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第八集观后感
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其中第八集探讨中国读书致贫的问题[1]。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贫困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2]
关于脱贫,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是,教育是其中途径之一,而且教育是促成向上流动的关键。网上有评论讲197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最幸福。我也有幸成为那代人中的一员,而改变恰恰是从受教育开始。有幸表现在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走向、上大学费用不像现在这样高的离谱、同学中的官二代低调内敛、找工作远没有现在这样艰难、只要自己够努力就能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有自己独立的住所……所有这一切对于今天急于脱贫改善现状的农村子弟来说可能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在我们这样一个有鼓励民众受教育传统的国度,事关教育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导致脱贫目标难以实现?我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意味着一国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3]。尽管我国法律上明文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村因撤乡并镇难以实现就近入学、不重视女孩的教育等原因,远未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当下的问题,农村女孩受教育不足的影响会更加长远,有句话讲得好:教育了母亲就教育了整个家庭,教育了所有的母亲,就教育了全人类。
其次,教育方向的错位。培养人应该是多元的,从供需角度讲,我们近几年教育的大跃进导致本科生严重的供大于求,这其中以专科院校升本科、大学成立独立学院为祸尤甚。在日本、台湾有前车之鉴的前提下,仍然搞这样的教育改革,我认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严重失职。以日本为例,“由于政策松动,1990年代私立大学乱立,至2006年新办大学约七十所,还有一百多所两年制短期大学改为四年制大学。但社会少子化,预计2020年十八岁人口减少至188万人,倘若大学升学率为百分之五十五,尚缺5万人填满校园。”教育方向的错位,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也影响了民众对教育的预期。
第三,政府缺位使毕业生择业、失业而无所依恃。从社会救助角度讲,政府应从三个维度加强政策托底,一是对于这些毕业生,在择业、失业期间政府应有政策托底,保证这些人免于饥饿;二是应鼓励公益机构加强对这个群体就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降低小微企业社保负担,我国现行法规要求企业必须为其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不问员工年龄,实事求是讲,贫困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何不允许将企业为其缴纳的近30%社保交给毕业生!如果经历了高等教育后的群体还有这样的失业情况,那只会令贫困群体陷入深深地绝望。
第四,公众根深蒂固的观念。“有观点认为,穷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天生就目光短浅,所以才会贫穷。”[5]此外,贫穷源自于懒惰,源自于缺乏勇气、缺乏毅力等等不同说法,都是上述观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观念最终都会影响公众面对贫困时行动的选择,政策的制定。“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在1997年的一家报纸上称,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6]另外,即便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也都主张要通过最低保障来托起一部分人的生活,让穷人享有保障收入,社会必须做好最低标准的保障并提供医疗服务。专家们的这些观点应该足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进而影响人们观念的转变。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中还讲述了贫困人口生育控制、政府贫困救助政策、政府在面临粮食短缺的两难处境、人道援助及慈善、政府怎样面对跨国公司财务掠夺等等问题。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在当下的中国,让万超、王盼这样有努力、有愿望改变现状、摆脱困境的孩子们仍陷于贫困,是这个时代的耻辱。结合成长经历,我仅谈对教育脱贫的思考。
参考资料:
[1]、[2] 百度百科“为什么贫穷”、“贫困”;
[3]、[5]、[6]《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著,中信出版社,2013;
[4]《系紧兜裆布》李长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