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观后感
7月13号去看的《抓娃娃》,浅浅地写一下观后感。(剧透警告!)
首先,如果不抱有太高要求,仅图一乐,那挺好的,总之电影院里大家都笑得挺开心。值了。
然后,如果带上一点点思考去观影,我总感觉有些别扭。
这种别扭总体可以形容为“浅尝辄止”。
经典电影里面经常会“点到即止”,意思到了就行,给观众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样挺好的。
但是《抓娃娃》中并非这种分寸感。而是一种剧情冲突上烈度不够,该升华主题时候升不上去,总是差一口气,不够抓马,不够劲儿,总是在一种舒适空间里面不敢出来,那种蒙头在被窝里的美好,就那种感觉…..
举个例子,比如影片中,支撑这一切的物质基础,就是沈腾的公司,可以看出来事业上是相当顺风顺水,即便是夫妻二人把大量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抓娃娃事业上,公司也平稳运作从来不会出任何问题。
甚至于当马继业高考自导自演被绑架的时候,手下问沈腾,有没有生意上的对头时。沈腾的回答是,我没有,继业有(指他哥哥)。事业简直太稳定了,过于一帆风顺甚至于没有存在感。
与其像影片中那样平淡到波澜不惊,我想请问,为什么不这样设计剧情——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发现自己生活在楚门世界,所以依靠高智商,一个人与父母整个团队斗智斗勇,终于揭开秘密。知道自己是隐藏的富二代身份。
心中波涛汹涌,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经过一番心理冲突,当继业终于接受这个现实,准备迎接自己富二代美好新生活的时候。
突然沈腾的公司因为祸起萧墙(可以是他哥哥干的),或者公司破产,或者其他什么重大变故,总之这个变故必须得让沈腾角色立马从富商巨贾变得真正的穷困潦倒。
就在继业刚刚接受自己富二代身份的时候,他就突然不是了!
继业说:“爸,我都已经知道了,咱家是土豪。”
沈腾:“儿子啊,昨天咱家确实是土豪,但是今天已经不是了。你现在真的是一个不捡瓶子就没有学费的穷小子了。55”
这种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的反差感。
你要是天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习惯了拮据的生活,也就算了。突然间,你知道自己是土豪富二代,亿万家产可以继承,心里正美着呢。又突然告诉你,这一切都已经灰飞烟灭,你的亿万家产已经变成浮云。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然后又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接受现实,重整旗鼓。此时,这些年来整个团队,对继业的教育成果显现,继业不仅没有灰心丧气,反而鼓励大家,一家人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因为之前都是没苦找苦,没有苦吃创造苦吃。其实让人有些反感的。现在这样安排剧情,是真的苦,不得已没办法的苦,这个苦才是吃得理所当然。
而且这也是检验这么多年对继业的培养成果的时机,全方位体现他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智力知识等等。
大家齐心协力,历经艰辛,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打败大Boos(可以是哥哥)。在实战中,而不是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培养。
这样剧情加大烈度,加大拉扯感,跳出那种无论如何都有马总雄厚经济实力兜底的舒适区。吃真正的苦,克服正真的困难,培养出来的娃娃才真本事!
然后再就是影片中对马继业跑步天赋的描写,影片一开始就有体现,但是当这种天赋被体校教练发现之后,又被沈腾找的假医生掐灭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希望,继续替他完成考入清北大学的梦想。然后马继业没有考清北大学,而是最终选择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跑步。
这样简单描述,似乎问题不大,但是影片具体演绎,就颇为虎头蛇尾。
你要是想体现,父母一辈,总是喜欢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一辈。阻碍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埋没了孩子自己的天赋。那你就好好体现呗,可是呢,一切都浅尝辄止。
要么你就干脆不体现,要么你就把矛盾激化,然后再解决矛盾。
现实之中,父母望子成龙,对子女意愿强加干预,甚至对子女进行过度控制。已经是社会问题。更何况影片中这种楚门世界一般严密的控制,夸张一百倍。
既然已经把问题暴露出来,却又不去真正地解决,就是助纣为虐。
就如同犯罪片,坏人必须得到应有的惩罚,不然直到结局都逍遥法外,那就是对公正的讽刺。
目前影片中,这样轻描淡写,几句话就化解掉了,根本就是在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完全就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这种隔靴搔痒似的感觉,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那种无论如何都有马总雄厚经济实力兜底的舒适区。
马继业身为一个被集中资源培养的学霸,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可以说只要是不自己作死,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通罗马,因为他实际上就生在罗马。
而普通人,真正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往往至多有一项天赋,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你抓不住,机会就飞了,极有可能一辈子庸庸碌碌,碌碌无为。
这样在孩子的梦想与父母的夙愿之间,才能爆发真正致命的激烈矛盾。
而现在影片中,就算是马继业最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选择去跑步。你看看他那个样子,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吗?
跑着跑着,他就去捡瓶子了,还抱着瓶子笑。这样的剧情安排,说好听点,是为了喜剧效果而喜剧,说难听点,就是对千千万万生于底层普通人家的孩子的无情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