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观后感
电影《东极岛》剧情紧凑,演技炸裂,质感震撼,里斯本丸沉没的画面感有种泰坦尼克号既视感,既是视觉盛宴,也是百感交集,同时也对不同人物身上传递的价值观念引发了思考。
人类的本能信念是活着,是对生命的执念。阿荡执着于对每一条鲜活生命的救助,无论是语言不通外表不同的英国人,还是被关在甲板底下等待死亡的战俘,他都无一例外拼命救助,这是他对生命的敬畏。阿赑虽然一开始只想苟活,但是在弟弟的影响下,他也开始帮助落海的英国人和英国兵队。李翻译、陈先生、吴老大、千金都是怕死之人,但是在面对日本人的挑衅,毅然开始对生命的救助。这或许就是当生命遭遇威胁时,本能的求生存和挽救生命的反应,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是刻在骨子里DNA,代代相传。
之前对奶奶这一辈人的思想观念非常不能理解,总觉得他们只是为了一日三餐忙忙碌碌,辛苦劳作仍然生活节俭,每次不能理解后总用代沟解释我的疑问。试想,他们那一辈战火纷飞,饥荒不断,吃饱活下去是他们的生命信念,食物是他们几乎整个人生的追求,突然切换到和平年代的小康生活,怎么可能一下子改变对食物的固有看法呢?活着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怎么可能还想要求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呢?
反观新时代的我们,虽然已经没有受外界胁迫生命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为了更好的活着发展出了很多特点。比如讨好型人格是害怕大家的不喜欢而选择的策略,八面玲珑是为了笼络人心受人喜爱,很多人不屑自己的缺点,对于自己不好的人生经历不愿回首。可是那个时候的生存方式不也保护了我们自己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存下来了吗?仙人掌为了适应干燥环境将叶子演变为细小的刺,每一种被认为的缺点都是适应环境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活着。
勇敢打破规矩,规矩都是立规矩者为了方便管理而编制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中华五千年的规则,规则确实需要,比如因为法律的存在才有了社会稳定的治安环境。但有些默认的社会规定,仅仅是为了达到目的编写故事而已。女人不能出海是日本殖民者为了方便管理岛民立下的规矩,阿花打破了这个约束条款。现在的社会,比如年龄规矩,20岁要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要找份好工作,30岁要结婚生子;比如性别规矩,女性学历不用很高,女性不能太强势需要依靠男人,女性没必要买房,女性需要温文尔雅做好贤内助。年龄规矩是为了满足社会繁衍需要而编写的规矩,性别规矩是为了延续旧社会家庭男强女弱的旧思想,也是为了给女性贴上标签的人方便管理,在这样的社会规则灌输中影响是潜移默化。
对于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阿荡和阿赑被岛上的村民认为是海盗,作恶多端,年少无知的孩子们都对他们保持惯有的偏见。事实上,他们俩善良,正义,拥有超强的海上生存技能,外表的海盗形象完全不影响他们的为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往往也容易被刻板印象盖住本来的想法。比如漂亮穿着性感的女孩子往往被认为是不学无术,只喜欢打扮的花瓶。长相天生由基因决定,穿着打扮是女性展示自己身材和美好的表现啊!为什么要被刻意解读轻浮的人呢?美好的事物难道不值得展示吗?再比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人,往往会根据以往经验作出对人的判断,这是大脑惯有的认知反应,可以让子弹飞一下,循序渐进开展社交。
电影《东极岛》是一个围绕自救和助救关于活着的故事,“怎样活着”“如何更好的活着”或许是我们当下应该探讨的话题。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在生命结束前日复一日地复制粘贴,活着的很多片段本身没有意义。也许正因为没有意义,才赋予每个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意义。