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影评观后感
《第六感》这部电影是悬疑、惊悚片,说实话我观影的初衷是试图找点“刺激”,但我没想到一部恐怖片能让我哭成这样。这篇影评的解析角度有:心理/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情节反转、电影的艺术。
正式写之前想聊聊电影中的“香蕉皮”。
“香蕉皮”是我自己胡乱起的名。在现实生活中,它指的是人一踩到就会被动触发滑倒技能,甚至可能溜出去好远再摔一大跤。在电影中,它是指被导演放在某处、等着观众踩上去、从而诱导观众往某个方向走的情节/细节。我得承认,我真的踩中“香蕉皮”,并结实地摔大跤了。
第一块“香蕉皮”在电影开头,为庆祝丈夫获奖,妻子拿了美酒与之共饮,在谈笑中说丈夫因工作冷落自己,于是,我理所当然地形成第一印象:丈夫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工作狂、妻子受了委屈、夫妻关系不太和谐。这块香蕉皮我结实地踩了上去。到后面,丈夫自己也有提及对妻子的冷落和忽视,以及在结婚周年纪念日的晚餐迟到,这一印象就更深刻。
更坏的是第二块“香蕉皮”,电影中突现影片,一个女人在屏幕中央,“警告”男子麦肯要让妻子幸福,不能辜负她,诸如此类的话。画面一闪,原来是家里的电视在播放结婚时的录像带,妻子对晚归的丈夫不闻不问,丈夫还发现妻子在吃抗抑郁的药。于是,我又踩中这块香蕉皮,更加根深蒂固地认为:丈夫辜负了妻子,因工作让她备受委屈。这导致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不喜欢麦肯,想对他大加挞伐:什么工作能比家庭更重要!你醒醒啊!不要为了拯救他人辜负了最亲爱的人啊!
但终究,我还是错付了。踩上香蕉皮,只会被动地往某个方向越错越远,却错失藏着本质的细节。
好的,接下来,进入正题。
一、心理/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1.小男孩科尔
科尔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孩子,他长期活在恐惧、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因为他有“灵异第六感”,能看到和听到鬼魂。一个小男孩,每天都会看到逝者死时的惨状(如上吊吐舌、血肉模糊、狂吐不止),不出问题才怪。这种特异功能让他备受歧视和误解,他被人说是“怪胎”,非常孤独。起初,医生针对他的症状说了一堆术语,如“被害妄想症”“精神分裂”,这是从科学的角度为小男孩的表现下定义,我也以为他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存在心理问题。然而他经历的事情是超自然的、非科学的,很难被解释,这种无以言表的灵异事件让他更恐惧、焦虑,所以表现出来就更孤僻、怪异,没朋友、被排挤、少言寡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睡觉,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蜷缩式睡姿,房间里有小帐篷,里面摆满了神明的雕像,只要看到鬼魂,他就躲进自己的“安全屋”,蜷缩着、瑟瑟发抖地等阴冷的鬼魂离开。不得不说,小男孩的演技、导演对细节的处理太到位了,很真实。
幸运的是,小男孩的身边一直有妈妈的爱与支持,在男主麦肯的陪伴和帮助下,他逐渐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超能力,并尝试勇敢地与鬼魂沟通,帮助他们了结未竟之事。他保留着自己作为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帮助他人,也让自己得到了成长和救赎。
2.单亲妈妈琳恩·希尔
科尔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重任。单亲妈妈的困境,诸如巨大的生活压力、为生计奔波、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身心健康等等,我在此不多赘述。对比国内最近热映的《好东西》,我个人认为《第六感》用了较少的篇幅,但塑造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人物角色。她当然有对科尔照顾不周的地方,会因为科尔的行为异常感到焦虑和难以承受,让他一个人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却无处诉说,在同学中如此孤僻怪异却还要在妈妈面前假装一切安好。但是,她在尽其所能给科尔以保护和支持,会在看到科尔被同学欺负受伤后自责地哭泣,接着打电话找同学家长告诉他们“不要再碰我的儿子”,会在儿子害怕得发抖时用力地抱紧他,听到科尔坦白“第六感”,即使非常害怕,她也和科尔说:“我永远不会觉得你是怪胎,永远不会。”
到后面,科尔说起外婆的事情,我才知道,除了生活的琐事而育儿的压力,琳恩也有自己的心结,她曾和自己的妈妈因舞蹈表演而争吵,她以为自己不曾被妈妈看见、在意,直到从科尔的口中得知答案,她才解开心结。
“她说,你去过她的墓地,还问了她一个问题。她说答案是,每一天。你问了她什么?”
“我有没有令她骄傲?”
(这一句话、这一幕,无论看多少遍,我都会落泪。)
3.医生麦肯及其妻子安娜
医生和妻子同时出现的地方很少,但他们正是电影最大的反转。
电影伊始,安娜为丈夫感到骄傲,庆祝他拿奖,但也指出丈夫把工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包括妻子。第一个病人由于被医生疏忽、难以承受,在他们面前自杀,麦肯出于愧疚,遇到有相似情况的第二个病人(科尔)后竭尽全力想拯救他,以致经常晚归、忽视妻子、夫妻关系紧张,甚至忘记结婚周年纪念日,安娜难以忍受这种忽视,已经到吃抗抑郁药物的地步,同时出现的还有“第三者”的存在——有别的男人涉足他们的婚姻。我在电影最后十分钟之前,还一直在担心夫妻二人的生活,好奇他们后来的走向。直到——
医生意识到自己死了!他是鬼魂!
比夫妻形同陌路更痛的是天人永隔、生离死别。
麦肯的执念有二,一是妻子,二是患者,所以他久久不肯离去。而安娜也一直没从丈夫离世的伤痛中走出来,她一直想念着至爱之人,每天都在看结婚的录像带、吃抗抑郁的药维生。
太痛了!
最后几分钟,麦肯给妻子告白的画面,真的很好哭。
二、情节反转:根源于爱
这部恐怖片的反转非常高能,它不是靠突然出现的骇人画面/音效来激发人的恐惧,所有的反转都根源于爱。
电影伊始,氛围阴森诡异,麦肯医生在家中遇袭,接着遇到下一个病人,发生一系列离奇事件。从一开始以为科尔是心理问题,到后面科尔坦白自己能看见鬼魂的秘密,影片逐渐走向惊悚、恐怖。
影片有几次情节反转与升华:第一次,科尔帮助死去的小女孩如愿,他与自己的“第六感”和解;第二次,科尔在舞台上拔出石中剑,他与同龄人和解;第三次,科尔告诉妈妈真相,他与家人和解,而妈妈也和自己的妈妈和解。(参考豆瓣短评)
当麦肯医生终于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死去的真相时,出现了全片最大的反转。原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救赎。电影明线是医生帮助小男孩克服恐惧、直面鬼魂,暗线则是医生无法直面死亡的事实,他也需要被帮助和救赎。麦肯医生在帮助科尔面对自己的超能力,接纳令人恐惧的“第六感”,勇敢地帮助鬼魂解开心结。与此同时,科尔也在帮助麦肯接受自己已死的事实。最后,科尔与母亲深情拥抱,麦肯与妻子放下死亡、释然告别。
结尾的反转不仅是情节上的巨大转变,更是影片主题的升华,它让一个恐怖故事,升华成一个关于爱和救赎的故事。
三、电影的艺术
我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拓宽我的生命。我个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叙事,我在别人的故事里欢笑、哭泣、丰富感受、宣泄情绪。但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说不出镜头语言的寓意,或者别的什么一二三,最多就是谈谈感受,享受观影的过程。然而,这次和小吴老师一聊,却发现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1.视听
同样是叙事,电影和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视听。在《第六感》中,视听上的表现手法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的整体色调偏冷,从一开始就营造出阴森、诡异的氛围,与影片的恐怖主题相符,然而冷色调在影片中的使用并非从一而终。直到看完结尾,发现麦肯医生是逝者,我才意识到,他的服装始终是灰色、黑色等冷色系,而科尔的母亲和同学、安娜的服装大多色彩鲜艳。导演在着色上一直在暗示活人和逝者的区别。尤其是麦肯医生夫妇同框时,色彩的对比尤为明显。周年纪念日,安娜一袭红裙;麦肯晚归,安娜躺在床上睡着,裹着红色披肩;直到最后坦白,也是麦肯在说话,安娜睡着,裹着红色披肩。每当安娜意识到麦肯的存在时,周围温度会骤降,她呼出白气,裹紧身上的暖色外套。看完反转后才意识到,导演在影片中扔了香蕉皮、烟雾弹,但也给了很多暗示。
2.录像带
影片中出现的录像带不多,但都是关键的线索。第一是结婚录像带,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只要安娜在家,电视上都会播放录像带,她靠回忆缓解失去至爱之痛。第二是偷拍的录像带,科尔通过与小女孩儿鬼魂的沟通,找到这份录像带交给其父亲,解开了她的心结。这是科尔第一次直面鬼魂、予其帮助,与此同时,正视自己的“超能力”,解开自己的心结。
《第六感》是1999年的电影,那个时代,电影基本上以录像带、DVD的形式出现。录像带象征着记忆与真相,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美好的回忆还是痛苦的经历,只有敢于面对,角色们才能真正地解开心结,获得内心的平静。如此,导演将电影本身与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从中暗示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敬意。电影中的人通过看影片,解开心结;电影外的人、看电影的我们,透过影片,也看到了爱、温暖与美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跨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丰富其感受与灵魂。这何尝不是一种致敬呢?(这一点可能存在过度解读,等我后面修炼一番再来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