合军乐团整体设置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前排设置80名礼号手,寓意抗战胜利80周年。
4.受阅方队:编设45个方(梯)队。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老”是抗战老部队,“新”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等。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等组成,部分明星装备首次公开亮相。
5.装备展示: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集中亮相一批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导弹等先进装备,还专门安排了无人、水下、网电等新型作战力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