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纳米比亚的沙漠》观后感900字

发表于2025-08-08 10:3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纳米比亚的沙漠》观后感
上映时间:2024年
导演:山中瑶子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部电影所以这次看了一下,第一感受是有点像一部青春伤痕的感觉,但它并没有发生在校园,而是在已经毕业后工作的阶段,但女主kana实际也只有21岁。不过影片对于现实环境和背景并没有交代什么,这些信息是我看完后找到的。
影片在一开始呈现出来的最直白的信息,只是kana有着非常明显的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看到影片后面我才意识到也许这是心理征兆的一种躯体化。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三段来看。
第一部分是我们随着明显有晃动的摄影机在一直观察这个主角kana,从发现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开始,到了解她的感情状况与职业,随着台词/人物肢体/镜头/空间环境等等信息的暗示,我们会逐渐进入她的内心。
第二部分从kana看见一张子宫b超开始,她与前任分手,和hayashi同居,kana的情绪状态就明显比第一部分低落了很多,而我之所以感受到这点,可能也是来源于导演设定的很多隐藏信息在逐渐暗示我这种心理环境,所以这部影片给我感觉是一部对于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的且手法很隐蔽的一种方式。(具体还是需要花功夫去拆解)
第三部分会更直接,从kana和男友开始争吵到她辞职看医生,观众几乎可以从台词里直接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戏剧主题是什么了,也就是某种现代人在社会里的一种压抑,韩炳哲从倦态社会里的自我剥削,人与人的爱/友谊/善的贫乏,对光滑的美的追求等等,完整诠释了这部电影里的核心意识形态。
所以三部分其实是比较规整的一种剧情递进,但是在其间导演表达的非常细腻完整,而且主题很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征候,属于捕捉的很到位且表达很准确的一种描写。导演居然是95后,拍出这么完整的电影我觉得很厉害了。
具体来说,影片整体都是被主角kana所带动的,她的表演/台词/肢体构成了整部影片的节奏,这里其实听说导演山中瑶子在调演员上比较厉害,当然电影这门艺术主要还是把一切部门当作某种四肢,服务于导演想最终呈现的那个核心的电影世界。
在《纳米比亚的沙漠》这部影像世界里,观众与女主kana的互动就像一种观察,类似第三部分kana会表达出来抑郁倾向,认为世界会完蛋,所有人都是奇怪的,相比影片里其他人的表演,kana似乎是最真实的那个,尤其在拨打中文电话那段。我觉得未必周围环境一定是这样疏离的,只是影片是利用了某种戏剧手法,让它呈现出kana的内心世界,而作为相似环境他者/观察者的我们,也许会被kana这种真实给触动到。就像有朋友说,在武大放映这部影片时,很多观众给出了自己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类比kana的内心感受,认为会有同感。而结合片名,最近听另一个朋友也讲过沙漠综合症,这种孤独症的感受。类比电影的阐释手法,宏观和套用的结构已经不适用,而更加原子化的某种个体感受反而适用,在一个同质化的环境里,kana的真实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某种批判,但它又并不是观念化的,而是很柔和得变成了一种细腻的心理感受的视觉信息,强调的是同理心。
如果让我反观自己内心,我已经很少感受这件事,但我能理解人其实是需要对自身的掌控感的,甚至并非掌控,我理解的是融合,比如kana的多元性关系这件事,我始终认为它是能给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某种开放的,但是细节与后继出现的问题还需要被解决。其实如果把孤独感定义成这种孤单,那多去融合就会变好,但如何行动和解决,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就像今天看到的一些文章里,“走向她”,“献祭”,就像社会里很多真实生活的小团体,它都能变成某种能量,而且是肉身经验的行动力量。我更愿意kana是能主动获取环境信息,而非抗拒的,毕竟如果世界是荒原,那人是唯一可以去主动做点什么的。也许这点真的需要哲学层面或者科技层面的解决,来探究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为什么可以做什么。
其实说了一些会跑题的话题,一部影片可以切入的点太多。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50字
  • 下一篇: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