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
(二)国民的麻木
影片也表现出国民的麻木。
在日本鬼子屠杀时,民众一排排跪在地上,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等待鬼子过来砍头、开枪,像温顺的羔羊一样任人屠宰,如瓜果蔬菜一般随人砍剁。在江边大规模屠杀时,那么多老百姓顺从地往江边走。看到这一幕,我想都这个时候了,老百姓肯定知道难逃一死,反正是死,为什么不抗争一下?手被反绑了,还可以拿身体撞鬼子;腿脚还没有捆绑,还可以跑啊,反正是死,为什么这么顺从乖顺呢?为什么不迎着鬼子的枪冲上去呢?为什么不给鬼子制造一点麻烦、一点混乱呢?
我无法体会当时条件下人们是怎样的绝望、恐惧,只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因为绝望、恐惧而变得麻木、无所谓。另外,国民思想深处的逆来顺受、不知抗争,也是一个原因。还有,民众缺乏组织性。张震将军曾说抗战时,民众在未被发动起来以前,一个鬼子兵能把全村老百姓赶得到处跑。再者就是缺少带头人,如果有人带头行动,响应的人可能会很多。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讲述,当时包括他在内的一大堆老百姓被两个鬼子兵压着去屠杀,他确实听到队伍里有人说干掉两个鬼子兵逃跑,但是没有人动手,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
该片中最麻木不仁的当属汉奸王广海。在剧中,他是一个为了活命而陪笑脸、点头哈腰的翻译。他不主动做坏事,但基本也不主动做好事。在街上遇到被追逐奸淫的妇女求救,并且是认识的人,他不敢救助,只是面无表情,当作没看见;在大屠杀时,人群中有人喊他的名字求救,他无能为力,只能默默背过身去;他和苏柳昌一起去找胶卷时被鬼子巡逻兵发现,他赶忙躲起来,也不出来翻译解释,以致苏柳昌差点被砍死;在宋班长和日军士兵激烈搏斗时,王广海像泥塑石雕一般站着一动不动,两不相帮——他麻木得过了头。他卑微、渺小,没有大义、没有思想,只为了苟活,其他的他不去管,不敢管,管不了。他像一只灾难来临时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以为自己看不见就能自保。谁都看不起他。日本人把他当做一条狗,狗只要稍微拂了主人的意,就会被一枪爆头。他活着,中国人骂他是汉奸;他要是不死,活到抗战胜利,也会被中国人以卖国罪处决。从他身上我们知道,国难当头,除了反抗,别无出路。
(三)人类的良知
在影片中,苏柳昌等人互相推让通行证的一幕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善良的品性。在全城封锁、尸横遍野、杀戮不断的南京城,一张通行证宝贵的万金不换。苏柳昌因为给伊藤秀夫冲洗照片得到了两张通行证,但是他和林毓秀却让了出去,给了金承宗的妻子和女儿。第二次,在王广海死后,林毓秀从他身上摸出了两张通行证,苏柳昌又让给了金承宗,他说现在全身都是伤,过关卡肯定会引起鬼子的怀疑。
日寇的暴行像蒙尘的灰幕,试图将光都吞进黑暗里。可中国人的善良偏是扎破灰幕的倔强针眼,它像寒夜里的星,哪怕只亮一点点,也能让死亡边缘的人们感受到世间仍有暖意和光亮。
影片中安全区负责人是一名外国妇女,她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日军的殴打、刺刀威胁,毫不畏惧,竭力保护安全区内的中国人。这一人物原型是美国人明妮・魏特琳,中国名“华群”,她1886 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后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为难民营,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她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这些日记后来成为重要的史料证据。她临终前表示:“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 四个汉字。
像她一样的秉持人道主义的外国人还有拉贝、约翰・马吉、贝德士等人。在日军的暴行下,他们用勇气和良知守护了数万中国平民的生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人道的光辉从不因地域而黯淡,良知的火炬总能在黑暗中熊熊燃烧,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悲悯,是穿透利益的坚守,人性深处最珍贵的善意,永远是照亮世界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