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观后感
电影《好好先生》通过男演员金凯瑞诙谐幽默的表演,展现了男主人公卡尔对生活态度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仅仅来自于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语言:好的没问题(Yes)。这句话就好像是打开魔法之门的钥匙,一切都改变了。
这种改变是卡尔从一种独立的但并不快乐的生活转变为群体互动的幸福生活。此时的卡尔是被动地但却又是欣然地接受了这种转变而沉浸其中。但之后也正因为继续教条使用这一回复,而使卡尔成为“Yes man”(好好先生),从而为他带来了一系列烦恼与困惑。因困惑而反思就是思想。那么什么是我们需要思想的呢?卡尔的现实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是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卡尔对新生活心满意足),二是人们反思的是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卡尔试图找到阻碍他继续幸福生活的原因)。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是从反思开始的。对事物之惑的反思是思想,对思想的反思就是哲学。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是形而上学,其目的是对世界做出全面的解释,这一宏大的“野心”最终成为一厢情愿的演绎。近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了对西方古典哲学的反动,他们认为,那些古代圣贤们的高谈阔论脱离了人的世界,对生活毫无意义。与之相反,中国的思想家们,无论是儒墨道法还是其他的诸子百家,其思想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是人的世界,就是生活。东西方哲学发展了几千年之后在今天汇合了:我们需要思想的是如何幸福地生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呢?影片中卡尔的生活转变其实已经简单地回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回应了一个近现代哲学上转变,即存在(to be)的前提由“我思”(cogito)转变为“共在”(coexist)。简单讲,就是一个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的条件从个人的主体性转变为他人,没有他人与我“共在”的个人是没有意义的。 在哲学上存在论所讨论的并不是存在本身而是人“因何而在”的问题,即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就是“善在”(to be is to be good),善在可以包含许多内容,通俗地讲,如何幸福地生活就是存在唯一的目的,就是善在。 那么,上面的哲学问题其实就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不再是个人主体性的确立而是与他人一起的共在。影片一开始卡尔就曾试图一个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生活,显然他失败了。一个人是无法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的,更谈不上幸福,只有共在才能幸福。而我与他者的联系就是共在的核心-关系。英国思想家怀特海的那句名言“唯一的存在是关系”可谓一语中的。
哲学的发展最终回到了生活的世界。共在的他人成为了“我在”的必然。然而如何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涉及到“共在”的稳定性。如果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在确立了个体的主体性后,对他人的回应唯一的可能就是:否定他人。(在现实的人的世界,他人是对我之“我思”唯一无动于衷的超越者,我要么说服他和我一样,要么否定他,非常遗憾的是他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对笛卡尔的信徒来说,只有唯一的选择:否定他人。)那么“共在”所要采取的回应就是:肯定他人。而“好的没问题”(Yes)这一简单的回应既是我对他人的肯定,也代表了我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如果说哲学家找到了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共在关系,那么“好的没问题”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正如中国古代圣贤说的那样,“百姓日用而不知”,最好的方案其实就在生活当中。
“好的没问题”为卡尔打开了“共在”的大门,但很快又变成了卡尔的束缚。如何摆脱这一束缚,卡尔的导师给了他“发自内心”的忠告。影片中这一忠告掷地有声,让卡尔“恍然大悟”。然而,影片却未能讲出如何才能对他人“发自内心”地说出“好的没问题”而又心甘情愿,这的确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人与人共在时真诚地肯定他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中国的儒家认为这个思想根源是“仁”,而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认为是“care”。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那么什么是care?care大致等同于中国语言中的“忧心”,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的思想根源就来自care,来自“忧心”,而忧的根源依然是爱。所以,只有当我们内心生出爱的情感时,脱口而出的“好的没问题”才不再是教条与束缚,才能达到一种身心一致的自由的状态。这其实才是卡尔最终释怀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卡尔的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说不(No)。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No”不是对“Yes”的否定,否则就又回到了上面笛卡尔式的必然结果“否定他人”了。“Yes”已经成为人与人共在时的关系原则,代表了我对他人的肯定、理解与宽容等等。而此时的“No”则是在他人违反了“Yes”的原则之后我的断然拒绝。那么什么是“Yes”的原则呢?原则也许有不同的答案,我觉得最好的原则方案是孔子给出的。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放在这里的语境就是说,只有当他人的请求符合“义”时,我们才可以做出“Yes”的回应。所以“义”就是“Yes”的原则。而“义”简单讲就是道德准则。所以,当他人的请求违背了道德准则时,我们的回应就是“不”(No)。
我一直怀疑电影可以阐释哲学(这里特指形而上学),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可以对一部电影做出哲学式的阐释。 这种阐释的目的在于我们是否可以从电影所反映的生活之中找出思想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就有可能撬开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