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观后感
D当银幕上那把由文字凝聚的“赤发鬼之剑”划破次元壁,现实里濒临崩溃的父亲关宁与小说中孤勇的少年空文完成灵魂共振时,我忽然读懂了《刺杀小说家》藏在奇幻外壳下的深情内核。这部由路阳执导、邓超领衔主演的电影,用一场横跨现实与虚构的刺杀,编织了一个关于“相信”的成人童话,让每个在生活中挣扎的观众,都能在光影里看见自己追寻的模样。
N邓超在片中饰演的关宁,是影片最坚实的情感锚点。这个角色没有超能力,没有炫酷技能,只有一颗为寻女近乎偏执的心脏——他为了找到被拐六年的女儿小橘子,辞掉工作、散尽家财,甚至被反派利用,沦为“刺杀小说家”的工具。邓超没有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或激烈的情绪爆发来塑造这个父亲,而是将痛苦与执着揉进了细节里:当他在地铁上听到与女儿相似的歌声时,瞳孔骤然收缩,手指无意识地攥紧衣角,喉结滚动却发不出声音,那份近在咫尺又抓不住的绝望,让观众瞬间共情;当他在小说世界里看到“小橘子”的身影时,奔跑的步伐踉跄却坚定,呼喊声带着破音的颤抖,那是一个父亲在绝境中抓住救命稻草的本能。这种“克制的爆发”,让关宁跳出了“悲情父亲”的刻板印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会恐惧会退缩却始终不放弃的普通人。
J影片最惊艳的,是对“现实与虚构相互影响”这一设定的呈现。路阳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风格划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以冷色调为主,画面压抑局促,钢筋水泥的城市像一座巨大的牢笼,暗示着关宁等人被命运困住的困境;而小说世界则色彩浓烈、充满奇幻色彩,高耸入云的赤发鬼雕像、漂浮在空中的宫殿、会说话的黑甲,构建出一个荒诞却充满生命力的奇幻大陆。更巧妙的是,两个世界并非完全割裂——关宁在现实中写下“小橘子出现”,小说里就真的有女孩哼起熟悉的歌谣;反派李沐在现实中受伤,小说里的赤发鬼也会同步流血。这种“蝴蝶效应”般的联动,让观众不禁思考:究竟是现实决定了虚构,还是虚构在改变现实?影片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通过关宁的选择给出了方向——当他发现刺杀小说家会导致小说里的“小橘子”消失时,他放弃了任务,选择相信“只要继续写下去,女儿就会回来”。这份“相信”,打破了现实与虚构的壁垒,也让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比起“世界是否真实”,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相信的东西付出行动”。
R除了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演技,影片的技术层面也堪称国产奇幻电影的标杆。小说世界里的赤发鬼,从面部的皱纹到身上的鳞片,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眼神里的贪婪与残暴仿佛要冲破银幕;黑甲的设计更是惊艳,它时而像忠诚的伙伴,时而像贪婪的寄生者,金属质感的外壳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动作戏时的流畅度丝毫不输真人演员。这些特效没有沦为“炫技”的工具,而是与剧情深度融合——赤发鬼的强大,反衬出空文的弱小,凸显了“以卵击石”的勇气;黑甲的反复横跳,暗示着人性的复杂,让角色更加立体。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动作戏设计充满想象力:空文与黑甲的对决,没有依赖常见的“拳拳到肉”,而是加入了“文字攻击”的元素,毛笔挥舞间,文字化作利剑、盾牌,将“小说改变世界”的设定具象化,既炫酷又贴合主题。
影片的内核,其实是关于“执念”与“救赎”。关宁的执念是找到女儿,空文的执念是为父报仇,李沐的执念是掌控命运,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执念奔波。但影片没有美化“执念”,而是展现了它的两面性:李沐因执念变得冷酷无情,为了掩盖罪行不惜牺牲他人;而关宁和空文则在执念中找到了救赎——关宁通过保护小说里的“小橘子”,学会了与过去的痛苦和解;空文通过书写复仇故事,走出了父亲被杀的阴影。这种对比,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执念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在执念中保持善良,是否愿意为了更重要的东西放下执念。
影片的结尾,关宁没有找到现实中的女儿,但他在小说世界里与“小橘子”并肩作战,看着她笑着跑向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给观众一个“大团圆”的答案,却留下了无尽的温暖。或许,现实中的遗憾无法弥补,但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愿意为了心中的“小橘子”继续前行,那些美好的瞬间就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小说”里。就像关宁最后说的:“只要我还在写,她就还活着。”这句话,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承诺,更是对每个观众的慰藉——生活或许充满苦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相信”,不放弃对美好的追寻,就一定能在现实与虚构的裂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
《刺杀小说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或许在剧情节奏上有些瑕疵,或许在部分设定的解释上不够清晰,但它用真诚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技术,为国产奇幻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国产电影不仅能拍好现实题材,也能驾驭宏大的奇幻故事;不仅能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也能深入探讨人性的深度。而邓超饰演的关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挣扎的模样,也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被我们遗忘的“相信”。
走出影院时,外面的天空已经暗了下来,路灯次第亮起。我忽然想起关宁在影片里奔跑的身影,想起他那句“我一定要找到她”。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刺杀小说家”,也是“小说家”——我们在现实中“刺杀”那些让我们绝望的困境,也在心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希望故事。而《刺杀小说家》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提醒我们: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要丢掉“相信”的勇气,因为只要笔还在手里,故事就不会结束,希望就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