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暴雨将至》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3-06-27 09:1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暴雨将至》影评观后感


说到马其顿,可能很多影迷都不太了解。

这个国家,电影产业并不发达,由于巴尔干半岛复杂的局势,马其顿1993年才真正独立。

这部1994年的电影,就成了马其顿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电影。

在世界影坛获得一致好评的经典电影——《暴雨将至》。

在不少影迷眼里,它也是环形叙事结构的开山鼻祖。


一听片名,就有身体被淋湿的感觉。

但其实这部片子的雨,直到影片结束才下了下来。

而且还是马其顿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毕竟那一年被大家叫做「上帝想要看电影的一年」。

要知道当年和它一起被提名最佳外语片奖的有:李安的《饮食男女》。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里评分最高,也是三部曲里最为成熟的作品。

虽然《暴雨将至》没能夺得奥斯卡,但却赢得了一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那一年,和它一起角逐威尼斯电影节,且收获其它奖项的电影,如今都已成为了影史经典。

1994年,世界电影像井喷了一样涌现了大量的好电影,《暴雨将至》能脱颖而出,更加说明了它的价值。

这部有着宗教、民族标签的电影,有必要先介绍下它的时代背景。

1992年,追随老大哥苏联解体的脚步,前南斯拉夫也解体成了6个独立国家。

其中一个就是马其顿。

这个国家的7成人口是信仰东正教的马其顿族;3成人口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由于信仰差异和民族矛盾,马其顿冲突不断。

善良的人们和嗜血的杀手共存,相互接近,又相互远离。

电影采用了环形叙事结构,就像昆汀·塔伦蒂诺在《低俗小说》里用的那样。

哦对了,《低俗小说》也是1994年的作品呢。

《暴雨将至》分三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一个穆斯林女孩,被怀疑杀了人,而逃亡到一个东正教堂里。

在一个年轻神父的帮助下,躲避了一场追杀。

第二天被教堂里的老神父们发现,为了保护这个女孩,年轻的神父带着女孩离开了
教堂。

尽管他们不懂彼此语言,但两个人渐生情愫。

后来女孩的家人追来,他们不能容忍穆斯林和东正教徒相爱。

为了爱情,之前一直躲避追杀的女孩,宁愿被自己的哥哥用枪打死。

第二个故事

一个来自马其顿的摄影师,获得了普利策奖。他从战火纷飞的地区回到伦敦,准备和有夫之妇的安妮求婚。

摄影师希望安妮跟他一起,回他的家乡马其顿。

安妮既爱着摄影师,又放不下丈夫。

她在两难中,犹豫不决。

摄影师只好自己回去。

而她的丈夫,也在一次意外的枪击事件中丧生,离开了她。

第三个故事

告别恋人安妮,摄影师独自回到阔别十六年的家乡。

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的牧羊人朋友,被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杀死了。

而他的侄子,也就是后来保护她的年轻神父。

他为了救这个女孩,最后却被疯狂的本族人打死了。

而在伦敦的安妮,赶到马其顿,看到的只是摄影师的葬礼。

最后,憋了一百多分钟的雨,终于倾盆落下。

这三个故事,并不能像《低俗小说》那样,可以重新打乱顺序,让它符合时间结构。

在第二个故事中,导演故意制造了一个时间矛盾点。

有一场戏,安妮拿着放大镜,在看第一个故事中,年轻神父和被打死女孩的照片。

而这时的摄影师,还没回到马其顿;那个女孩也还没到那个教堂。

这一切是矛盾的。

导演之所以这么设置,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时光无法倒流,所以发生过的悲剧无法挽回。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三个故事,都是以死亡作为结尾。

无奈与伤痛,反复出现在生活中。这就像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样。

2001年,马其顿又爆发了一次两个民族间大规模的冲突。

《暴雨将至》天才一般的叙事,超越了古典与现代,自成一体。

一代代人,就似一个圆圈,荒唐地循环往复。

1994年,上帝想要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诞生了。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行动目标希特勒》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死亡幻觉》观后感影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