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利己主义》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5-11-12 09:4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利己主义》影评观后感:这样一个“不知爱为何物”的人,却如此谦卑、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世间最深的深情。


日本电影《利己主义》让很多人开始反思亲密关系中的“利己”现象。我想说,利己或者说自私,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对人类的生存而言,也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意义。单纯去评判它好或坏,其实意义不大——是人,都会利己。



利己是人性的一面,但也只是一面;利他的那一面同样存在……这中间是一场持续的、动态的博弈与平衡。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并非意在批判利己主义,而是想让我们看到:利己的反面,也可以是利他。



这部电影其实是浩辅在龙太猝死之后的一场自我剖析。这其中,藏着深刻而近乎严苛的自责,也暗含着某种救赎的意图。最初,浩辅对龙太产生感情的一个重要动因,是龙太对母亲的爱。他们初次见面时,龙太就坦言,自己从小辍学努力工作,是为了照顾久病的妈妈。下班会给母亲带伴手礼——这些细节里,藏着一个儿子朴素的深情。这份爱,深深打动了浩辅。因为他的母亲在他未成年时病逝,他还来不及尽孝,母亲就已离去,这成为他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于是,浩辅把自己对母亲未竟的情感,悄悄投射到了龙太身上。他渴望借由龙太和龙太的母亲,弥补那份未完成的遗憾。这个未被点明的心思,穿插在那些大胆、浓烈的恋爱场景中,不易被观众察觉,正如浩辅自己也未必完全明白自己的动机。



直到某天,龙太觉得恋爱与工作产生了冲突,无法继续夜间的工作——处于生存模式的他,很清楚恋爱对自己来说本就是一种奢侈,于是提出了分手。现实摆在眼前:母亲频繁且高昂的医疗费,逼得他只能继续走那条来钱最快的路,他别无选择。龙太没给浩辅反应的时间,就匆匆离去,留下满室的冰冷与昏暗。这种断崖式的分手,让浩辅慌了神,心里骤然一空。原本通过给龙太母亲买礼物所获得的那种“补偿母亲”的满足感,一下子被剥夺了;他与龙太及其母亲在内心深处建立的那种隐秘连接,也瞬间断裂。他这才清晰地意识到:失去龙太这个“替身”,远比失去龙太这个“爱人”,更让他难以接受。



这,才是促使他前往酒店见龙太的最核心原因。他顺着龙太的话,提出每个月给他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九千多),这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尽管维系这段关系的初衷仍出于私心,但浩辅也主动承担起了身为恋人的责任。这一点,在如今这个流动性极大、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显得格外真诚、有担当,也格外珍贵。



即便源于某种隐秘的、利己的动机,在行动上,他却做出了利他的、温暖的事。有多少恋人会在约会之后,还想着给对方匮乏的家人带一份礼物?又有多少人,愿意在没有确定性的未来里,持续消耗自己,去填补对方家庭的无底洞?像龙太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当下很多人在择偶时一定会规避的类型,但浩辅没有。原本只是送些小礼物,如今变成了每月20万日元,还要接受龙太为了弥补收入减少而打几份工、因此无法陪伴他的现实。现实中,很多恋人只要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论原因,就一定会抱怨。



有网友说,浩辅从事时尚行业,完全可以把资源介绍给龙太,让他进入时尚圈、赚更多钱;也有人说,看着龙太那么辛苦,浩辅却依然维持着精致的生活品质。我觉得,这种近似PUA的心态,恰恰是让纯粹关系扭曲的重要原因。龙太没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即便累到吃饭时都能睡着,他也从不抱怨。他内心干净、明亮,他感激浩辅——正是因为他的帮助,自己才能放下内心的包袱,坦荡地告诉母亲自己的工作,也才能享受一段原本无权享受的恋爱。而浩辅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质量,其实也非常重要。一旦过度付出、心理失衡,结局对两人都是双输。但随着生活继续展开,龙太的母亲频频住院,浩辅一次又一次慷慨解囊,甚至提议买车,只为让龙太母亲就医时少受些罪。这份体贴如此细腻,所以换来龙太每一次目送时,满眼的深情与留恋。这样的爱人,龙太怎么会责怪?那样的念头,根本不曾划过他的心。



龙太也真心想把浩辅介绍给一直支持他的母亲。虽然没有明确表明身份,但龙太的妈妈怎么可能猜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忙活了整整一上午,精心准备了许多吃的,虽然只是些家常小菜;浩辅也改变一贯的穿衣风格,穿上正式西装、提着礼品,以拜见对方父母的紧张与郑重前来。这一幕,导演故意把龙太支走去买味噌。浩辅坐在餐桌边,看着灶台前龙太母亲的背影,两人聊着浩辅的家事。那一瞬间的氛围,多像小时候安静看着母亲不紧不慢劳作时的恬淡与安宁——那是母亲在时,才有的安稳与无声的幸福。浩辅从进门前的紧张,到此时的松弛,心态在短短两分钟内悄然转变。因为这一刻,龙太的母亲仿佛成了他自己的母亲;或者说,龙太妈妈忙碌的样子,正是浩辅心中渴望的“母亲在场”的模样。他像是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妈妈,才有了这种宾至如归的放松。



然而,这段刚刚被恋人母亲接纳的感情,在约定好的提车日,戛然而止。心情从天堂跌入地狱,炎夏瞬间变为冰冷的末日。大脑一片空白,世界寂静得让耳朵发痛。浩辅瘫坐在告别式的地板上,痛到极致,却又克制到极致。他不停道歉,把一切罪过揽到自己身上——他心里清楚,正是自己的自私导致龙太过劳猝死,只是他说不出口。



承受着丧子之痛的龙太母亲,却像他自己的母亲一样,缓缓说起她对他们的接纳,以及龙太曾说的那句:“浩辅先生拯救了我,原来这个世界不只有地狱。”说完,她郑重致谢:“真的非常感谢!”这番话,也拉了一把在自责中沉沦的浩辅。



这条因龙太去世而断裂的链,该如何续上?浩辅没有合适的理由继续维系,但如果继续,他又怎能对龙太母亲的困境视而不见?这是一份长期的承诺,他担得起吗?他愿意承担吗?之后的浩辅回到老家,在父亲那里寻得了一个答案。父亲用最笨拙的语言,说出自己曾经的做法——那就是不打马虎眼地践行婚姻的誓词:“从今以后,无论顺境逆境、富裕贫穷、健康疾病,我会一直爱你、珍惜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这样哦!”如此纠结复杂的事,原来只需要这么一句简单的“这样哦!”是的,既然爱过,那就把爱的责任担到底。于是浩辅开始了每个月继续支援龙太母亲的日子:给零用钱、买水果、买供奉的花、一起洗碗、收拾房间、甚至留宿……俨然像是在陪伴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相处中,彼此疗愈。浩辅的银行余额很快见底,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把1000日元的梨换成200日元的。他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而龙太曾想要的那把椅子,仿佛化作龙太本人,在东京默默陪伴着浩辅,仿佛他们从未分离。



这部电影改编自高山真的同名自传小说,也可以说是基于真人真事。那么放在现实里,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个份上?一直以来深陷愧疚、拼命弥补的浩辅,其实一直在用行动,深深爱着龙太和他的母亲。当听到龙太母亲说出自己已是癌症四期、将不久于人世时,浩辅再一次道歉。原本想借龙太弥补对母亲的愧疚,却导致龙太过劳而死,进而让龙太母亲的病情未能及时察觉、也即将离世……这份愧疚,他终于再也无法承受。想要弥补遗憾,却制造了另一重遗憾,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再一次被那种无力感狠狠击中——无论怎么弥补,救赎似乎都无法完成。



而龙太的母亲,看穿了浩辅心底最真实的念头,说出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话:

“我很喜欢你。如果我没误会的话……你爱着龙太,还有我吧?”

“我根本不知道爱为何物。”

“你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哦。毕竟我们觉得那是爱呢,这就足够了吧。”



这段在医院里的对话,把浩辅从对龙太的愧疚中解救出来。所以我们看到,浩辅终于释怀,在拾捡散落的硬币时触景生情,想起他们的初遇——至此,他们相遇相爱的一程,画上了一个圆。浩辅终于痛快地哭了出来,尽管仍带着克制。



当浩辅再次去医院探望龙太母亲,这次她对邻床老太太的回答,不再是“是我儿子受了诸多关照的人”,而是改口说:“他是我引以为傲的儿子。”也就是说,上一次见面,他们解开了彼此对彼此的愧疚;而这一次,龙太的母亲,将浩辅从对母亲的愧疚中,彻底解救出来。



那一晚,浩辅终于把之前从龙太家带回来的饭菜吃了——在日本,大概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才会让把剩菜带回家吧?之前一直没吃,是因为浩辅还没能把龙太的母亲真正当作自己的母亲;而这天从医院回来,他才真正放下对天上母亲的愧疚,也接受了龙太的母亲,作为他在人世间的、真正的母亲。



至此,浩辅的心路历程终于走完,完成了彻底的自我救赎。



最后一幕,是浩辅穿着当初送给龙太的那件意大利产夹克。这令人想起《断背山》中最经典的一幕。穿上这件夹克,就像是龙太与浩辅合为一体。他带着微笑,轻轻摩挲着母亲瘦弱的手,在黄昏中平静地送龙太的母亲安详离世。



这部名为“利己主义”的电影,最终为我们呈现的,却是如此有爱的一幅幅画面。始于利己,终于大爱。或许我们都该释怀一些——不必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爱情中的利己行为。我们都是人,会利己,也会利他。对他人的宽容,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爱为何物”的人,却如此谦卑、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世间最深的深情。而我们的现实中,人人渴望被爱,却又吝于付出,斤斤计较、处处算计,还自以为是在牺牲——这种怨气,反而阻碍我们去感受对方的爱意。



我由衷地对浩辅的诚实与谦卑,感到敬意。



2. 理性思辨版(Deepseek基于原本提炼)

《利己主义》提供了一个精妙的案例,用以探讨人性中“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甚至共生的复杂心理现象。



主角浩辅的行为动机,可以进行清晰的心理学解构:他对龙太的初始情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未完成情结”的投射。母亲早逝带来的创伤,使他将龙太对母亲的爱与奉献,内化为一个弥补自身遗憾的符号。因此,他与龙太建立关系,在潜意识层面是一场指向自我疗愈的“利己”行为。



当龙太提出分手,浩辅所体验到的“断崖式”痛苦,其核心并非单纯失去恋人,而是“投射对象”的消失所导致的自我疗愈进程的中断。这精准地解释了他为何迅速提出经济援助方案:每月20万日元,本质是为维系自身心理投射系统所支付的“对价”,是高度理性化的利己选择。



然而,电影深刻的主题于此显现:即便是源于利己的动机,一旦付诸实践,行为本身会塑造责任与情感。浩辅在承担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其行为性质发生了内在的演变。他持续为龙太母亲提供支持,甚至提议买车,这些行动已超越了初始的“符号化补偿”,具备了实质性的利他价值。动机与结果的悖论在此成立:利己的起点,通过真诚的担当,可以导出利他的果实。



影片中龙太母亲的角色,则充当了浩辅心理转化的“救赎客体”。她不仅接纳了浩辅与儿子的关系,更在浩辅深陷自责时,以“你拯救了龙太”的肯定,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情感认证”。这份来自“母职”的认可,有效化解了浩辅的愧疚,使其行为从“弥补个人遗憾”升华为“承担家庭责任”。



最终,浩辅对龙太母亲的长期照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救赎仪式”。通过这一系列具身化的实践,他不仅偿还了(他所以为的)情感之债,更重构了自我认知,将龙太的母亲内化为新的情感依托。这部电影的启示在于,我们应摒弃对动机纯粹性的道德洁癖,转而关注行为在现实关系中生成的客观价值与情感联结。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千与千寻》观后感影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