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电影《戏台》影评&凤小桐角色纪念

发表于2025-08-16 08:5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影《戏台》影评&凤小桐角色纪念

        从戏剧等传统艺术的艺术坚持与操守——看受害者有罪论。老说不改革不变革就跟不上时代,就注定适应不了社会、做不成事情。但是在传统戏曲行业中就是有一群技艺精湛且由着自己所坚持的不变的艺术操守与追求的艺术家们。他们更多是尊重祖师爷传下来的东西,是啥就是啥,认为改变是对传统瑰宝的亵渎。这中操守与他们的尊严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非和平年代的战乱等因素的冲击下、在和平年代的市场诉求等元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坚守体现得更为突出。为什么老要说他们在坚持操守而抵触改变?因为很多人都改了或者很想改。比如《戏台》电影中洪大帅要求《霸王别姬》改戏是外行仁的强权压迫;比如现实中郭德纲把传统相声通俗化,是行内人自发的变革。那这个时候还在坚持传统、对于自己的艺术这个东西有着一成不变的执着追求的人们,他们就要牺牲利益了,他们就要为自己的尊严付出代价了。但是他们是自己有问题吗?很多人会说有。但是他们是不是受害者呢?很多人也会说是。是什么的受害者?是社会的受害者,是具体社会条件的受害者,更有甚者也会说是他们自己执着的“迂腐”思想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反对受害者有罪论的,但是那是因为受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但如果受害关系是“”社会与人之间”呢?很多人这时候就会赞成这种“社会受害者有罪论”了吧。因为反抗的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不顺应趋势的人,“天诛地灭”。比如那些有执著操守坚持自我与传统的艺术名家,他们可能在战乱中被害死了、可能在行业中没落了;比如以生命反抗司马家篡权夺天下的曹髦,他的结局也是壮烈,他的曹氏家族也没有翻盘司马,他以天子之血给司马氏上了“终极诅咒”,也昭示了两晋的大型悲歌。这些追求尊严者,最终没有活下来或者对局势有所把控,反倒是不断变化的人能够真正掌握主导权?

        再说回戏曲这个东西,《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和项羽必须自尽,那他们能不能不死呢,这么悲壮的故事,在戏曲中的两位正面人物,如果把戏曲改编成项羽活过来了没死,就是算不算是对于艺术的亵渎呢?梨园等行业的行内规矩肯定特别严,这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可能就算不是对于剧目的亵渎也是对于李三郎对于祖师爷对于传给角儿们的师父的亵渎吧。我们或许也有类似电影中洪大帅一样的想法,也希望项羽这种英雄人物能活下来,带领兄弟们再冲一波儿,直接死了太憋屈了、太意难平了、太令人扼腕击节了。但是以凤小桐为代表艺术从业者们却不这么想,认为戏曲里是什么就该是什么。这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瑰宝,在上面雕花的话,势必会有碎渣掉落失去,而这样的碎渣也价值不菲,这样的代价或许在他们眼里很残忍。可能我们对传统艺术也了解不深,可能艺术家们对于自己艺术理念的执着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想说如果需要变革是常态,那这种艺术风骨就会受到伤害,成为受害者,成为“向往变革之心”的社会成功风气的受害者。或许艺术的东西和世俗上讲的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是不太一样吧。艺术对于人而言是有所抽离的,而事业于人来讲是落在具体实际的。事业者们或许会想,就算是艺术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在适应于变革的社会面前还是不值一提,看那些坚持操守的大家们不都回不下去了吗、不都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击了吗?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对于这种誓死捍卫尊严的情怀尊敬不已呢?明明这与社会与利益不符,难道真的只是事不关己就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吗、还是也有所真心的呢、还是事不关己的时候才有真心落到自己头上真心就会变少的呢?“敬而远之”?不过还是尝试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电影为例,当戏曲艺术被粗暴地“强暴”——不论是名角儿演员还是剧目还是上升到整个艺术层面的强暴,这时候怀揣着坚守原本艺术操守的执着的人们不甘于现实,去积极抵抗也好、消极反抗也罢,不论作用大小以及他们的下场是什么,都是有其道理、有其道义在的,是符合正常人们的价值观判断的,是值得人们去尊崇的。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超人》和《F1》观后感
  • 下一篇:《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影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