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影评观后感
来源:明律如是说;作者:陈明东耳西来
不好意思,明律就是题目中的杠精律师。
先直接上结论:这片子还凑合吧,可以看,理由最后说。
这片子的关键词有:聋人、CODA、听人,诈骗、反诈骗,手语、手语律师,地摊律师,地摊律所,灰度律师、精英律师,犯罪、庭审、法律,贪欲、人性等。
CODA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单词,而是一个缩合词,完整的含义是Child of Deaf Adults,即聋人成年人的孩子,主角李淇律师和反派金老板都是CODA。
地摊律师、地摊律所指办公条件简陋,客户主要是低收入人群,案子主要是小案子的律师、律所。
灰度律师是指为了利益,非黑非白,忽黑忽白游走在法律边缘不停试探的“灰色”律师。
影片里相对比较专业的内容有两块儿:手语、法律(律师)。
手语明律不懂,法律(律师)略懂一些。
讲真,作为一名律师,我看这片子时经常出戏,主要是涉及到法律或律师的内容时,我经常不由得想,这法律适用正确么?程序对么?细节对吗?真实吗?
所以说,我是杠精律师。
这片子总体给我的感觉是略微用力过猛,比较刻意,急于诉说导致有点儿拥挤,剧情与人物一目了然,几无悬念。
别人我不知道,我没提前看预告片、影评,但观影过程中,剧情看了前面,就知道了后面,八九不离十,人物一露面没说几句话,就能感觉到编导给人物那隐形的标签、脸谱。
整部片子金句不少,但感觉有点儿生硬,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蹦出来金句,而是硬塞进来的,为了金句而金句。
讲讲影片里我比较熟悉的律师相关吧。
故事主要发生在架空的“沪江市申虹区”,这地名往现实中靠,离得最近的应该是上海市,毕竟沪啊、申啊的,都是上海的简称。
影片一开始,主角李淇在当地某N个32楼律所(影片中32楼律所是精英律所的代名词,N个32楼律所就是精英律所中的精英律所的意思)为其代理用人单位的一起劳动者死亡的案子和对方律师及对方当事人谈和解(恐吓忽悠)。
对方律师是一位老律师(很抱歉姓什么我忘了),其全程给主角牵着鼻子走,死死压制。
老律师说双方有劳动关系,死者每个月有领工资,主角说都是微信个人转账,证明不了劳动关系。然后老律师就面露惊慌,手足无措啦,在自己当事人乱了方寸,心理期望急剧下降时,没有拉自己的当事人,反而助攻“这个律所处理劳务纠纷很专业的”。
册那,这里有点儿拉踩老律师反衬主角了,但这不真实。
首先,证明劳动关系又不是只有工资发放一条线;其次,就算是私人微信发放工资,只要金额、时间有规律,转出人和单位有密切关联(例如法代、财务、高管等),也未尝不能佐证劳动关系;再次,律师一般不会在谈判时对自己的当事人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最后,最关键的一点是,就算不是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关系,单位也可能要赔钱的呀。
最后,在主角接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装逼电话施压以后,对方当事人在主角的精湛演技(装逼)和强大气场(装逼)之下,从开始的自信满满索赔100多万,到最后签署了一份总额30万的所谓人道主义补偿和解协议。
然后就是主角冒充该高大上律所律师使用会客室的事情穿帮了,主角在被追上之前挤进了电梯,电梯门关闭前,主角邪魅一笑,短剧霸总既视感拉满。
实践中,地摊律师去别人家高大上律所蹭会客室会议室演戏忽悠人的可行性很小。
高大上律所律所上楼十有八九需要门卡或密码或人员指引或电话确认,陌生人想蹭会客室会议室,得过进楼上楼这一关。
就算这办公楼是全开放自由出入的吧,高大上律所肯定有前台(有的还不止一位),前台肯定会询问来访者的,得过前台这一关。
就算不知道怎么绕过前台或忽悠了前台,高大上律所的会客室会议室一般比较抢手,自己律所的律师要使用也得预约得抢的,现实中难得凑巧有一间空的给主角装逼用。
就算主角运气好,真的过三关后碰到了一间空的会客室,分身乏术的他怎么接到对方当事人、对方律师,然后开始面洽的呢?
还有,对方当事人、对方律师也要过三关的,过三关过程中,只要一报李淇的名字,就查无此人,就会穿帮的。
明律想了一下,非要蹭高大上律所的会客室用的话,最可行的方法应该是找一个认识的该律所的律师,让其出面预约。剩下的方法就比较考验人或演技了,比如冒充保洁、物业工作人员,或者冒充客户或潜在客户。
太杠精了,连蹭别的律所会客室这一点都要杠么?
这毕竟只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故事片,不是纪录片,不是法制纪实节目,大家没必要这样杠,杠精除外。
镜头一转,法院开庭结束后,败诉的老律师和自己的当事人下台阶,老律师吐槽批评自己的当事人,当事人反怼老律师“你这么能说,刚才开庭怎么不说”,老律师抱怨是因为当事人签了那份30万元的和解协议,导致了败诉。
等一下,这什么剧情,这不真实啊。
老律师的表现比较业余比较失真啊:作为拿钱的一方,诉讼过程中一般即便要和解,也应该通过法院调解,这样才能赋予相应文书强制力,对彼此都有保障,不应该轻易去庭外和解;官司打了半天,连对方代理人是哪家律所的都没搞清,也不核实吗?这个背调一两分钟就能搞定的,最迟开庭时也能知道了,因为代理人要自报家门(律所名称的)。老律师就算没拦住当事人庭外签和解协议,签完后正常做法不应该是让法院依据和解协议出具调解书,或者拿到钱后撤诉么?怎么还在和解后继续诉讼,继续开庭呢,这是非要麻烦彼此,坚持给法官刷工作量,触怒法官么?
还有,民事案件开完庭当场宣判的,很少,毕竟法官还要回去憋判决书,弄不好还要讨论或请示呢。
杠精退场,大家继续看电影。
然后,胜诉的单位老板和主角下台阶,主角想借着胜诉之机,签下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单位老板敷衍几句后索性不演了,鄙夷主角是地摊律所的地摊律师,说给主角再转2000块钱完事。
主角一番争取拉扯无果后,很现实地接受了单位老板恩赐的2000元钱,这个不错,真实。
2000块钱也是钱,再说也符合主角欠房租马桶坏了房东也不给修的地摊律师的状况。
后面地摊律所、地摊律师的镜头挺真实的,没什么吐槽的。
其实现实中,精英律师并没有影视剧里或者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大家之所以有律师都是有钱人都是精英的错觉,是因为律师普遍喜欢装,不愿意或不敢说自己穷,比较地摊。
职业需要。
主角的律所叫标榜律所,就主角一个律师,律所还有一位兄弟小汤,法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更别说拿律师证了。
注意前图,主角离标榜律所贴的“维护正义”比较远,下面的主角和小汤合影,小汤站在了“维护正义”前面,这是有讲究的。
影片中,小汤代表了不忘初心,有法治信仰的,推崇追求公平正义的比较理想主义的法律人,主角起先是秉持“律师接案子,名或利总得占一个”的比较现实主义的法律人,后来良心觉醒,信仰回归,言行不一自爆后,升华了。
李淇的灰度逐渐加深,具体就不剧透了,反正和聋哑人、诈骗、CODA等有关系。
两人的理念冲突爆发在小小的电梯间,标榜律所在主角拜金实用操作后终于搬到了32楼,乔迁当天,小汤无意间窥破主角的事情,无法认同的他愤然辞职,主角追到电梯间,两人争吵、咆哮,诉说各自的想法与坚持。
有人说这段戏是整部剧的高潮之一,很燃,很感人。
我的感受是这部剧有高潮吗?这段电梯冲突的戏蛮尬蛮生硬的。
最后灰度律师的主角无法留下小汤,无法说服小汤,也没吵赢小汤,他恼羞成怒,打人打脸,称小汤是“万年复读生”,攻击小汤法考屡次不过的痛点。
好了不杠了,杠起来也蛮累的,也没啥好处。又没人给我钱,图啥啊?明律对免费的没好处的抬杠,向来兴趣缺缺。
下面是明律零散的观影感受:
部分法律戏、律师戏和现状不符,有瑕疵,比如主角问师兄“那个法援的案子律师费多少?”。
反派设定很脸谱很低智,他的台词没含金量,傻乎乎的;他给主角递刀子,然后捅死了自己;也能看懂手语的他,在主角言行不一的庭审发言时,居然无动于衷,最后当一大堆聋哑人到庭作证时,还惊讶万分......庭审结束后,反派在法庭内就企图动手殴打主角......
檀健次演得还行,能看出确实下功夫了,至少手语是学了不少,比划得比较娴熟自然,但感觉还是演得刻意了一些,比较装。
主角的父亲住在聋哑人很多的小区(某玩具厂家属院),也是聋哑人,但后面聋哑人和诈骗集团冲突时,受骗聋哑人点燃气自杀时,主角和聋哑人拉扯时,主角的父亲消失了,正常来说,这么多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大场面,总该露个面,吱个声吧?
聋哑人角色里,除了张小蕊和老马之外,其他人没特色(或者特色不鲜明),让人记不住,好像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一个符号,一群工具人。
主角和小汤决裂后,过了一段时间来找小汤,说给小汤案子做,小汤啥都不问,就一口答应了,没逻辑,太唐突了。
影片刻意制造链接刻意对比的痕迹太重了,比如冷色调和暖色调的镜头对比;地摊律所堵塞的马桶和32楼律所的金色马桶;主角假劳力士掉表面和换真劳力士;地摊律师和精英律师;公平正义和想赚钱;主角反复说自己“想说话”等。
把律师想赚钱和公平正义做了对立,这有点儿偏颇了。
精英律师会的刘会长是个反派,莫非在内涵律协领导?
标榜律所最后给的镜头是“标榜法律咨询”,莫非在内涵律所终究干不过法律咨询公司,打不过就加入?
片名叫震耳欲聋,感觉叫装聋作哑更合适,里面不少角色都在装聋作哑的,也能暗讽类似情形。
其实这部电影也有亮点,但杠精嘛,抬杠大方,表扬吝啬。
回应一下文首,为什么明律的结论是“这片子还凑合吧,可以看”?
很简单,这部电影是近年来罕见的不抹黑律师表扬歌颂律师的电影,明律身为律师对此还是高兴的、认可的。
不完美的表扬也是表扬。
有爱心的抬杠还是抬杠。
就写到这里吧,各位律师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部电影。
看电影如赏花,各花入各眼,好看不好看就是一种主观感受,自己最有发言权,别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不能代表自己。
关于灰度律师,套用下明律之前文章里的话:
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不同程度的灰。
世界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但我们至少能决定自己是什么颜色的。
黑?白?灰?自己的颜色都是自己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