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观后感影评
第一次看是点映场,昨天晚上看的是正式上映场了。
2025年7月27日,晚上九点,海淀剧院,座无虚席。中间笑声频起,讨论热烈,听内容有不少观众都不是第一次看了。结束已经十一点了,大家都没走,在等彩蛋,而且观众还自觉鼓掌。
相比于第一次的观后感,这一次将更加聚焦于角色,再加一些名词解释。
《戏台》、《罗小黑战记2》观后感
先说几个勘误:
1、在一刷的观后感中,我提到这个电影的主要故事结构来自相声《关公战秦琼》,并提到叶蓬和曹云金近期演过一个,这是我记错了,实际上叶蓬和曹云金近期在曹的直播间演出的是《空城计》,因为都是拿京剧舞台事故抓哏,我就给记错了。前些年叶蓬、李寅飞在天津卫视文艺频道演过一次《关公战秦琼》,基本就是复刻的侯宝林的版本。
2、有人说洪大帅的原型是张宗昌,这里要说一下,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提到的军阀就是韩复榘。王长林、赵世忠二位说过另外一版,提到的军阀是张宗昌。两版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上还是有些区别。
3、公众号“文汇文艺评论”26号发布了一篇文章《陈佩斯新片,错了》(姜凌),其中提到两个细节:一是《霸王别姬》不是传统老戏,而是由齐如山编剧,梅兰芳等人创作表演的一出“新编戏”(对于民国的人来说),首次演出时间为1922年农历年初。第二个就是电影中“男旦”这个说法不准确,旧社会戏班子只有男演员,女性角色也是男演员扮演,因此不需要特意强调“男旦”。到了民国女性开始参与表演,一般称呼她们为“坤伶”,演旦角的称为“坤旦”。也就是说,在当时,女性演员才需要特称,凤小桐是男的,不需要特称。第一个错误可能对于电影核心思想建构以及观众的观影认知有一定影响,不过艺术创作加以一定的改造或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无伤大雅。
二刷观后感:
其实我对陈佩斯并没有多少“情怀”加持。我能看电视的年龄里,小品已经是赵本山的天下了。
去看第一遍,主要是因为之前一直想去看话剧版抢不到票,对陈佩斯的演技也有信心,以及这个题材我也很喜欢。看了第一遍之后,大概摸熟了脉络,我觉得整体上算是一部好电影,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节奏、模式确实不算是当前大多数电影的套路,难怪有人会怀疑它足不足够吸引人。不过从二刷的现场来看,似乎可以保持谨慎乐观。
电影故事整体上挺好的,二刷的时候,第一次看很多地方不理解不明白的也都看明白了,也得承认部分情节或某些人物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好电影。
一
大嗓儿第一次出场时,手里拎着笼屉,嘴里唱得正是霸王回营时的四句词,但是最后一句“此一番连累你多受惊慌”中“惊慌”二字就已经唱成了落子腔了。话剧版大嗓儿上台唱的是前两句,电影版为了给后面埋伏笔,做了改动。
二——名词解释
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 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后来的评剧正是在落子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特点形成的。电影中洪大帅是滦县人,大嗓儿是乐亭人,从小在老家都受到这种地方戏的影响,也算合理。
三
城门攻破,英国火车驶来,分开了两拨正在打仗的中国人(城里黄大帅的队伍和城外洪大帅的队伍)。英国人大喊“这是英国的火车”,两拨队伍就那么泾渭分明地站在轨道两侧,目送着火车进了城。这一幕非常讽刺荒诞:原来战争是可以这样停止的,竟无一人想着联合起来将英国人赶出中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火车轧过铁轨,碾过他们的面皮,压断他们的脊梁。彼时国内军阀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四
凤小桐一出场,就立住了他是个戏痴的角色设定:他一直称呼金啸天为“三哥”,称呼侯喜亭为“七叔”,这都是戏班里的规矩,论资排辈,互相之间有些师兄弟关系,沾亲带故。他也不了解什么是大帅,上来第一句问的就是“他是唱什么的”,当听说军阀是打仗的之后,第一反应是“和咱们爷们儿没什么关系了”。其实这句话可以和后面徐明礼骂侯喜亭的那句话连在一起看:“你们这些人,除了戏台上那点儿事,脑子里怎么什么都没有!”这或许是导演想传递的关于演员的两难困境:真正琢磨戏、研究演技的演员,往往满脑子都是专业上的事情,对于其他事不关心不关注,这样他的艺术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可对于他周围的其他人来说就未必是好事了,这样的演员往往容易与社会、与时事脱节,也没有过多的心思用来研究其他事情,显得不通人情世故,脾气怪异。困境恰恰就在于:这两条路演员到底应该选哪条?有可能做到平衡吗?他们有多大的自由和空间自己选择?选择后的代价他们能否承受呢?
凤小桐很容易让人想到《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但不得不说,凤小桐这个角色简单很多,也正因其简单,所以也相对好演。戏痴,钻研戏,只认戏,对京剧以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不闻不问,也不容别人糟改京剧。他一开始面对大嗓儿和她搭档的时候,只是出于一种专业人士看不上外行的嫌弃,所以拒绝。他真正紧张起来的时候是听说京剧界的名角儿来了一大半,他突然晕了,紧张到想吐——因为他明白,如果台下只是洪大帅这样的外行,就算唱得不怎么样,可能也只是一时的名声,影响不算特别大,他甚至也不太关心这些不懂戏的人怎么评价他。但是京剧界名角儿,那都是懂行的,要是被他们发现我凤小桐给一个卖包子的血外行挎刀(名词解释:就是甘心演次要角色配合主角,在争番位争名声的演艺界,这算是很大牺牲,也是一种地位名气不如主角的象征),那在梨园行中他一辈子的名声就都毁了,那些人不光会台下骂他,以后见了面还要阴阳他,教学生的时候还得拿他做反面教材,这简直是要被钉在京剧界的耻辱柱上,所以他紧张。
凤小桐第一次失望是在他看到军阀进了后台试图去提醒自己的“三哥”金啸天时,却意外撞见六姨太和金啸天的事情时,他吓得跑出去,在自己房间里发呆发愣(这个观点来自我的一位同事,她看完后与我线上交流时说出,我也很认同)。他心中的“三哥”塌房了,他失望于这样一个大角儿不爱惜羽毛,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戏上。而他绝望,则是在舞剑舞到一半被大帅的嘉奖令打断时,他心中神圣的、至高的戏曲舞台,被大兵的马靴毫不留情地践踏,还以为是对自己的嘉奖,所以他站起身来,匆匆地“拔剑自刎”,下台掩面哭泣。这个自刎的画面,其实也暗示了凤小桐最终投河的命运悲剧。
他和程蝶衣相似的地方在于,虞姬都是真虞姬,可他们的霸王,都远算不上霸王。段小楼不去说了,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就说金啸天,他配得上他的名气,别人对他的追捧吗?专业上当然过硬,这是他获得名气的基础。但在此之后,他抽大烟,在有原配妻子的情况下又娶妻,被抛弃后又显得重情重义以至于要抽大烟浇愁,临演出了出岔子,毫无职业道德却又一身的“角儿脾气”,面对粉丝不知爱惜羽毛反而顺水推舟,包括他最后登台,是为了坚守艺术,还是因为他不忿于让别人“打头炮”却把自己放在后面呢?拿着一整个戏班子人的性命来为自己赌气,好大的派头儿!
所以在我看来,金啸天从露面开始,就是一个一路塌房的过程。金啸天代表的,其实就是各个行业中那些有本事但无道德无原则底线的一群人。有观众认为,金啸天最后登台坚持不改词,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导演借他要表达的是“很多传统是不能乱改的,改了就不对味儿了”。这个观点对,但恰恰不体现在金啸天身上,而是凤小桐身上。凤小桐也坚持不能改戏,可她不会拿别人的性命做赌注,而是在自觉是毁坏京剧的凶手后选择投河——他投河不像是因为网上很多人说的:害怕蓝大帅的“喜欢男旦”其实是喜欢男色(这个点其实没什么根据,话剧剧本没体现,电影也没有明显体现),反而更像是内心崩塌之后的选择。他的搭档原来是那样的不堪,他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京剧原来也是可以被糟改的,那他的坚持还有什么意义?他想不明白,只能自我毁灭。
五
我本来对于六姨太这个角色不太满意,不是演技不满意,而是觉得导演非要塞进一个女性角色,然后又只用来发挥了两场有些恶俗的隐晦床戏,没啥意义。但是上一次发布的观后感底下的读者评论,有好几条都给了我很大启发,再结合这一次的二刷,我对六姨太这个角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六姨太是第一个串起了大帅和金啸天的角色。洪大帅进城时,六姨太和他一起坐在轿车里,路过德祥戏园看到了金啸天的名字,她顿时露出了狂热的表情,让大帅有了一丝丝吃醋,也有了一些好奇,为什么自己的六姨太对自己没有好脸儿,却对一个外人那么迷恋。接下来六姨太的一句话给洪大帅加固了要看金啸天的念头:“人家可是给皇上唱过戏的。”六姨太是想介绍金啸天有多厉害,洪大帅想的却是:金啸天给皇上唱过戏——听过他的是皇上——皇上就得听他唱,才能体现皇上的身份。这为接下来洪大帅“微服私访”进戏台后场买下了第一个伏笔。
我的读者在评论区评价六姨太时,大多指向这个角色讽刺的是当今饭圈很多不理智的狂热粉丝,盲目追星,甚至不惜纵容偶像的陋习(陪金啸天吸大烟),还自荐枕席。她迷恋的,其实还是自己想象中的“金啸天”,因此无论谁画上霸王脸谱,穿上行头,她都可以视作“金啸天”,至于内里是卖包子的外行,还是专业戏曲演员,她无所谓。也就是说,六姨太看中的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金啸天的专业技术,可能更多的是他表演霸王时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霸气的气质,就算这些只是演出来的、包装出来的,都无所谓。这和现在的饭圈很多行为很像。我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不过二刷的时候,还是多了一些其他的看法:六姨太自述家里是开书铺子的,自小看曲集子开的蒙,也就是说她家里算有点文化,自己能识文断字,这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看曲集子开蒙还有另一层意思,戏班子里“开蒙”也指开始接受戏曲教育,这就为她盲目迷恋金啸天找到了一个历史原因:或许就和现在很多人看了那些伪中产的所谓生活方式,就以为只有那样才叫高级一样吧,她从小看着书中的爱恨情仇,学着戏中的才子佳人,就一直想找一个和书中男主角一样的人物做恋人,于是把这份理想投射到了金啸天身上,刚好她又懂一些戏曲,能够看出来金啸天专业过硬,所以哪怕明眼人都会发现金啸天有着太多不符合的地方,她依然选择了忽略和纵容。说个不算歪楼的话,六姨太就像薛宝钗教训林黛玉时说的那样:“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现在的人不能自己去观察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却沉迷于短视频营造的虚假梦幻,然后痛恨自己,痛恨别人,其实是差不多的病。
可是这样的事情恐怕不能完全责怪六姨太,那个年代,家里能让她读书,不能说不算开明,可是她最终却沦为了洪大帅的姨太太,这中间,或许强抢、逼迫都是免不了的。不得自由的婚姻生活,更是让六姨太只能把内心那一点无法实现的愿望完全倾注在追捧金啸天身上。她确实不理智,狂热,过度,但和现在饭圈的习气还是有区别:她喜欢的金啸天在专业上是过硬的,有真本事。而且她只是自己狂热,不涉嫌攻击别人。反倒是真实历史上两家粉丝对打擂台反而不少见,可见艺术作品再怎么夸张,也比不上现实魔幻。而且她并非完全没有羞耻心,当金啸天找她要大烟的时候,她可能是担心耽误了金啸天的演出,可能是觉得抽大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首先说的是自己没有,直到被金啸天闻出来她身上有大烟味道后,她才改口为“都是他逼我的”,他是谁?恐怕就是洪大帅,后面洪大帅自己也是吸大烟的。六姨太在面对自己的偶像时,还是希望维护一下自己的形象,可见她是知道抽大烟不好的。可惜后面被金啸天迷得七荤八素,就什么都不顾了。
六姨太最后看到洪大帅要举枪打死金啸天的时候,完全没有害怕的神情,跑过去阻拦大帅开枪,要不是她拦那几下,金啸天估计等不到蓝大帅的“救场”了。六姨太维护的是金啸天,更是她自己心中的理想爱人。
六
图片
刘八爷第一次走进德祥戏院大门的时候,背景音里正是洪大帅进城时礼仪队鸣枪的声音,这也暗示了他的结局。后面当“微服私访”的洪大帅挑衅他时,他完全忽略了洪大帅问他那句“你看看我后边儿有尾巴吗?”,和自己骂洪大帅的话之间的关联。当洪大帅把手枪拿出来后,刘八爷第一反应是看了侯喜亭和吴经理一眼:他以为这是戏园找来的另一个地痞流氓,来为突然退票平事儿的,想把自己吓唬走,所以他非常自信洪大帅不会开枪,而是会按照江湖规矩耍耍把式,最后两边的人拉一拉,戏院这边服个软,给点钱,这事儿就过去了,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他刘八爷才是这地方的地头蛇。于是他脱了外衣,以为洪大帅要和他摔个跤,结果没想到直接就被“一个窟窿眼子”“拖出去喂狗”了。
七
洪大帅刚进戏园子时其实见过孩子压腿,当时底下的板凳并没有发出很大的“吱嘎吱嘎”的声音。但是他先入为主,再加上他眼中的“行家”大嗓儿说是压腿,他就没有怀疑了;同样的,凤小桐吊嗓子的声音和六姨太叫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因为凤小桐刚好又露面了,大嗓儿再一说,他才没怀疑。
多说一点洪大帅。还是那句话,不够狠,剧本给这个人物设计的情节完全没有展现出这个人物该有的暴虐和弑杀。因为这一点不足,所以从徐明礼到吴经理到侯喜亭显得那么惊慌就有点不太通顺。洪大帅干过最坏的事情是什么?似乎就是开头一顿大炮把老北京的城门楼子给炸了,算破坏文物。之所以这个形象该有的压迫感没展现出来,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他杀死的是刘八爷。可能编剧或导演想用衬托手法:刘八爷那么狠,结果被洪大帅轻描淡写地就给杀了,那洪大帅得多狠啊?但恰恰因为刘八爷是个地痞流氓,还欺负了戏班子,纯反面形象,所以杀死他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不是洪大帅更狠,反而觉得这个大帅为民除害,挺好的。洪大帅进戏班时对待小孩子的态度也很和蔼,这都削弱了他的负面特性。以及,姜武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和杨皓宇演吴经理一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大喊大叫的毛病,尤其是最后看到霸王要自刎的时候,一直嗷嗷叫,叫了得有四五分钟,让人只是觉得聒噪,而不是带入戏班众人的心态感到害怕。这个地方表演层次可以多一点。
八——名词解释
涛贝勒:指爱新觉罗·载涛(1887年6月23日-1970年9月2日),字叔源,号野云(一说夜云),满洲正黄旗人,清末宗室,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之孙,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七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异母弟,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叔叔。京剧票友,武功扎实,即能长靠又能短打,更擅猴戏,与杨小楼均为张淇林亲授,李万春曾随他学戏三年。
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1876年—1950年)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北京人, 满族,清朝皇室成员,道光帝之孙载治第五子,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世人尊称为“侗五爷”。爱新觉罗·溥侗自幼酷爱戏曲,遍投名师。曾向王楞仙、谭鑫培等学戏。在民国年间,溥侗在戏剧界享有很高声誉,擅演《单刀会》《搜山打车》《别母乱箭》《弹词》等,且精通器乐演奏。言菊朋是他弟子。
王瑶卿:(1881年—1954年),字希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出生于北京,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被京剧同仁称为“百科全书”和“通天教主”。王瑶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王瑶卿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
程继先:(1874年一1944年),一作继仙。号振庭,谱名遵孔,又名春德,中国京剧小生。玩票时曾名德振亭,时人常以“德老爷”呼之。先幼入小荣椿科班,从杨隆寿、姚增禄、陈春元学艺,先学老生,后受王楞先启发,改演小生。与杨春圃(即杨小楼)、刘春喜、郭春山、蔡荣贵等为师兄弟。武戏从杨隆寿、茹莱卿习艺,文戏得陆小芬传授。后又拜“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为师,得其真传,并兼收王楞仙、朱素云之长。出科后不久,即入恭王府当差,一度辍演,辛亥革命后重返舞台。他祖父就是程长庚。
言菊朋:言菊朋(1890年12月29日—1942年6月20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蒙古正蓝旗世家子弟,姓玛拉特,名延锡,号仰山。“延”“言”谐音,遂取以为汉姓。因嗜戏曲,诩为梨园友,乃自名菊朋。京剧演员,工老生,言派老生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