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寻找
彩虹的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 泰戈尔
《放牛班的春天》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池塘畔底辅育院”里一群孩子和马修老师的故事。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马修老师便遭遇了一群所谓的“问题”孩子,在他信任与坚守的教育陪伴中,让一个个消极、逃避、自卑的孩子的从蒙蔽的状态中唤醒,逐渐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这便是马修老师教育成功体现。
遭 遇
马修老师任职的第一天,便遭遇了学校、遭遇了校长、遭遇了学生,同时也开启他遭遇的转变。
这个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的学校,连名字都颇具些讽刺意味,可见院长对“畔底”的自我认可和麻木不仁,他对待这群他眼中的“问题学生”毫无爱心和耐心,一出嘴便是怒不可遏的语言,一出手便是拳打脚踢的动作,这是他教育学生一贯使用唯一简单又粗暴的方法。不光对待学生,对待老师,哈院长同样也是一样冷漠无情,毫无温暖,当接到伯爵夫人来校听合唱的任务,埋怨马修给他添麻烦,但当伯爵夫人欣赏合唱团的做法时他却积极抢功,为自己升职打好基础。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哈院长采取“学生一人犯错,全体被罚”的手段,对新来的马修老师怒吼“新老师总是对学生期望太高”,在他的眼中没有孩子,没有信任,没有愉快的氛围,更提不上给予孩子安全感,这样的校长孩子能喜欢吗?
接替何老师职位的马修老师得知何老师为教育付出的惨重代价——“手臂被剪刀刺伤,缝了十针”时,并未效仿校长和何老师的做法,而是采用另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注重教育气氛的教育。
博尔诺夫认为教育气氛是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内部气氛”和“情感态度”对教育的重要作用。[1]在马修老师的教育中,他进行合唱团实验,把原先单调、死板、枯燥的学习变得多样、趣味和生动,注重学习环境打造的同时还关注孩子们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对这班孩子的教育抱有好感并积极的信任,信任他所遭遇的那些孩子,一群调皮可爱的学生。
到校的第一天,马修遭遇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那个等着周六、等着爸爸的贝比诺,孤苦伶仃弱小无助;那个因受到麦神父的惩罚而报复做补偿的贺盖克;善搞恶作剧的莫翰奇等等……这群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缺少关爱与信任,导致安全感的缺乏,从表面看一个个强硬的外表下却遮挡不住他们内心的自卑、懦弱和敏感的一面,正如阿德勒所说“个体行为都是整体人格的体现”,他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他们的行动方向。有的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有的孩子寻求权利,有的孩子有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孩子自暴自弃,马修老师遭遇了他们,便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先走进孩子,了解他们,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他是他们的朋友而非敌人,如考试时对贝比诺的暗示,莫翰奇受罚被拘禁为维护其在母亲心中的地位,马修对其母亲谎称治病等等事例,充分证明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个性对待,正是在马修老师爱的教育下,孩子们在安全感被打破的情况下又重建了安全感。
信 任
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的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信赖能产生创造力,[2]在这辅育院里,在马修无条件的信任孩子中,他制造了很多奇迹……
博尔诺夫认为愉快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幸福和无忧无虑的、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3]马修老师在他的教育中注重良好情绪的渲染和营造,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潜移默化影响给孩子,并用音乐架起他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就在于能够对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平庸的学生,“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我”的存在”。[4]这个在事业上曾经失落的音乐家,在第一次上课就被孩子“恶搞”后、在回到宿舍听到孩子们唱“亮光头、光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当王”后、在被莫翰奇泼墨水后、在琴谱被偷走却还为孩子做掩护等等故事中,马修没有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就此为孩子们贴上了标签而对他们失去信任,那种支持他对孩子信任的背后就是他那坚定不摧的教育情怀——“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不抛弃”。
检验老师对学生是否具有真正的信任,不是看其对优秀学生如何,不是看其在学生成功时如何,而是看他对后进生如何,当学生令你一度再失望时,你是否依然保持信任?[5]马修老师做到了。这就是一种信念、信仰,不仅是一种存在的信任,更是一种抽象的信任,是对具体事物的信任,“看透这个世界,但依然爱它”,无限相信种子,即使种子会腐烂在泥土之中。[6]
马修老师的信任还体现在他的教育智慧上,如贺盖克搞恶作剧导致麦神父受伤,他没有将其交给校长处置,而是要求贺盖克照顾麦神父直到其康复,从中培养贺盖克对错误勇于担当的精神;合唱团开启实验初,马修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歌唱试音,辨出其高音、中音、低音的合适音域,甚至不爱搭理的孟丹马修也请他参加,虽然被拒绝了,但可见马修老师眼中装着每一位孩子;最小的贝比诺对唱歌没有信心,马修任命他为“合唱团小助理”故意示弱地让其帮忙,唱歌跑调的郭和颂积极担任“琴谱架”,又可见马修信任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差异,支持每一个孩子在自身特性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
坚 守
干国祥老师说,教育中最没有比从容不迫更重要的了,从容不迫不是不作为,而是不急不迫,不拔苗助长,不朝令夕改,不把自己的焦虑影响到教室。[7]
马修老师的坚守,也可视为耐心,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能力。这种坚守意味着更多地留意儿童的发展,在他们发展成熟之前绝不揠苗助长。
马修老师的坚守在他对学生的热爱与等待上,还在于他对音乐的执着与坚持上,更在于他对音乐的创造与表演上。一次次向校长申请,一次次合唱团的表演没有因为校长的不同意而就此停止,而是把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睡觉前、早读课、森林边都有孩子们悦耳的歌声。在这音乐教育的熏陶下,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由过去的“要我学”而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孩子们也爱上了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不再把老师当成敌人,而是一起的战友和同盟军。
改 变
教育是否成功,孩子们最具有发言权,因为孩子就是成人的镜像。原先的孩子粗暴、野蛮那是校长的“镜像”,而如今的孩子友爱、快乐,那是马修老师的写实。
院长与马修老师,对待教育,他们俩不同的情感态度创造不同的教育气氛,也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命令、恫吓、强制的办法,另一种是深入理解儿童的意愿,理解他们的行为、举动的意义,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以慈祥、和蔼可亲、宽宏大度的态度对待他们,并富有幽默感,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获得知识的需求。[8]
莫翰奇,一个何老师眼中“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情”到马修老师认为“他是上帝赐给我的奇迹”再到“升入音乐学院”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指挥家”,这奇迹的人生因音乐而改变,因马修而改变。
不仅莫翰奇,许多孩子都因音乐开始变化,班级纪律好了,校园也多了活跃的氛围和跳跃的音符,把冰冷坚硬的孩子变成了柔性、温暖有记忆的幸福儿童。
当马修默默离开时,经过教室的窗口,一只只带着祝福和心愿的纸飞机让他倍感欣慰,这难道不是马修的骄傲与鼓励吗?这种与孩子相互影响相互驯养的过程,既成就了孩子也获得了新的自我。
怀 想
电影结束了,心中却一直不能平静。合唱团所唱出不仅是多声部的合唱曲,更是教育的交响曲,每当回忆,那是一种优美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在耳旁回荡,更是马修老师创作的主旋律及无数个孩子的变奏曲变成的完美的教育交响曲。
人是人的塑造者,马修老师是一位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他用自己智慧的、长远的眼光创设良好的“内部氛围”和“情感态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也愿做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永远无条件地信任每一位孩子,在与孩子的陪伴中不断修炼,不断成长!
风雨后的彩虹灿烂夺目,但没有风雨的洗礼、修炼只能望而远之,就让我们一起奔向寻找彩虹的道路,向着明亮的方向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