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人生》观后感
《浪浪人生》是一部温情治愈的佳作,十分适合全家人共同观看。
影片聚焦于海边小镇上一个五口之家:近九十岁的阿太、四十八岁的父亲黄荣发、四十五岁的母亲陈梨珍、二十三岁的女儿黄娇娇与十八岁的儿子黄远达。父亲因心疼母亲再下海劳作,决定经营一家加油站。不料开发商撤资,附近没有车通过,信任他的兄弟们纷纷要求退股。尽管本不必全数偿还,但身为“大哥”的身份让他无法推卸责任。为此,他离家四年,冒险出海谋生。一次在船上,因无人敢攀高作业,他为报酬挺身而出,却眼前一黑摔下,折断了腿,最终只能返家。故事的主线,便从黄荣发带病归家后展开。
尽管命运多舛,但一家人始终不离不弃。母亲在父亲离家的四年里撑起整个家;女儿拼命加班补贴家用;儿子则靠替人写情书赚取外快(付航的加入为这段情节增添了不少笑料)……当父亲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几欲放弃时,母亲愤然喝道:“死不牛逼,能撑下去才牛逼。”是啊,以死亡逃避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懦夫,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残局,更是生者难以弥合的伤痛。一家人携手并肩,关关难过关关过,步难行步步行,前路终将灿灿生光。
影片中三次警局场景,荒诞中透着心酸:
第一次,父亲为讨赔偿金与中介争执,甚至动手揪对方头发。儿子在一旁羞愤难当,对父亲充满厌恶,认为他是全家的拖累。
第二次,父子与父亲小迷弟们一同吃饭。小迷弟(付航饰)提起父亲当年在海上救下一位香港大哥的往事。父亲坦言自己曾靠投硬币决定是否东山再起,并对那位大哥说:“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儿子那时并不相信,认为父亲吹牛。在与小混混的冲突中(付航再次贡献诸多笑点),父亲智取对方头目,教会儿子的不仅是“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更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二人终成朋友。
第三次,全家因姐姐被渣男劈腿伤害感情,大闹对方婚礼,只为替姐姐讨回公道。渣男讥讽她家境贫寒、负债累累、父亲病重、弟弟尚幼。父母与弟弟闻言齐齐动手,姐姐却在此刻释然,笑言幸好新娘不是自己。而此时奶奶竟点燃啤酒瓶吓唬渣男,结果一家人再次进了警局。在警局里,奶奶甚至提议请警察为他们拍一张“全家福”。起初警察呵斥“笑什么笑”,后来却温和地说“笑一个”。这一幕令人动容,也成为他们最后一张全家福。
父子的三次拥抱同样温暖人心:第一次是父亲为不拖累家人,欲穿石跳海;第二次是儿子似有心灵感应,察觉父亲情绪有异,赶回救下他之后;第三次是父亲生命将尽,在海边对儿子嘱托:以后家里就交给你了。
影片中的龙舟赛段,可谓全片的高潮,扣人心弦。父亲黄荣发曾是龙舟队的灵魂人物,有他在,队伍便无往不胜。在他离家的四年里,队伍却与胜利无缘。为了不让父亲留下遗憾,儿子力邀他再次出战。于是,赛场上出现了“上阵父子兵”的动人一幕:父亲奋力击鼓,儿子领衔划桨。即便父亲后来体力不支,他那铿锵的鼓点与不屈的身影,也依然如同队伍的旗帜与脊梁。他的“在场”,化作一种强大的精神信念,激励着每一个队员全力以赴——原来,信了,就真的成功了一半。
影片结尾,香港大哥的惊喜现身令人感动。他车没油了,几经周折找到加油站,感叹在此地开加油站的人“不是天才就是傻瓜”,执意要见老板一面。他边掷硬币变提起当年有人救他时说过:“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硬币让他决定在此建厂(此前他一直在选址上犹豫,见到加油站后当即拍板)。儿子和小迷弟才知道原来父亲不是吹牛。真的是呢,只要相信,基本上事情就成了一半了,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很想去的地方,天气告诉你那里有百分之一的概率下暴雨,你会去吗?”“会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言,曾在抗战时期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然而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许多人反而陷入迷茫,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正如电影中的黄荣发,在病重临终时仍自责一生一事无成,不断被命运击倒又站起,却始终觉得拖累了家人。
然而阿太的一番话点醒了众人:“干嘛非得出人头地?只要好好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已经赢了。”“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这与《我的阿勒泰》中母亲对李文秀说的那段话异曲同工:“啥叫有用?生下你不是为了服务别人。你看草原上的树和草,有人吃有人用,就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们长在草原上,不也很好吗?自由自在的。”换言之,人不必刻意追寻价值,存在本身,即是价值。
黄荣发自以为一生失败,其实他深深影响了许多人:兄弟们信他,愿与他并肩赛龙舟;香港大哥因他一句话而重整旗鼓,甚至因为看到他的加油站而决定在此建厂;儿子信他,不仅与他一起赢得龙舟比赛,更将他写进小说成为大侠;妻子信他,与他共同扩建加油站,打造海上加油业务;阿太也以他为荣,感恩能成为一家人……
我相信,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有人找到了,有人至死未得。但有时我们需要学会释然,不必以经济学尺度衡量人生价值。要明白,“活着就是意义”——不必出人头地,不必衣锦还乡,不必位高权重,更不必家财万贯。只要身体健康,有心爱之事可做,便已足够。如今的孩子物质丰足,我常对家中晚辈说:你们只需做到三点——一是做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二是保持身心健康(不让任何人伤害你,包括自己)、三是努力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
最后,以我母亲的话作结:“生活,要盼着盼着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