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尽》影评观后感
这是2023.12.16写的“影视鉴赏”结课作业,今天我翻出来也上传一下(起因是突然发现前段时间把这部名字记成同导演的《法外之徒》了)。
当然不是说这篇有多少出彩的内容(虽然作为作业我完成得不错)。主要是以此契机想着接下来可以记录下每月欣赏学习的书籍、影视、音乐,自己思路会清楚一些,也可以作为和朋友的安利分享。
电影本身非常值得观看!速览文章后引起一些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目录
一、画面的拍摄手法
1、跳接
2、“打破第四堵墙”
3、“不羁的镜头”
4、越轴
5、长镜头
二、生活式的有趣
1、帕特丽夏的美国人设
2、路人
3、美感
4.微不足道却增色的细节
三、一些贯穿始终的东西
1、报纸
2、烟
3、暗示
四、存在主义
1、对话中的信息
2、“你真恶心。”
3、存在主义
因为对法国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精疲力尽》进行观看。全片只有一个半小时,放在现在并不算长,但原本预想会和一些实验电影一样比较无聊,但实际却非常有趣。虽然是不同于现当下主流电影的模式,但即使抛却其另类的滤镜也绝对精彩。
相比现在一些整场看下来眼花缭乱却乏善可陈的大制作电影,《精疲力尽》无论是在镜头语言还是思想传达上都有许多让人自然而然印象深刻、引发思考的地方。戈达尔后来认为自己的这部电影拍的不好,尽管有的人可能也认为《精疲力尽》只是在新浪潮中起到超越性意义,但我认为抛开当时时代之下的深刻独到,单单影片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下面我想主要讲一讲它的拍摄镜头、以及循序渐进地从一些影片细节聊到主旨和个人的思考。
一、画面的拍摄手法
1、跳接
全片最引人注意的绝对是大量的“跳接”。如果单纯理性地从功能性分析的话,跳接可以让观众在观看这部并不符合当下潮流的非商业片时,保持思考和关注,直观来说,就是“吓一跳”。但其实做这种阅读理解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为任何一种拍摄手法列出“一二三四”点好处,这对于感性的表达其实并无太大帮助。更多的现代人在“跳接”反复出现时,只是感到不舒服的违和感。戈达尔只是想让人感到“不舒服”吗?
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片中的慢慢接受,我感到这种“跳接”其实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你清晨在床上醒来,开始规划起床后的行程——我穿衣服,然后去洗漱,然后下楼去骑车,买早饭,再去教室。设想这些事时,脑中出现的情景多是一个个画面。这些相继的画面会有着一定时间限度内的流动性,但是并不会像刻意设计脚本那样,在每个画面之间有着精心设计的过渡和机位。
“跳接”在本片中也有着不同的功能——艺术性镜头,譬如片中最有记忆点的开片20分钟左右处的一段“跳接”,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坐车兜风聊天,画面断断续续不连贯,在米歇尔形容女友多个方面“très joli……(非常美丽的……)”,踩点式的跳接简直魔性,非常有节奏感,令人愉悦;节省点胶卷(?),在明明可以连贯的地方,意义不明地进行跳接,像是不小心抽了一帧;以及在情节节点采用跳接,仅呈现关键的几个动作,如米歇尔枪杀警察、米歇尔打车行老板并抢钱,镜头切换之快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发生了什么,的确是非常有张力,增加了荒诞感又不让人感觉沉重地继续看下去。
但抛开经费、启发突破意义,我认为更多的是用人的一种非常自然多见的想象(或是回想,或是预想)方式展示“人”眼中的故事,而不是“受人控制的摄像机”拍摄出来的故事。
P.S.有的地方的跳接还并不只是简单的截取镜头。大概是在25分的餐桌对话中,就有画面跳接但是嘴型台词还连贯对上的情况。无论是从同期声还是后期配音角度都难以想通怎么做到的。
2、“打破第四堵墙”
出现在影片3分钟时,米歇尔在开车时突然扭头正对镜头说:“若你不喜欢城市,那就给我滚蛋。”由于拍摄多方面呈现的生活化,此处是唯一让人直接感到,这是一部影片的地方。
另外,鉴于这部有些叛逆的新浪潮开山之作为对当时电影行业一些死寂沉沉常规的打破,并不追求商业大众性的成功。而这句台词在电影开篇不久出现,也让我在看到影片中后段,弹幕中有人开始说“被要求看这部电影,看到现在也不知道哪里好,太无聊了”时,不禁想,戈达尔是不是一开始就给观众打了个预告:“若你不喜欢这部影片,那就给我滚蛋!”
3、“不羁的镜头”
如果说手持的晃动尚且可以让人忽略接受,但10分钟时明显倾斜的镜头绝对会让强迫症们治好多年的颈椎病。细节处是,在被一个路人挡镜头和卖报人拦住后,镜头都出现了偏正,但是过了一会儿又回归正常。硬要作些过度解读的解释的话:“两人在自己的节奏里过着歪斜荒诞的生活,偶尔被外人的闯入拉回现实的世界。”
另一方面,很多镜头的不流畅感来自于,一般镜头机位的转换是以动作的衔接处为节点转换,而戈达尔在多处动作的进行中强行打断镜头,让同一个动作分割到两个镜头中。
63分处,米歇尔下车后,镜头静止在面向窗外长达30s。“镜头有一种完全不顾观众感受的美感。”
4、越轴
使用上仅略少于“跳接”的手法。在开头米歇尔和警察车辆的追逐中很明显。拍摄角度180度的大转换,短时间内不亚于被扭曲一样程度的空间移转,紧迫感和冲击力让人眩晕。西方人的思维其实更倾向于时间性,本片对空间上的调度和玩弄跳出了思维的桎梏。
5、长镜头
虽然跳接等迅速变换的镜头经常被使用,但戈达尔不拘泥于这样的形式,电影呈现的许多长镜头也作出了协调平衡。
在警长和米歇尔擦肩而过进入店内的轨迹、帕特丽夏和警长分别以同样的路线行进中都用了回旋式的重复长镜头,使人明白各人方位的同时,为巧合啼笑皆非;在米歇尔和帕特丽夏中间和结尾两次的房间谈话中,也同样多用长镜头,使其放慢节奏而连贯,在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里进行慢节奏的交流。
二、生活式的有趣
《精疲力尽》的情节其实说不上惊心动魄,但是并不让人感觉无聊。因为虽然它在拍摄手法等上都表现得很“粗枝大叶”,但是有着非常多有趣的小细节,其中很多也能不刻意地前后照应。
1、帕特丽夏的美国人设
文化的碰撞迸发出许多有趣的细节。刚出场时,帕特丽夏身穿背后带有“NEW YPRK”字样的线衫;开头被男主调侃“为什么不穿内衣”;她还作出过“法国女孩的裙子太短,像妓女一样”的评价。
但更多美国人的细节体现在语言上。即使在得到回答后,也连续问米歇尔两遍“你为什么那么沮丧”,因为前后分别用了vous(您)和tu(你),像是初学外语时不那么纠结、但总会斟酌用两个相同指向人称中哪一个的学生;美式法语,在例如“très”这种单词“r”的小舌音上会发成英语的读法;很多单词不会,要问米歇尔;一起偷车时和门房说“good night”,对方就不会多问……
米歇尔与帕特丽夏在缠绵时说:“这才是真正的法美邦交。”在帕特丽夏、警长、米歇尔互相跟踪时,镜头还特意移向了游行队伍中的美国国旗,十分有趣。
2、路人
戈达尔的拍摄并不封闭现场,所以在拍外景时,经常会引来路人的侧目。观察路人的反应很好玩,这也是非主观而让人察觉到“这是部电影”的地方。同时戈达尔也巧用路人,例如偶然拍到了一个和帕特丽夏打扮一样的姑娘,便故意把镜头往边上挪了挪让两人同框;在帕特丽夏摆脱警长跟踪,用路人的眼神将我们导向警长慌慌张张跑出影院门的地方(71分时)。
3、美感
虽然镜头给人以很随意的感觉,但是依然有很多富有美感的地方。49、80分时帕特丽夏美丽的画面,帕特丽夏房内的名画装饰,播放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之类的音乐,拍外景出现的凯旋门和巴黎铁塔,电影海报……美丽之物随处可见。电影也常适用画外音:打字机的声音,下课的铃声,播放唱片,使之充满浪漫的生活气息。
71分时两人短暂拜托警长追捕后的长吻,背景是在播的电影台词:“小心,杰西卡。”“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很快很快很快,记忆就破碎了。”“你错了,警长。我们的故事既高贵又悲惨,就像是暴君的伪装。没有一个情节是这样惊险又引人入胜,没有一个细节能描绘我们爱情的悲哀。”随着电影的光忽明忽暗,台词与画面的相映,这出“打kiss”虽然没有和隔壁的《法外之徒》一样入选《天堂电影院》,但也十分经典。
4.微不足道却增色的细节
戈达尔在多处给自己“打了广告”——
13分钟时有个女孩拿着《电影手册》问米歇尔:“你支持年轻人吗?”“我更喜欢老年人。”
导演本人出演,热心市民戈达尔举报了米歇尔。作者电影可不只是要体现作者思想,导演本人出镜何尝不是作者电影的体现呢?
米歇尔经常模仿鲍嘉摸唇,电影18分也出现了鲍嘉的海报照片。帕特丽夏则说过:“我想姓英格丽。”英格丽·褒曼和鲍嘉曾经共同演出了《卡萨布兰卡》。
三、一些贯穿始终的东西
主线其实一直很明晰。要了解影片题目需要抓住其中的一些贯穿始终的要素。
1、报纸
明明穷的要偷情人的钱度日了,但影片从始至终米歇尔一直在买报纸,这是为了看警方的动态、自己是否被通缉等情况。
2、烟
米歇尔出场时几乎都叼着烟。烟雾缭绕成为电影最好的氛围制造器。连最后被警察追赶时,仔细看都能发现米歇尔头顶烟雾飞扬(他甚至在最后倒地时才把烟从嘴里拿出!)。
3、暗示
“跟我一起去罗马吧。”帕特丽夏初登场时,米歇尔仿佛不经意地提起这句话,但罗马正是最后他最后和帕特丽夏打算逃亡之处。他一直在隐瞒,也一直在暗示(举海滩上共犯的情侣的故事、让帕特丽夏和自己一起犯罪偷车等)。但这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对自己的:他想忘记、逃避这一切,反而摆着无所谓的样子暗示自己,就这样被卷进无休无止的犯罪深渊。
有人戏称这部影片应该叫《无法无天》。只有在房内对话和最后即将被捕时,米歇尔才点题地说出了自己很累(“我累极了,我要死了。”“你真是疯了。”“是的,完全疯了。”+“我受够了,我累了,我想休息了。”)。其实结合前面提到的线索,男主并非完全不在乎,但他只有装作不在乎才能随心所欲地活下去。他也确实贯彻始终地做到了。米歇尔并不是真的无法无天,只是装到最后,自己都别无他法了。所以他累了,最终放弃了抵抗。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真的会就这样在现实的追击下精疲力尽吗?
四、存在主义
1、对话中的信息
全片包含信息量最大的是男女主两次在房内的对话。主旨和让人回味的也多是通过男女主的对话表达出来。
第一次对话,两人天南海北地聊了特别多。
“你更喜欢我的眼镜,嘴巴,还是肩膀。”帕特丽夏忽然这样问。以个人经验来看,人在感到不安和不确定时,会倾向于问亲近之人一些无关紧要的选择题。其实问的人并不那么在意这个问题,问这种无聊的问题、希望听到对方详细的答案(无论什么样都好,请认真地分析我、告诉我,以此证明我是被你爱着的)只是为了确认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存在,以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安。第二次对话时,帕特丽夏坦白自己害怕爱上米歇尔,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确认自己爱不爱他。“我对你不好,所以我不爱你。”这句话看似用过程的逻辑推出结果的必然,十分严谨。但正常人用脑子想想都应该知道,应该是“我(不)爱你,所以我对你(不)好。”帕特丽夏只是违背了感情的一部分指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而已。“一定要选一个?”米歇尔并没有做出回答,而是转向了“记者招待会”的话题。两个人互相爱着对方,可是两个人对这份爱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或许如米歇尔所说,自己就像罗密欧离不开朱丽叶一样离不开帕特丽夏,但是这样残缺不安的两人并无法在结合中互相完满。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谈话的内容也会无缝衔接地从最平白无奇的日常琐事跳向一些不着痕迹说出的高深话语:“威廉·福克纳在《野棕榈》的最后说:‘在痛苦和一无所有之间,我选择痛苦。’你会选择什么?”“痛苦太愚蠢了,我选择一无所有。没有哪个更好,但是痛苦是一种妥协。我全都要或是全都不要。”米歇尔也确实在最后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一无所有;而帕特丽夏则向警长供出了米歇尔,选择了自己的痛苦。
“我不是感到难过,而是害怕。”除了内心的不安状态,从对话中还可以看出两人的逃避,逃避中又试图寻找答案。米歇尔的逃避是从始至终言语和动作上的性暗示,类似于精神压力过大时给自己的奖励,说的话也多关注于最纯粹的物,“让我看看你的脚趾”。
他也更倾向于从外物到意识的试探:“我想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我看了你十分钟,但我还是一无所知。”
帕特丽夏的逃避则很符合女性的纤细心理。她用最日常的话语填充着空虚的房间、不安定的爱所产生的缝隙。“我紧紧闭上眼镜,这样一切都变成了黑色。但我做不到,从来都没有完全变黑。”她想视而不见,用封闭逃避。
在所有的问话或无解或平淡地结束,所有的逃避连自身都无法逃避,两人最后选择在不安定的爱的驱使下服从最原始的冲动。
第二段对话多是帕特丽夏的解释和自白。
在此之前帕特丽夏进行过一段采访。“你此生最大的抱负是什么?”帕特丽夏问作家。然而他却被另一个问题吸引:“出轨不忠的女人和始乱终弃的男人,哪个更有道德?”整段对话多是围绕两性关系,再以“成为不朽,然后死去”的愿望作为总结。这一段有很多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为帕特丽夏的突然背叛也埋下了伏笔。
“我想自由自在。我不相信独立,但我是独立的。也许你爱我,你认为你爱我,事实上你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我出卖你。我比你想象得好。”帕特丽夏在结尾突然背叛男主并不是无迹可寻。与作家的采访感受到的启发、作为美国人的独立自主、发现男主的劣迹斑斑以及和其他女人的藕断丝连。帕特丽夏虽然被米歇尔吸引着,但最终即使犹疑、没有想通一切,仍然毅然举报了米歇尔,选择了米歇尔认为“妥协的痛苦”,而保持了自己的美好独立。
2、“你真恶心。”
米歇尔终于被射击倒地,被众人围住。他看着帕特丽夏,挤眉弄眼地做了他们之前一起做过的动作,意思是:你在摆脸。帕特丽夏无言地看着他,米歇尔说道:“你真恶心。”
这一下就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日本动画电影《EVA》的剧场版结尾,真嗣掐住了明日香的脖子,明日香也说出了类似的台词:“気持ち悪い。”可以将两句做个对比。
明日香的原话被翻译成“你真恶心”,但其实日语原话是没有主语的,只是“真恶心”。对这句话做解读的话,在最直接的语境,也即第一层最直白的含义,确实是说真嗣真恶心,连“喜欢”都说不出口,面对“接吻游戏”的试探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即使憋气到窒息也只是逃避地不做任何选择,懦弱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第二层则也含着对自己的鄙视,明日香是一个极度骄傲而又极度自卑的人,用强势的话语姿态掩盖脆弱的内心,对于真嗣从来也只是做一些观众看来明显的试探,在明明知道以真嗣的性格绝不会主动迈出第一步时,也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自己的懦弱也是如此恶心;第三层面则是对于世界,父母的抛弃让她过早被迫成熟,说着自己喜欢成年男性加持良治也只是为了以这样的喜欢证明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女性,作为孩子没有得到大人的爱,而这个世界却又要由他们去拯救;但明日香在说这句话时,又抚摸着真嗣的面颊,十分温柔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或许也包含着对自己、和自己相似的真嗣、以及这个世界的原谅。
米歇尔和帕特丽夏作为相对成熟的成年人,在对爱人的情感、生活的态度在表面上并没有作为少年少女的真嗣和明日香那样起伏巨大、极度不安定,但在平静的海面之下也是暗潮涌动。“你真恶心”不同于“你这个坏人”“我讨厌你”,必然是包含着对自己的一份负面情绪的,也只有在对对方怀有爱的感情时,才会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作呕、恶心。米歇尔跟明日香一样,估计都是抱有前三种感情的,但他恐怕并没有第四层的释然和原谅,正如标题,他只是感到累了,精疲力尽了,再也不想去做去想任何事了。
第四层含义的缺失,符合了米歇尔本人的性格特征(我们不可能突然让他良心发现,角色定位的不同是他和明日香的最大不同),同时也让电影只是呈现了问题。戈达尔提供了这样“恶心”的存在,而其中的意义、解决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自己的答案。
3、存在主义
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宣扬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是一切的前提。表面上来看,男主米歇尔固然足够保有个性和自由,然而不要说在存在基础上创造意义,他就是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渣滓。和《局外人》之类的作品一样,这算什么“宣扬存在主义”呢?
“不,这很正常。告密者告密,小偷盗窃,杀人犯杀人,情人们相爱。看,协和广场真美。”米歇尔的悲剧在于为每个存在赋予了各自的意义,他并非抛弃所有道德、无法无天的法外狂徒,他的思想被社会塑造禁锢。他恐怕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过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关联。
人物的心理多是矛盾,连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清楚知悉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在试图寻找存在之上的意义不得后、感到精疲力尽。我的解读虽不是为分析而分析的故作高深胡言乱语,但也只是从个人情感经验出发的个人答卷。我想,这部电影对我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就在此:只是提供一份存在,意义的构建、解读最后都要由各人自己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